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9日至3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张岳带领培训一部部长周敏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郭亚军等7人专家团队,走进宝鸡市麟游县、凤翔区、陈仓区、扶风县等地,对完成培育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进行了回访,并代表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和西农向“头雁”颁发
4月29日至3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张岳带领培训一部部长周敏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郭亚军等7人专家团队,走进宝鸡市麟游县、凤翔区、陈仓区、扶风县等地,对完成培育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进行了回访,并代表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和西农向“头雁”颁发了结业证书。专家团把来自西农母校的问候带给了大家,并与各县(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头雁”学员们围坐话发展,地头解难题,将科技服务送到乡村振兴一线。
每到一处,专家团队与“头雁”学员热切交流,为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在麟游县酒房镇座谈中,专家们认真听取学员发展需求,并为陕西林丰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玉堂“头雁”专家工作站揭牌。
作为“头雁”学员代表,张玉堂分享了自己的蜕变历程。通过近一年的系统培训,他在西农专家指导下系统掌握了现代畜牧养殖技术,通过青贮饲料改良,使饲料成本降低15%、出栏率提高8%。他说,工作站将成为科技落地的“转换器”、联农带农的“服务队”和产业升级的“探测仪”,他将切实搞好服务,联络好附近“头雁”,搭建好专家指导和“头雁”同学交流的平台。
一场场座谈会成为集思广益的“诸葛会”,田间指导化作产业发展的“及时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困扰生产的难题掰开揉碎讲。
“头雁”学员们纷纷表示,培训收获颇丰,不仅提升了产业水平,更拓宽了发展思路,搭建了合作交流平台。
回访中专家们了解到,学员们正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实践行动:粮食种植和奶山羊养殖学员计划扩大种养规模;凤翔苹果产业学员着力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其他学员也在持续扩大新品种种植面积,或整合资源建设农机服务设施。
从会议室到田间地头,思想的碰撞持续发酵。来到陈仓区,“头雁”学员刘星星向专家汇报,他计划组织“头雁”对接五得利、金沙河等大型面粉厂,减少中间环节。学员魏海博则打算发展多样化种植,带动村民增收。大家认为,农业不是单打独斗,需得抱团取暖。培训不仅开阔了眼界,更坚定了发展农业的信心。
田间走访时,部分学员们提出了遗留的“疑难杂症”,专家团现场当起了“赤脚医生”。面对土地板结、灌溉成本高等问题,专家开出“倒茬轮作”“优化设备和肥料使用”的药方。针对玉米烘干难题,专家支招“探索提高夏播玉米加工烘干水平和单产值的方法”,助力玉米产业提质增效,让玉米粒化身金豆豆。
看到学员热火朝天的干劲,郭亚军副教授指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明确转型方向和升级内容,要从传统的种养殖方面转型成为科学、精细化的管理。同时要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三产融合。学员们也要充分发挥“头雁”带动作用,帮助农户解决发展难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持续跟踪学员在产业发展、思想观念、带动能力方面的变化,及时为学员提供帮助和支持。
“随着‘头雁’项目的持续推进,西农已累计为麟游当地培育了17名‘头雁’,打造出了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带得动’的乡村人才队伍。”麟游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党委书记杨恩栓说,“将深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特色产业技术攻关、农民教育培训、农产品品牌建设等领域的合作,让更多农业科技成果在麟游落地生根。相信有西农的科技赋能、‘头雁’的引领带动,必将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强劲动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头雁’学员的培育不仅注重理论学习,还注重长期跟踪服务,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与资源对接。即使学员完成阶段性培训,仍会进行后续指导,形成‘一次培训、终身服务’的机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张岳介绍说。
车轮碾过田间小路,四月末的麦浪带着泥土芬芳的风吹进车窗,两天的回访行程满满当当。
此次导师团的定期回访既调研培训需求,又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了“培训结束,服务不止”。同时也为陕西省农业人才培养、科技推广和产业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持续注入乡村振兴新动能。
记者:王婕
编辑:赵桃子
本文来自【杨凌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