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乡里的多面人生 我所理解的《茶道》角色们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6 14:47 2

摘要:“信阳是哪儿?中国大版图上小丁点儿的一块。不过,像这片壮美河山的每一寸热土,美,有个性,有特点。用信阳人自己的方言土语说,咸咸的,还有点风骚胳脂(身体表皮的灰垢油脂)味儿。”

茶乡里的多面人生

——我所理解的《茶道》角色们

作者:黄国燕

“信阳是哪儿?中国大版图上小丁点儿的一块。不过,像这片壮美河山的每一寸热土,美,有个性,有特点。用信阳人自己的方言土语说,咸咸的,还有点风骚胳脂(身体表皮的灰垢油脂)味儿。”

这是作家出版社重磅推出的长篇小说《茶道》里的一句话。《茶道》是扎根在信阳大地上一部很特殊的长篇小说,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何先生先生的新作。他本着代言家乡厚重历史文化,弘扬信阳毛尖茶文化的初心,用一个类似寓言的长篇故事,展开了一群人生经历各异、生存环境不同的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再现了茶乡生机勃勃的现实生活,还原一段本土历史,具有研读价值,将是传世之作。
何先生创作体裁不单一,涉猎散文、诗歌、小说多种。此前,我读过他大量的诗歌和散文,散文集《人生那条情侣路》,脍炙人口;诗集《破戒》优美深沉。其中“喇叭花呀喇叭花/借给我你的喇叭/我也要说话/面对时代的痛苦/我不想再假装哑巴……”(《喇叭花》)、“太阳早就死了/满天繁星不过是/掩饰真相的谎言/余晖/是我们最后一截/遮羞布”(《太阳之死》)入脑入心。初读并不理解,随着年岁增长,慢慢理解了他所说的“痛苦”、“谎言”。

独特的茶文化解读


初读《茶道》,不是读得满脑子浆糊,就是读了个寂寞,跟初读《红楼梦》一模一样。小时候就对这部古典名著心向神往,父亲却说“男不读水浒,女不读红楼”,禁止我们阅读。长大后好不容易在路边小摊逮着一本泛黄的《红楼梦》,兴冲冲买回来,却读不大懂,气的我读读摔摔,摔摔读读,不甘心放弃,强迫自己读下去。好在《红楼梦》里有华服、美食、美丽多愁的林妹妹,又有雅致优美的诗词吸引着我。反复读好几遍,终于搞清了繁杂的人物关系,略懂了作品思想。最终让我不忍释卷。
《茶道》呢,除了美食、男主一号竹喧炫幻的特异功能、信阳独具风情的美景、民俗吸引着我,还有对茶和茶文化的独特解读。

茶是什么?你的爸爸告诉姐姐小玉,茶叶是地球上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民族,全部的智慧和灵性。简而言之,茶叶就是中国。地球上的人类,都知道瓷是中国。他们庸俗而浅薄,把中国叫做 CHINA。仿佛中国就是那华贵至极、精美而易碎的瓷器。他们却不知道,这个民族,更准确地说,应该被称作 TEA,就是茶……毛尖茶才是这个民族的性格,仿佛苦涩,实则甘甜;看似粗糙,实则精美纤秀。粗略一看,白豪满披,翠锋如芽, 但放在历史和时间里哪怕是清水中一泡,便展现出钟灵毓秀的丽姿,散发出沁心透脾的馥郁……只有喝惯了这几种茶,才能说初步了解了中国。

自古至今,这样解读茶叶和中国内在关联的,也只这部《茶道》。能品味出茶叶这样独特的韵味的人,也只有何先生。这,也是我说何先生是信阳代言人的原因之一。我喜欢信阳毛尖茶,更欣赏何先生为中国河南信阳的毛尖茶代言。

