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关键在于通过空间融合实现育人要素的系统性整合,将思政教育从传统课堂的物理空间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意义空间。当前,面对“培养什么人、怎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关键在于通过空间融合实现育人要素的系统性整合,将思政教育从传统课堂的物理空间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意义空间。当前,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需从场域建构、资源整合、主体协同、价值赋能四个维度建构“大思政课”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立体化格局。
强化空间聚合力,解答“何处建构”的场域之问。“大思政课”之“大”,首在空间之“大”。“大思政课”空间的本质是打破单一课堂的壁垒,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形成由物理空间、虚拟空间、文化空间构成的立体化场域体系。物理空间层面,整合校园场馆、红色基地、企业园区、社区乡村等实体场域,建立“思政教育实践基地群”,让青年在真实场域中感受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虚拟空间层面,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构建云端思政平台,开发VR红色研学、AI情景教学、大数据分析等功能模块,打造线上线下融合、虚实场景互动的智慧化育人空间,回应Z世代青年的认知习惯和学习需求。文化空间层面,通过打造思政主题文化长廊、举办红色文化艺术节、开展非遗传承实践等活动,让精神文化要素渗透于空间肌理,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式育人环境。质言之,空间聚合力的关键在于突破“教室即课堂”的传统认知,拓展思政教育的场域边界,使物理空间成为实践载体、虚拟空间成为交互平台、文化空间成为精神纽带,形成“无处不思政、无时不育人”的空间矩阵。
增强资源整合力,解答“何以支撑”的要素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在于将散落的育人资源转化为有机的教育生态。从资源属性看,要建立“大思政课”资源数据库,收录红色遗址、重大工程、乡村全面振兴案例等实景素材,配套开发教案库、案例库、影像库,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要挖掘地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聚焦共同富裕、科技创新、生态治理等时代议题,通过课程思政项目、文化研学线路、主题创作活动等形式,拓展丰富的文化资源;要构建“专兼结合、跨界融合”的师资体系,邀请党政干部、企业家、大国工匠、非遗传承人等担任“兼职思政导师”,构建丰富的智力资源。同时,需把握好内生资源与外引资源的辩证关系:既要深耕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历史积淀,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政教育资源;又要主动链接社会各界,建立“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社合作”长效机制,推动资源的双向流动与协同创新。简言之,资源整合力的关键在于打破资源壁垒,通过系统化整合、项目化运作、专业化转化,使各类社会资源成为“大思政课”的源头活水,为思政教育注入时代气息与现实温度。
激活主体协同力,解答“谁来参与”的动力之问。“谁来参与”是“大思政课”的主体命题,要构建协同共治的多元主体参与格局,使每个主体都成为思政教育的共建者与共享者。学校层面,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将“大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各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社会层面,要从“旁观者”转向“共建者”,党政部门提供政策指导与资源支持,企业结合行业特色开发思政研学路线,社会组织借助专业优势设计社区服务、公益实践等体验式思政活动,形成社会资源教育化、教育资源社会化的良性循环。教师层面,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向“意义建构者”,既深耕专业领域提升学理深度,也走出书斋扎根实践前沿,将学术研究转化为思政素材,将社会大课堂的鲜活经验带入思政课堂。青年学生层面,需突出主体地位,通过组织青年理论宣讲团、红色文化研习社等参与式、互动式、沉浸式的学习方式,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概言之,主体协同力的关键在于将学校、社会、教师、青年学生拧成“一股绳”,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育人生态。
提升价值赋能力,解答“如何升华”的目标之问。“大思政课”的终极价值在于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从物理层面的“扩容”升华为精神层面的“铸魂”。一要实现政治引领赋能,通过在革命圣地开展沉浸式党课、在乡村全面振兴一线组织实践研学,在身边故事中读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发展成就中领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在对比辨析中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让青年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二要实现文化认同赋能,依托非遗传承基地、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等载体,开展“非遗里的中国”“乡音中的乡愁”等主题活动,让青年在文化体验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激发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三要实现实践创新赋能,在科技园区、创业孵化器等设置“思政+专业”实践项目,引导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培育担当精神。概言之,价值赋能力落脚于将资源转化为精神养分,使“大思政课”不仅成为知识传播的场所,更成为信仰培育的熔炉、价值塑造的高地,达成“空间即教材、经历即成长”的育人境界。
“大思政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以空间聚合力打破场域壁垒,以资源整合力激活育人要素,以主体协同力构建多元格局,以价值赋能力彰显时代使命,共同构建起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全程贯通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激励新时代青年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奋勇争先。(作者:桂泽堃 郝娜)
【本文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传媒学院研究基地课题“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研究”成果之一】
来源:人民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