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风浸润诞下文明基因,当《非遗里的中国》的镜头聚焦于此,黎族织锦的经纬线交织着三千年的智慧,儋州调声的旋律跃动着苏东坡的诗意,椰雕的纹理镌刻着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民间智慧的结晶。
海南,这座镶嵌于南海的翡翠岛屿,不仅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更是多元文化交融的“活态博物馆”。
海风浸润诞下文明基因,当《非遗里的中国》的镜头聚焦于此,黎族织锦的经纬线交织着三千年的智慧,儋州调声的旋律跃动着苏东坡的诗意,椰雕的纹理镌刻着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民间智慧的结晶。
7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1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它们共同勾勒出海南在非遗保护传承上“守正创新、兼容并蓄”的时代底色。
在海南,非遗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现代生活的脉搏,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桥梁。
从“活态传承”到“创新破圈”
海南传统非遗的现代呼吸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海南篇以“年轻化表达、国际化叙事”为切口,生动展现传统非遗的现代转化路径,抓牢年轻人审美。
节目中,天涯海角的沙滩T台之上,一场黎锦创新服饰时尚秀将“大力神纹”“蛙纹”“文字纹”等图腾解构重组,融入渔夫帽、短T、包包等潮流单品,让传承了三千年的“纺织活化石”跃入Z世代生活;当黎锦服饰登陆巴黎时装周,其“人形纹”“蜻蜓纹”与西方极简主义碰撞,全球时尚界掀起“东方美学热”;非遗进校园活动则从源头培育传承土壤,“小小传承人”以稚嫩双手编织黎锦,让文化基因代际相传。
一套“传统IP活化+国际舞台赋能+教育根基培育”的组合拳,让海南非遗突破时空界限,实现从“博物馆展品”到“生活必需品”的质变,不仅征服中国年轻人,更征服世界年轻人。
融汇海洋文明与山地文明的叙事之美,在非遗创新中更显张力。椰雕手艺人以“化朽木为神奇”的巧思,将椰壳雕刻为系列创于文创,传统符号通过创新设计焕发新生,成为年轻人心尖上的好物,传统技艺迸发当代艺术价值。
沉香制香技艺通过微镜头展现大气象,呈现从人工结香到打香篆的数十道工序,这不仅是一次非遗科普,更是一场文明启蒙。
而老爸茶、陵水酸粉、万宁后安粉、海口腌粉、晋安菜包饭、文昌鸡、福山咖啡等融合了非遗技艺的海南风味,更是契合自诩“吃货”的年轻人的味蕾,以舌尖记忆唤醒文化认同,成为年轻人口中的“国潮味道”。
《非遗里的中国》用实力证明,非遗的“活态传承”,本质是对传统基因的创造性解码。当黎锦纹样跃上国际T台,当椰雕灯具点亮现代家居,海南非遗正扎根青年成长沃土,以“传统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姿态,在烟火气间重塑新生。
从“在地化”到“全球化”
奏鸣非遗的“国际语言”名片
如果说技艺创新是非遗传承的内生动力,那么国际化传播则是其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非遗里的中国》海南篇以“音乐无国界、科技无壁垒、文明无疆域”三大维度,构建起非遗全球对话的话语体系。
儋州调声,这源自田间劳作、节庆欢聚、市井笑谈等生活场景的“南国乐坛的明珠”,以集体对唱、即兴编词为特色,“一领众和”的形式,不仅暗合现代社会的协作精神,更在博鳌论坛等国际场合成为海南的“声音名片”。如单霁翔所言,它既是苏东坡听过的古韵,也是自贸港时代的潮音。这份土生土长的鲜活生机,让国际听见海南的“文化心跳”。
黎族竹木器乐的革新更具启示意义,它的创新激发了原始韵律的全球共鸣。独木鼓、叮咚木、鼻箫、口弓、唎咧等黎族传统乐器,在传承中革新。改良版鼻箫,通过调整音孔间距、改良共鸣腔体,使古老乐器能融入大型交响乐演奏,登上国际音乐节舞台时,其空灵之声与西方交响乐能形成奇妙的对话,印证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真谛。
科技赋能则让非遗对话突破物理边界。《南海航道更路经》与北斗导航的融合,既是非遗传承的时代典范,也是传统文化为科技赋能的创新实践。这种“渔民秘本+卫星”的导航模式,不仅守护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密码,更以中国自主科技为全球航海贡献智慧方案。
《非遗里的中国》一次次揭示,非遗的“出海”绝非简单复制,而是价值共鸣。当海南非遗通过国际旅游岛每年超过9000万游客的口碑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正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现代议题的构建。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书写人类文明的共同篇章
《非遗里的中国》通过三季的努力,一站站的中华非遗复盘与深探,架起了一条从技艺保护到文明互鉴的跨时代桥梁。节目每一次对非遗技艺的显微呈现,何尝不是中华文明与世界的深度对话?
自第三季开播以来,《非遗里的中国》延续此前品牌优势,不断斩获口碑,节目微博主话题阅读量突破27.9亿。“福建篇”被网友广泛安利,屡获好评,引发全民非遗热。
八闽大地这组非遗密码,在21世纪新航程中绽放出跨越时空的文化光芒——泉州提线木偶的悬丝牵动千年悲欢,南音琵琶的丝弦拨响唐宋遗音,蟳埔簪花围摇曳渔村风情,歌仔戏声腔架起两岸心桥。可以说,《非遗里的中国》又一次向世界讲好了中国故事。
非遗的国际传播,本质是文明价值的相互照亮。海南篇中,黎锦纹样与国际时尚设计的共生,印证了“朴素即奢华”的美学理念;黎族竹木器乐登陆国际舞台广获赞誉,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魅力;而沉香制香技艺展现的“静而生慧”东方哲学,更与海外正念疗法形成精神呼应。这些案例证明,非遗的全球化不仅是文化输出,更是价值共享。
海南非遗的当代实践,是一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双向奔赴。黎锦的经纬线编织着文化认同,儋州调声的节拍应和着命运共同体,黄花梨文化通过“传播大使”走向世界,南海航道更路经航海智慧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文化坐标。
当非遗从“遗产”变为“资产”,从“技艺”升华为“价值”,它便超越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
每一缕黎锦的经纬,都是文明与未来的对谈。《非遗里的中国》以央视“国家队”独有的史诗视角昭示:真正的文化自信,在于以历史定力守护传统根脉,更需以创新魄力开启文明新章。潮起南海,非遗正以开放之姿,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也书写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诗篇。
来源:传媒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