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坏的性欲与爱造就的黑暗神作,怎么就成了上亿播放的热门?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4-12-07 22:40 3

摘要:这个作品,并非真正冷门。在著名的漫画评分网站myanimelist上,也就是那个《剑风传奇》永远第一,《浪客行》总是前三的地方,《晚安布布》的排名为惊人的历史前11。

怪物马戏团 | 文

一件奇妙的事:《晚安布布》在抖音火了。

《晚安布布》是什么?这是一部2007到2013年连载的漫画,被人称为致郁神作,风格独树一帜,后劲极强。

这个作品,并非真正冷门。在著名的漫画评分网站myanimelist上,也就是那个《剑风传奇》永远第一,《浪客行》总是前三的地方,《晚安布布》的排名为惊人的历史前11。

最近一年,也许是《少年的深渊》以及《章鱼噼的原罪》这些漫画大火,让许多人开始盘点同类漫画,自然提到了无法忽视的《晚安布布》。

同时,因为很多人把实际思维缜密的藤本树说成“精神病”,导致又有人去介绍一些所谓“更神经病”的漫画家,其中就包括《晚安布布》的作者藤野一二O。

两者结合,让热度如雪球般滚动,于是小红书和抖音上,出现了许多《晚安布布》的热门视频和COS。同时,那些能看到《晚安布布》的网站上,也有了许多痛斥突然涌入太多外来人口的评论,就像你见过的所有小众文化出圈一样。

不过这些突然出现的视频,并非全是蹭热度的。《晚安布布》有一批忠实拥趸,在数年后依旧珍视这套漫画,所以他们会在各种热度出现时冒头,趁机推荐这部心水之作,也算是一种致郁漫画界的越共。

所以今天,我们也来聊聊这本漫画——其实不是因为它突然的热度,而是因为它确实值得一聊。文章很长,因为我猜,估计也就这么一次机会写它了,所以大家能看多少就看多少吧。

《晚安布布》是一部什么漫画?这问题,其实需要剧透才能说清。如果不剧透,最常见的概括是:这是一本关于青春阵痛的漫画,描述年轻人的失意与迷茫,讲述了一个叫布布的少年,在不同的成长困境中,逐渐变成了一个平凡的大人。

然而,我一直认为,这是个完全错误的概括。至于我的想法,在后面剧透的部分再说。因为《晚安布布》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是完整的,从中间任何一处断掉,你都无法摸清这个故事到底想表达什么。

《晚安布布》最明显的特色,是其独一无二的画风。它很难找到替代品,因为不论从画风还是气质上,《晚安布布》都自成一派。

画风的另类一目了然:主角布布,以及其家人,形象都是简笔画的鸟;然而同时,漫画背景却极写实。

浅野一二O,是你能找到最特别的漫画家之一,因为他的漫画其实只有一半是画出来的,另一半,是特殊处理过的照片。

浅野同时是个摄影师,他会把城市的各种角落照下来,用PS处理成特定的色调和质感。接着,再在上面画上大量细节,让背景仿佛介于照片和漫画间。

《20世纪少年》的作者浦泽直树,曾采访过他的作画技巧

有时,浅野的剧本是在自己的摄影作品上构思的,背景先于人物出现。

然后,他的漫画有种浓郁的超现实色彩,经常会在日常描写中,加入大段意识流的奇妙景象,让你难以分清幻想、象征主义描绘和现实。

他笔下的日常,会突然出现陨石般大的达摩不倒翁,向着郁郁寡欢的城市翻转下坠;也会把场景转向宇宙,见到一个巨大的人脸,在行星轨道般的五线谱中闪烁。

所有这些场景,都有想表达的涵义,所以浅野的作品,虽然主题经常是沉重的现实,气质却非常奇幻。

今年的科幻动漫《恶魔的破坏》,正改编自浅野的作品。这是他少见的科幻漫画,而其中的许多奇观,实际上都来自日常物件。

比如,他可以把木鱼和蚊香盒的照片,变成宇宙飞船;而火箭发射仪表盘,则来自浦泽直树采访他时的摄像组道具。

浅野经常反思漫画的意义,他想画出从没有人画过的漫画。这就是为何他的漫画处理方式非常标新立异。它们首先是摄影和漫画的结合,其次,是超现实主义和写实主题的交汇。

但同时,浅野对细节的执着又近乎偏执。这也是为何浅野的漫画,有非常复杂的人物表情,几乎所有角色的情绪,都不是单一的,一般都会带着忧郁或阴暗的一面。而且在大跨页的处理上,经常达成让人震撼的效果。