“有豆腐,他就不吃青菜;有肉,他就不吃豆腐;有美女,他就不吃肉;有好茶呢,他就什么都可以不吃。”何先生说的是信阳男人。这肯定是高文化层级的茶叶爱好者了。像我这等刚能果腹的普通民众,恐怕难以理解。现在的茶叶,贵过黄金。信阳毛尖拍卖会上叫出每500克30万元的天价,令人咋舌。普洱铁观音动辄上万元一饼。而普通人,喝大茶叶片子泡的茶,咕咕咚咚,只能是牛饮。享受吃喝,喜欢美好事物,以及性欲,都是天性,所谓人之常情。对于有些拿命换钱的基层男人来说,美女是渴望不可及的奢侈品,他们更想顿顿有肉吃,天天有钱赚,让家人生活好一点。富豪高贵之士,见了好茶,宁愿舍弃美食、美女。更在茶之外,赋予茶叶更多的文化内涵。比如《红楼梦》里的黛玉说凤姐,不就是吃了你们家一点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说黛玉,你既然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古人以茶为礼,女子不轻易喝人家的茶,喝人家的茶等于受聘。茶自古是一种婚聘的高档礼品,至今仍在流传……
《茶道》对信阳毛尖的炒制加工,具有一定的文献性和专业性,不熟悉茶叶工艺的读者,会开卷有益。

就我而言,《茶道》前半部分,读的很辛苦。但有一种独特的感觉,我好像在攀爬一座沿途美景如画的山峦,山川涧水,无一处不令人心生向往。《茶道》篇篇段段、字字句句都要斟酌。叙述方式上,倒述、穿插、伏笔……承上启下,绝非窥一斑即可知全豹的以打发时间为主的快餐式网络小说。《茶道》前半部分铺垫伏笔制造悬念,魅惑着读者的求知欲,一路紧随作者的笔法走下去,有一种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豁然。这大概就是何先生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写作技巧。
《茶道》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演绎的故事有好些不是故事,而是在讲我们经历过的、看到的、听到的人和事。
例如:

眼下茶山、农田还不能买卖,咱要怎么做,才能凑够万亩茶园?更关键的是,咱以扶贫助农为名义收购茶园,政府领导可以名正言顺地扶持,特别是给予银行资金扶持。明白了吗?”他补充说。你忧心忡忡,说:“还是不太明白。这样高的成本,将来岂不是卖的茶叶越多,亏损的钱也越多?”他哈哈一笑,说:“傻子,不是有资本市场吗?将来上市了,股价一拉升,咱高位减持卖掉股票,不就盆满钵满了吗?

瞧瞧,资本市场圈钱就恁容易。他们收割的对象基本是老百姓,盈利的都是手拿“镰刀”掌握政策和信息的人,说是盗亦有道也不为过。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啊!
何先生为啥把现实生活里的真事写成小说?我能理解。因为写纪实散文《平桥纪事》时,好几个文友担心我会因文字惹麻烦,他们都建议我把《平桥纪事》写成小说。我没完全采纳文友的意见,而是把不敢写的事,改写成小说。例如:《大杂院的糗事》,就是由《平桥纪事》里删减下来的。那个奸污幼女的男主团子是真死了,他死于车祸,死在邻居的谶言中。我微信朋友圈的读者说,2021年,读你《大杂院的糗事》时,团子还活着。2023年,再读你《大杂院的糗事》,读到结尾,发现你口诛笔伐,把团子杀死了……现实生活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是天道,它可能比法律更高一筹。何先生为啥写出这样针砭时弊的文字?我揣摩,他很有可能跟我写作目的一样:一是指出当代社会问题,以求改过向善。二是记录、还原一个真实故事……多年以后,它终将成为信阳历史。

我理解的角色形象

《茶道》是竹喧以慧明为诉说对象,讲述了他和信阳书院(贤山学院)柳玉、钟山、慧明以及茶仙子白灵灵等人的故事。其中,以竹喧视角来看,故事里的钟山、苏桐一生命运跌宕起伏。贯穿故事脉络的是黄白玉石观音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似有还无,若隐若现。

我嗅到《红楼梦》和《茶道》有相同的风格气息,仿若一室芝兰,幽香浮动。何先生用清淡的笔墨,放牧着鲜香的文字;用酸甜苦辣咸,调和出故事里每个人物的七情六欲,描绘出她们的五彩人生。例如:柳玉的单纯与坚韧;苏桐的沉稳与厚重;钟山的执着与机变老辣;竹喧的不羁洒脱,慧明的固执与善良,等等。每个人物都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1,竹喧的专注和风流

