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共有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其中有64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来自陕西。
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共有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其中有64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来自陕西。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在三秦大地,来自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他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甘于奉献,他们胸怀大爱,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身边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听听他们的奋斗故事,感受他们“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与“偏毫厘不敢安”的匠心。
全国劳动模范王小琴:让绣娘手中的“金丝银线”变成“真金白银”
秦巴山脉腹地,汉水源流之畔,这里是汉中市宁强县,也是全国劳动模范、宁强县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琴的家乡。从深山绣娘到非遗传承人,她用29年时光,在针尖上织就了一段传统非遗技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锦绣传奇。
王小琴出生在宁强县一个偏远山村,那里是古氐羌民族聚集地,当地女子从小就开始接受羌绣技艺训练,常针挑线绣,创作独具特色的羌绣作品。
母亲指尖翻飞的绣绷,是王小琴童年最鲜活的记忆。1996年,从小跟母亲学习刺绣的她成为羌南服装厂的一名学徒,掌握了服装设计制作工艺,并成立了自己的服装公司。
故事的转折在2008年,在一次返乡途中,王小琴发现许多绣娘年事已高没有传人,传统针法濒临失传,家乡妇女们依然过着穷困的生活。现实如重锤击心,让她久久不能平复。于是,她暗暗发誓:“一定把羌绣传承下去,要让山里的姐妹们学到技术,靠自己的手艺挣钱。”
王小琴用四年多时间走村串寨,拜访了上百名羌绣艺人讨教刺绣技巧,先后到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木兰商学院等专业院校系统深造刺绣艺术。
“保护传统技艺不能只靠情怀,得让绣娘手中的‘金丝银线’变成‘真金白银’。”多年的创业经历让王小琴明白,要让羌绣长久传承下去,必须走产业化道路。
2015年,王小琴注册了“羌州绣娘”商标,将自己的制衣厂转型,成立了宁强县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在同年的中国宁强羌文化挖掘保护发展高峰论坛上,公司的羌绣展品惊艳亮相,得到了专家学者和客商的广泛好评,订单也如同雪片般飞来。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王小琴从未忘记自己立下的誓言:带着山里更多的贫困妇女走上致富路。2016年,在宁强县政府的鼓励下,成立了宁强县羌绣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设立了6个羌绣专业合作社、10个传习所和6个加工车间,开办羌绣技能培训班100余期,培训绣娘6000余人,创新了“公司+学校+合作社”模式,带动1800余名绣娘灵活就业,人均年增收最高达3万元。
多年的奋斗终于结出硕果,王小琴的公司先后被授予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省级就业扶贫基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单位等荣誉。她也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农民工、陕西省脱贫攻坚先进致富带头人、陕西省劳动模范、汉中市“天汉工匠”等荣誉称号。4月28日,王小琴更是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北京接受全国总工会的表彰。
传统非遗需要以创新姿态融入时代语境,让古老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王小琴说,下一步公司将计划启动“云上绣坊”项目,运用VR技术重现古羌寨围炉传艺的场景;推出“绣品认养”模式,联动生态农业,让消费者见证绣品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深化与高校合作,打造“云朵上的绣房”,让年轻一代在直播与创意中赋予羌绣新的生命力。