《晚安布布》中,就有大量让人难以忘怀的跨页,饱含情感冲击。比如当故事说到在平凡中挣扎的芸芸众生时,漫画用一个竖向的跨页,模仿布布居住的大楼,画出了一层层人们的生活。

而当布布与女主爱子,在地铁门的两侧擦肩而过时,漫画用三幅分别描绘布布、爱子,以及爱子表情的大跨页,蒙太奇般拼成了一幅三联画。

画风外,是浅野独特的故事风格。他曾说,《晚安布布》就是为了让那些初见觉得布布可爱的人,感到不适;他就是想告知世界,这是一本不一样的漫画。因为浅野想知道,漫画到底能挖掘出怎样的现实深度,哪怕每次剧情变得黑暗,销量就会下滑。

《晚安布布》的标签是青春+致郁,但它和押见修造的《血之辙》《恶之华》,或冈田和人《思春期》这样的青春致郁漫画不同。

因为首先,《晚安布布》的内核不是青春,它更像日式私小说,或西方的自白派文学,也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和《钟形罩》这样的作品。它们的特点是:底色其实是现实主义文学,只是透过一个年少主角局限性的眼睛,去思考这世间悲伤、迷茫的万物。

所谓的青春伤痛,只是人类社会的失败,在童年时期的体现。

我认为真正和浅野一二O气质相近的人,是Amazarashi乐队的秋田,尤其是早期的迷惘阶段,那时,秋田为中岛美嘉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我曾经也想一了百了》。

秋田曾在介绍乐队名的涵义时说,这是一个代表“饱经风霜”的词;因为如果世上所有的痛苦都化作风雨,那我们就都是饱经风霜的人,但即便如此,生命还是要继续下去。

这也是对《晚安布布》最好的注脚。

从现在起,我们要深入《晚安布布》的故事了,注意,这会不可避免涉及很多剧透,它们不会毁掉你看漫画时的体验,但会影响初见时的冲击。所以假如你在意,那就果断关掉文章,因为相比之下,这本漫画一定比这篇文章值得读得多,它是无可替代的。

我们之前说的,对这本漫画的真正概括,应该是什么?

假如《罪与罚》,说的是一个青年杀掉房东后,数日内的内心思维;那《晚安布布》,说的就是一对少年少女,在成为杀人犯前,20年的生活。

《晚安布布》有个令人捉摸不透的开场:布布是一个纯真的少年,不善交际,有一群关系不算密切的友人,在学校里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但在年幼的布布眼中,世界是魔幻的,他能看到“神明”,宛如一张硕大的人脸。

于是迷茫时,他会向神明祈祷,希望它能解答困惑,为他指出正确的道路。

布布的好友中,有一个女孩叫爱子,她是故事的女主。爱子身上有种极为吸引布布的特质,让情窦初开的布布为之沦陷,他发誓要保护爱子。这时,一切都仿佛平凡的儿童故事,布布梦想成为一名宇航员,就像千万个普通的我们,在童年时做着一样的,最不普通的梦。

然而慢慢的,现实从那照片般的背景缝隙入侵了,我们逐渐发现,布布的生活似乎没那么幸福。他的父母总是争吵,一天,父亲用电器将母亲打晕在地,随之而来的是警察和救护车。

布布的母亲住了院,父亲则告诉他,自己要去NASA工作了。我们知道这是谎言,但不知道布布的父亲是要去服刑,还是被勒令不能接近妻子,我们的无知和布布是类似的。

同时,爱子的母亲也登场,她上门推销某种奇特的药水。在无知的布布眼中,这一切就和提着电器的父亲一样普通,但读者却能透过爱子惊恐的神情看出,她的母亲是个深陷邪教控制的女人,已经对女儿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

在这样的舞台上,爱子在空无一人的体育馆中,回应了布布的感情。她吻了那只简笔画的小鸟,并让他许下一个诺言:让他带自己离开母亲,远走高飞,去鹿儿岛找舅舅。布布答应了。