男主一号竹喧童年沐浴着父母的疼爱,让他无比快活幸福。可是命运转折,父母离世,他由春天的温暖跌落到凛冬的寒冷……这是作者手中的一根引线,慢慢地牵出引爆他人生起起伏伏:爱人不辞而别;意外的女儿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寻找了一生的黄白玉观音再次破碎。在我个人看来,竹喧的一生,就像一幅抽象的水墨画。而他在痛失爱人和阅尽人间沧桑之后,对待个人感情和生活方面的风流不羁与认真、洒脱与挚着,让人分辨不清究竟哪一面才是真实的他?
柳玉经历过尸横遍野、饥饿难耐。初遇竹喧,竹喧毫不犹豫地把仅有的一点点食物都给了她。患难与共中,成生死之交。不知道明天是死是活的她,心怀感恩之心,和同样懵懂而渴望美好人生的竹喧,发生一夜之情。

不过,竹喧后来得知曾经有过失而复得还没来得及付出父爱就痛失爱女竹惠的痛彻肺腑,从此,他大彻大悟,浪子回头,告别昨日的红粉花颜,决心找回一生挚爱,纵有十万八千梦,不及人间三两风,专心经营自己与柳玉的感情,携手走近婚姻殿堂。
小说里贯穿竹喧整个童年的黄白玉观音,可以说决定了他之后一生的命运。当初,父亲和小柳阿姨偷情,不小心把黄白玉观音打碎。竹喧闭门修补复新,发现自己的特异功能。“在与世隔绝的拜佛间里,当和观音单独面对时,竹喧惊奇地发现,自己居然能够分辨出原来完整的观音身上的任何一处碎片……竹喧认真地为观音拭去泪水,却感觉到自己心中正在淌血。竹喧并不是特别敏感的孩子,现在,却因为观音的美丽被世俗破坏……”作者细腻笔触里,满是竹喧由童年到少年时对玉观音的爱惜。
作为一个女性,我认为一个人只有一颗心,一颗心只能装下一个心爱的人。老古话也说,心若有良人,世人皆路人。然而,竹喧在找到柳玉之前,明明心里珍藏着她,为何还要撩其她姑娘呢?让人很难理解。《红楼梦》里贾宝玉也是,他心里藏着个林妹妹,还要到处撩其她姑娘。致使泼辣的多姑娘一见到宝玉便动手动脚,说,“成日家听见你风月场中惯作功夫的……”可见宝玉风流,人尽皆知。我很疑惑:竹喧咋和宝玉一样呢?《茶道》的另一个读者说:你不应该拿竹喧这个阅尽人间春色的老油条跟贾宝玉对比。你应该拿竹喧跟当今想玩谁就玩谁、想睡谁就睡谁的某导演对比。
竹喧还有令人敬佩的另一面,那就是他对待工作之不苟,之严谨。
例如:“北京是我第二故乡,有全国无可比拟的政商资源,有国际最大的古玩文物市场、通往世界各地的文物交流渠道。信阳是我老家,有我祖根,有我年少时代的记忆,是我乡愁的源泉。更重要的是,那地坡有一群埋在地下,尚不为一般人知晓的宝藏。”读到此,我相信热爱家乡的竹喧,也很爱国,他没辜负我这个读者。瞧,竹喧面对猥琐而又阴暗的文物部门的高管老同学谢钊倒卖文物,是非分明,坚守底线。仅此,竹喧的形象就在我心中高大起来。
何先生给予竹喧浓厚的笔墨来刻画他的人生,他有很多心里活动描述篇幅,需要读者揣摩。有些篇幅,我作为读者,做不到与作者和故事里所有人物心神合一,有道是: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何先生用悲怆的笔触,刻画了一个未婚女子柳玉生子的坚强和隐忍。遗憾的是,这之后,我再也看不到柳玉熠熠生辉的光芒,她仿佛日落西山一般暗淡下去,就此隐没在竹喧和慧明的身影后。
2,外正内邪的钟山