从最初的抢救性保护,到如今的创造性转化,王小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针尖起落间,是一个非遗传承人的坚守,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正如她在诗句中写道:“汉水源长映初心,羌绣千针绘锦程”。这一针一线里,绣的是千年文脉,织的是乡村振兴,更是一个古老民族在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实习记者 杨小妹 记者 赵婧
全国劳动模范盛沛:秦岭高速上的“蓝焰”守护者
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陕西交控集团职工盛沛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盛沛作为陕西交控集团西汉分公司秦岭朱雀隧道管理中心应急救援组负责人,在山区高速扎根17年,默默守护着司乘人员的安全。
2008年,盛沛从武警湖北省消防总队退役,转业至西汉分公司,成为首批路政员。初到岗位,面对山区高速复杂的路况和频发的事故,他没有丝毫退缩,迅速调整状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深知,守护这条“入川大动脉”的畅通,责任重于泰山。
2012年秋夜,一场暴雨倾盆而下。西汉高速双岭隧道内,两辆货车追尾,一名司机被困车内,脚踝骨被刹车踏板卡断,生命垂危。盛沛接到警情后,冒着大雨赶赴事故现场,徒手扒开玻璃碎渣,艰难地钻进车厢救援。他一边小心翼翼地用液压扩张器破拆车体,一边用肩膀扛起受伤司机,防止司机受到二次伤害,并不停地呼唤司机保持清醒。雨水、血水交织在一起,模糊了盛沛的视线,碎玻璃划破了他的双手,经过长达1小时的生死救援,司机终于被成功救出。
回忆起这段经历,盛沛说:“在部队时,我就肩负着保护人民生命的使命,现在穿上这身路政制服,守护司乘人员的安全,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样的紧急救援,只是盛沛17年高速应急救援生涯的寻常片段。
2024年6月18日凌晨,京昆高速三号隧道突发大火,浓烟瞬间封锁逃生通道。面对隧道内混凝土炸裂飞溅、毒烟弥漫的险境,盛沛率先冲入火场,带领队员顶着高温和爆炸风险逆行14小时,成功疏散137名被困人员。完成救援后,又连续奋战4小时扑灭明火、清障排险。“危险肯定是有的,但在那种情况下,我不能退缩,必须冲在前面,这也是职责所在。”盛沛坚定地说。
不仅是在救援现场冲锋陷阵,盛沛还积极钻研业务,努力提升应急救援的科技含量。
山区高速“桥隧密集、冰雪期长、事故多发”,为了降低事故发生率,盛沛经常在白天穿梭于各个路段,认真记录每一处隐患,夜晚则翻阅大量资料,埋头钻研业务。
盛沛主导开展的应急治理工作,使山区路段事故率大幅下降。他参与的《提高照明设施完好率》《缩短山区高速灭火救援时间》等QC课题,依托陕西交控集团技术资源攻克事故救援难关,先后获得国家级奖项1次、省级奖项3次。
作为应急救援组负责人,盛沛深知团队的力量。他精心制定标准化应急预案,通过言传身教,带出了一支“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去”的应急救援“铁军”。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年均处置突发事件300余起。
据统计,17年来,盛沛先后参与车辆火灾救援达285次,交通事故救援超过216次,从变形的车体中救出司乘人员352名。他也先后荣获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这些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所有高速守护者的赞誉。”盛沛用自己的坚守和奉献,诠释着新时代劳动者的精神,就像他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穿上这身制服,就要对得起肩上的责任!”
记者 闫智
全国劳动模范杨银娟:用坚守点亮万家灯火
“这份荣誉太重了,它属于每一个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的劳动者。”4月28日,刚刚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杨银娟轻抚奖章,语气坚定又充满深情地说。
杨银娟是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渭河热电厂发电部的一名汽机运行管理、高级工程师。在她看来,这份至高荣誉不仅是对个人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所有奋战在电力生产一线劳动者的礼赞,是属于整个行业的荣光。
杨银娟的职业生涯是一曲扎根一线的奋斗之歌。在轰鸣的设备声中,她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业务能力,成为电力设备的“妙手神医”。近30年来,经她解决的设备异常超百起,确保机组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百余次安全完成发电机组大型启停操作,累计稳发电量约800亿千瓦时——这个数字,接近我省全年电量需求的三分之一。每一次设备故障的排除、每一度稳定输出的电力,都凝结着她对工作岗位的无限热忱和敬业。