钟山亦正亦邪,很诡诈,是个多面人物。他面对书院“大家长”、恩师实际上也是他生父苏桐安排的婚姻,表面顺从,背地里却不认命,以自己的方式抗拒。他无法悖逆柔弱的母亲,进入学院读书,凭着深厚的人脉和自己的能力,顺利接班执掌书院。而后,凭借权利向海外转移巨款,甚至狂赌。面对恩师也即生父的安排与殷切期望,他表现得像一个俯首贴耳的乖宝宝,一个上进的好青年。他的心底,却满怀切齿的不满。这样心理扭曲性格偏激的他,为了和心上人慧明自由相爱,接受明里做高官、暗里做国际文物贩子的谢钊的招揽,踏上一条不归路,为了钱财,不惜杀人灭口。罪行败露后,他自知难逃法律制裁,点火自焚。满心追逐幸福最终却失败的慧明,心灰意冷,毅然陪伴他自焚,期待和他在烈火中化蝶相伴。一曲现代“黑”版的化蝶故事谢幕。正和邪两种能量在钟山身上交替、较量、映衬,人性的复杂和暗黑,得以完美的诠释和表现。
钟山的命运,让我看到人生无常,荣华富贵终成空,世事皆有因果,处世态度影响人生。
钟山是父爱和正统教育培育的作品,是个受害者,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是个内心极其无情的杀生天才,一个天分极高却误入歧途走上邪路的人才。
钟山的个性形象,不止于此,还在于他对世事的洞察,对自我角色的觉悟与调整。《茶道》第九个章节“抢板凳”,细致描述了其中的一次嬗变:“全场的参会茶商蜂拥而来,挤在领导右首的茶台长边上,抢着跟领导汇报。一张长不过两米的长条板凳,十几个人列队,屁股挨着屁股,满脸堆笑看着领导。屁股们暗自发力,你挤我,我怼你,都去拼抢最靠近领导的主位……新屁股的后面,十几张屁股很不耐烦,生怕排在后面的自己抢不到时间汇报,于是一起齐心用力,不到两分钟,就不动声色地将新屁股挤下去,顶上了更新的屁股。”“钟山看了,悚然惊醒,羞愧难当:妈的,我们这群成年人抢板凳的样子,多丑陋不堪啊!”
诙谐幽默的文字,让人忍俊不住,又心酸难受。这情景,咋跟那年我去北京通州参加文学会议的经历如此相似呢?在那场会议上,文学老泰斗林菲、万伯翱、钱理群、雷达、井瑞、黄桥生等名家给我们授课。下课了,大家下楼集体合影留念。我搀扶着林菲先生走到场地中心,直到排顺序时才松开手,站在他背后。一大群男女作家挤来挤去,最后硬生生把我挤到边上了。现在想来,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们,不也都是在“抢板凳”吗?

《破戒》给予钟山的笔墨,不少于男主一号竹喧,他们形象一样生动。钟山的谋略与才干可以说与竹喧平分秋色,甚至是有过之无不及。《茶道》的另一个读者问我,竹喧和钟山,你最欣赏哪一个?我说我选择钟山,不单是他领着慧明爬到贤山顶,钻进高大细密的茶树垄中,看那茶叶正在疯狂地吮吸着阳光的能量,舒展腰身,而是他整个人。但心底里,竹喧和钟山,我一个都不喜欢。因为我欣赏土里刨食的山野农夫,尤爱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慧明的可爱可悲
慧明这个善良的女子,发自内心爱着竹喧。当慧明晓得竹喧另有爱人,而且是自己的同事柳玉时,没有嫉妒,没有愤恨,而是及时果断抽身,与他保持距离。在竹喧和柳玉结婚时,慧明还为他们送上祝福。多年前,竹惠被弃学院大门外,被慧明发现时,她请求学院抚养,随后帮助柳玉照顾抚养。

慧明这样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爱心满满的姑娘,为追随自己所爱的男人钟山,可谓赴汤蹈火。即便在熊熊烈焰中,她也不忘嘱咐竹喧要好好对待自己的姐姐柳玉。这个故事情节让我心疼、失态,忍不住埋怨作者:为啥给予慧明这样一个归缩呢?这个结局,让我想到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他把寄居在贾家、柔弱的才女林黛玉写死了,害得我读几回,掉几回眼泪。后来,再读《红楼梦》,索性不读那个章节。不读,也忘不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深情,以及她临终之前焚稿的情景……还有《白鹿原》,女主田小娥情路坎坷,短暂一生经历四个男人,最终惨死。当时,我气得骂陈忠实不是人——你是作者,掌握小说角色的生杀大权,咋不把田小娥的命运往好里写呢?后来,参加作家笔会,才知道陈忠实在写田小娥惨死这个情节时,痛哭失声。而我自己在写小说《棠梨花雨》时,写到茶山女儿棠梨因对爱情婚姻绝望撞石而死的惨烈情景时,又何尝不是瘫在椅子上,半天站不起来?再想《白鹿原》,豁然明白:陈忠实确实不是人,他是神!