火力发电厂作为电力供应的核心支柱,其稳定安全运行对于社会繁荣与发展至关重要。作为一名电力职工,杨银娟秉承“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的信念,熟记每一台设备位置、系统运行工况,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用脚步丈量生产现场的每个角落,巡查设备数万台次,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安全定心丸”。
为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和“双碳”战略,火电机组深度调峰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针对企业机组深调阶段需启动电泵运行的难题,通过系统改造,将辅汽并入汽泵汽源,增强汽泵出力,有效降低厂用电率0.8%,每小时为企业节约厂用电2000多千瓦时。”杨银娟言语中满是骄傲。
2021年,杨银娟带领技术攻关小组积极查找1号机真空偏低的原因,经过反复排查和仔细推敲,最终确定是由于密封水U型水封回水量不足所致。她通过调整回水门和开大注水门保持回水量在一定范围,使真空上升了0.7Kpa,节约供电煤耗约1.2克。
技术创新是杨银娟不懈追求的目标。作为“杨银娟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她充分发挥“头雁”作用,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技术攻关、创新创效,陆续完成了机组能耗指标创优、节约酸碱消耗、降低输煤电耗等87项课题,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4项,总创效3000余万元,其中一项创新成果获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一等奖,2023年成功入选首届全国电力系统女职工创新联盟。
在杨银娟的带动下,工作室充分发挥“孵化器”作用,带动更多青年技能人员的创新热情,公司系统25个职工创新工作室相继成立,累计获得创新成果507项,实用新型专利316项,发明专利25项,创造经济效益10801万元,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
“向杨师傅学习”“杨姐,你现场听了总书记的讲话,回来给我们讲讲心得体会呗”……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结束后,杨银娟的手机不断弹出同事们关心与祝贺的信息。看着一条条真挚的祝福,她更加坚定了扎根一线、培育新人的决心。
“我要把在大会上感受到的鼓舞和力量带回去,和大家一起攻克更多技术难关。”杨银娟说,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继续深耕技术创新,以初心敬党、以匠心爱岗,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将热血融入电力事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
记者 张璐
全国劳动模范冯五一:做企业发展“领头羊” 当一线职工“贴心人”
身披绶带,手捧鲜花,胸前的奖章闪烁着荣誉的光芒。4月29日,全国劳动模范、渭南市产投集团董事长冯五一一回到公司,就和职工们分享进京接受表彰的感受。
“此次进京表彰,我内心十分激动,这份殊荣不仅仅是国家对我38年扎根国企工作的认可,更是对企业发展的肯定。”冯五一说,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提起多年奋斗历程,冯五一打开了话匣子。
1987年,从咸阳纺织工业学校针织专业毕业的冯五一,被分配到渭南市针织厂成为一名基层工人。工作期间,车间领导和老师傅们总教导年轻工人,要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精、做好、做细,这也让冯五一养成了一股把工作干到极致的韧劲。
“没有基层的历练,就没有如今的成就。”冯五一说,2013年担任渭南市产投集团董事长后,老一辈的教诲一刻也不敢忘,每一项工作都力求精益求精。
企业刚成立初期,经营规模小、模式单一,这令刚上任的冯五一倍感压力。如何做强企业?如何带领职工闯出一条幸福路?如何为渭南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是他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
2014年,冯五一提出扩大经营板块,强产业促发展。开会商讨、考察项目、分析研究……他每天上班来得最早,走的最晚,时常带领团队深入市县和企业开展调研,只为尽快确定合适的发展项目。
多年来,企业在冯五一的带领下,先后进军绿色能源、城市服务、智慧农业、工程建设等产业,投资建设了渭南数字经济产业园、大荔分散式风力发电等27个重大项目。其中,发展奶山羊养殖项目是他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冯五一在富平县调研期间发现,传统的奶山羊养殖模式,严重阻碍了产业发展。2023年10月,经过内部商议研究后,企业在富平县刘集镇投资建设了高产奶山羊数字化育种中心,计划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培育更多适合本地养殖的优质奶山羊核心育种群,该中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高产奶山羊种源基地和高效羊乳基地建设迈上了新台阶。目前,企业经营已经从原先的单一业务拓展至能源产业、数字经济和产业金融等六大核心板块。
集团工会办公室主任蔡婧说:“冯董在带领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时刻记挂着职工们的幸福。”冯五一通过升级职工餐厅、补充医疗、购买医疗互助保险等方式,不断提升职工福利待遇,并常态化开展“冬送温暖、夏送清凉、金秋助学”活动,共慰问一线及困难职工230余人、伤病职工20余人、高考家庭10余户和一线职工640余人。
“企业特别重视人才培养工作。”集团党群工作部部长冯秀杰说,企业积极开展人才内培外引,共培养中高级技术骨干200余名,为企业建立了一支能打“硬仗”的人才团队。
冯五一说,今后将继续立足岗位,做好企业发展的“领头羊”,当好一线职工的“贴心人”,努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台阶,持续提升职工幸福感和获得感。
记者 殷博华
全国先进工作者江永木:从青涩少年到功勋老将的“消防尖兵”
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作为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之一的西安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一站站长助理江永木参加表彰大会,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能够获得这一崇高荣誉,既是鼓励,更是鞭策,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每一位默默奉献的消防工作者。”江永木说。
1997年12月,年仅19岁的四川小伙江永木投身消防事业。“穿上这身制服,就要把群众的安危扛在肩上。”这是他入职时的誓言,更是他用数千次救援行动践行的初心使命。
2000年7月,某饲料厂突发连环爆炸,四次剧烈爆炸震碎了3公里以外的玻璃,两辆消防车被气浪掀翻,10余名战友被爆炸碎片击伤,现场随时可能引发大爆炸。
“让我上!”危急时刻,江永木挺身而出,背负60斤重的防护装备,在扭曲的钢架上辗转腾挪,穿过喷吐火舌的管道,抵达爆炸核心区,锈蚀的阀门无法关闭,在千钧一发之际,他果断用扳手卡住输料管道,硬生生将管道夹扁。随着最后一丝原料输送声消失,这场危机四伏的“拆弹”行动终于化险为夷。
2015年5月,西安市长安区一名2岁4个月男孩坠入深水井。江永木赶到现场后,倒挂在旋挖钻机开辟的副井中,用缠满纱布的双手刨土19小时,最终以身体为担架,将孩子从横洞一寸寸拖出。
20多年来,他先后参与深井救援300余次,总结出了一套井下救援的基本操法,研制出井口专用三脚架和升降平台,练就了一手“倒挂金钟”的“绝活”,从井下累计救出28条鲜活的生命。
2016年,“12.13”汉中宁强县液化石油气槽车侧翻事故处置、2015年“8.12”商洛特大山体滑坡、2017年“7.26”榆林特大洪涝灾害……多年来,江永木参与各类救援7536次,从井下、高空、火海、激流中救出遇险群众400余人,身上留下的一道道伤疤诉说着一个特勤尖兵的“血性”与“勇敢”。
作为站长助理,队员们亲切地称他江师傅。清晨的训练场上,他手把手纠正队员攀登技巧;深夜的值班室里,他用亲身经历讲解火场避险要点;战术研讨会上,他毫无保留地分享救援中总结出的“江氏救援法”。在他带过的300多名队员中,12人成长为中队长,27人荣立个人三等功。这支“江永木带出的队伍”,始终是三秦大地应急救援的“尖刀力量”。
从青涩新兵到一级消防长,从普通战斗员到西安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一站站长助理,他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消防事业。
全国公安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陕西省杰出消防卫士……在江永木家中,这些见证他“冲锋在最前面、战斗在最险处”的荣誉奖章摆满了整整一面墙。
工作的这些年里,总有新队员问他:“江师傅,你是如何取得如此多的荣誉?”江永木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这9个字,就是要逆火而行。”
从巴蜀大地到三秦沃土,从青涩少年到功勋老将,变的是岁月年轮,不变的是拳拳初心。当江永木戴上“全国先进工作者”勋章的那一刻,映照的不仅是他个人的璀璨历程,更是千万消防人用热血与汗水浇筑的平安中国图景。
“我有啥子本事,都是队伍教会我的,我只是千万个普通消防员中的一员。”每每提到他的事迹,江永木都会用带着川味口音说。
首席记者 李荣
来源:各界导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