因此,也就理解了何先生对慧明姑娘命运的安排了。

4,苏桐大师:悲剧的受害者和炮制者

出生在信阳圣贤山的一代百岁儒学大师苏桐,毕业于河南大学,因学业优秀,被官派去欧美留过学。他博学、自律,儒雅风流,是无数学子的榜样。再游学途中遭遇一场突破礼教的激情后,因心上人寡妇的身份,被父亲排斥。怀了他骨肉的爱人绝望离去,从此杳无音信。而他,作为一个好儿子,留学归来后,回到祖辈们兴办的信阳书院,光大新学。但他的内心,已经悄然转变。表面上,他迂腐守旧。但其实,他欲火焚心。在被视为神圣殿堂高墙内,他把偷香窃玉的把戏玩弄的神不知鬼不觉。如果不是疯老师警醒,他这个端着圣人面孔嘴里念着圣贤书的老夫子,依然乐此不疲地演绎偷情的戏码。他自己偷腥吃,嘴上油还未擦,转脸要求学生洁身自爱,标榜自己是礼教的道士,实际上是个道德的掘墓者。

另一面,这个儒学大师心怀大爱,就像呵护稚子一般守护书院,倾毕生精力,呕心沥血。他不愿景区开发建设破坏山里原有生态,说:“山川的原貌,就是风水。风水不能破。破了,就回不到原有的风韵和灵气了。”
5,最美茶妹子白灵灵
《茶道》女主白灵灵,可能是寄托了作家对大别山茶妹子审美理想的最主要人物。她见到竹喧,没被竹喧认出。竹喧赖赖的,用语言挑逗,白灵灵怀着感激之情,没有强硬推挡,只是温柔婉拒。俩人酒醉即将破防之际,白灵灵才亮明身份,奋力推拒,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少年时代曾被竹喧接济救助的茶山毛妞。

竹喧很君子、很理智。既然白灵灵拒绝自己求欢,他就把她当晚辈交往。可纯洁、感性的白灵灵,在成长中,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叔叔辈的恩人。在茶仙子大赛中,她一路领先,夺冠在即。但在最后的招亲环节,她居然因为不愿辱没自己的纯洁婚史,主动放弃已经到手的桂冠和丰厚的奖金。一个精神高贵、自珍自爱的茶妹子形象,由此立起来了。

更为可贵的是,白灵灵不仅自主创业,还积极利用自己的资源和经验,帮助茶山姐妹们学直播、开平台,开拓茶叶经销新渠道。灵灵说:“咱们发扬毛尖茶树精神,咬定青山,活出精彩!”白灵灵之所以有这般正能量形象,可以说是竹喧善良、温暖、光辉的延续。例如:“我记得你给钱我爸爸的样子——你微笑着,像个菩萨,像一团火;像太阳,一下子驱散我和爸爸心头的乌云。多少年了,你的笑容刻印在我心里。快昏睡过去那一瞬间,我想起你的笑容……我挣扎着,爬起来,擦干眼泪……那以后,我就没再为自己的伤痛哭过,也再没有向生活屈服过!”

听文友说,何先生写《雪》这个章节的时候,掉泪了。“我把自己感动了,是因为感动于灵灵的凄苦、卑微,感动于她的自强!”他亲口说。

三 我眼里的《茶道》

读罢《茶道》,我眼前闪过一帧帧男女灵与肉缠绵的旖旎图像,和一帧帧山环水绕的自然风景画卷。

现实社会生活里有茶道,何先生笔下的故事里自然也有茶道。

《茶道》里的重心人物个个都有原型,不管何先生咋搞艺术美化,生长于信阳的读者,读了《茶道》,就能分辨出来。《茶道》耐读,它有很多触动人心的段落,和蕴含哲理的句子,越嘬越有味。

《茶道》不但语言空灵优美,而且叙事摇曳生辉。何先生在《茶道》里塑造几个重心人物,形象鲜明,个性比较复杂,具有时代特色,他让读者看到他们善良的一面,也让读者看到他们邪恶的一面,他们再邪恶,在某一时刻,因某一件事,又闪烁出人性的光芒。正应了托尔斯泰的这段话:“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轻率断定别人为好人还是坏人,愚者还是贤者。人像河流一样在不断流动,不断变化,人并非每天都以同样的面貌存在,人是有各种可能性的,傻瓜可能变聪明,邪恶的人可能变成善良的人……”文学即是人学,从世界文学来看,伟大作品写的都是人性。《茶道》亦如是。

来源:俊佳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