然后,爱子说:如果你背叛了我,那我就杀掉你。

至此,除开浅野的独特画风,和细腻、让人信服,充满暗喻的叙述风格外,这其实就是个普通的伤痛成长故事。已经有太多作者,把角色设定成在破碎家庭中成长的青梅竹马了,很多时候,这种成长伤痕,更像是作者用来让人沉浸在廉价悲伤中的一种套路背景板。

但《晚安布布》一共有13卷,它让人压抑的地方就在于,在接下来的11卷中,它会不断深入探寻这个背景板的方方面面。

随后的故事很简单也很复杂:年幼的布布,没有勇气带着爱子远走高飞,他认为自己背叛了爱子,不敢直面她。两人就此疏远,直到爱子转学,离开布布的生活。

布布不断在漫画的推进中成长,但实际上这部漫画中几乎有一半的篇幅,都不是布布的故事。

至此,《晚安布布》分为了三条线:第一条,是布布周围人们的生活。他们的人生故事,如一本本书般打开,但其中却不是答案,而是更深的迷茫和混乱。

收养布布的舅舅不敢和女性接触,因为自己曾差点被一名少女引诱,然后又目睹那名少女引诱了另一名男人,试图利用他杀死虐待自己的母亲。人际关系的险恶让舅舅不敢再与人接触,直到他在治愈的宣泄中,被一个温柔的少女拥抱,和过去和解。

然而数年后,舅舅却出轨,两人的存款和梦想都在索赔中灰飞烟灭。生活却没有破碎,他自我厌恶,却无法自我摧毁,继续在没有真正原谅的谅解中活下去。

我们也会看到,原来布布的父亲,是为了保护布布不受发疯的母亲伤害,才在崩溃中打晕了她。然而追溯母亲发疯的原因,却又看到错误似乎在别处,在逐渐深入的故事中,我们找不到罪人,所有人都开始变得像罪人。

一个胸怀大志的女漫画家,不愿画赚人热泪的短暂作品,而是足以影响某人一生的杰作。她希望自己的漫画不是为了让人遗忘现实,而是和现实对抗。

可没有编辑愿意出版这种故事,她的作品没有机会拿到真正的市场上去验证,统统在编辑的假想中被否决。编辑轻描淡写地说:“20岁前的痛苦,只要努力工作,大多都可以解决。”

布布的母亲,总是在孤独中用自嘲来化解痛苦,她尝试自尽却失败,绝望地想找到依偎之人,却只被有妻之夫当成玩具。当她因绝症而住院后,也只能被渗入骨髓的孤单环绕,强装笑颜帮年轻人寻找幸福。

这个从来无法向布布表达母爱,也无力给他幸福的母亲,只能在死后留下一封遗书,让布布原谅她这么多年里,一直在假扮父亲写信。

布布的好友,迷茫地游荡在街头,寻不见生命的意义。他们想要独立谋生,却差点成为杀人犯,又在失败的刺杀后意识到自己的无力,走向平凡的生活,被失业、贫穷,心碎和失落淹没。

《晚安布布》,很快便成了一幅众生相的画卷,它询问为何人类要用自我的棘刺伤害彼此,却又渴望继续活下去。然后它展示命运的打击,如何让我们互相攻击,在命运和他人的双重压迫下,逐渐扭曲,陷入泥沼般的恶性循环。

作品展示的困境并不是真正绝望的,但在没有梦想也不会死去的平凡世界上,人们同样需要走出桎梏的勇气。只是个体的勇气,又总被众生对于平凡的依赖碾碎。

在浅野的巨大跨页中,整座城市被笔触雕刻成画。支离破碎的街道和大雪、仿佛朦胧底片般的梦境,在素描的墨点中失色、摇摆,浪花般荡漾在那些人们不断死去的楼房里。

一群又一群人的梦想与希冀,在成长的相册中一片片接连死亡,宛若永远被季节的交替收割,不断重生又枯萎的麦田。

在这幅不算绝望,却并不幸福的人生画卷中,是漫画的第二条线:布布的成长。他是个懦弱、愚蠢的小孩,但曾经是善良的。可他的懦弱和愚蠢,在外界愈发沉重的压力下,会慢慢把这份善良变成自私。

布布不像《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角,他对世界感到迷茫,但这份迷茫中缺少那份在麦田边缘,拦住小孩不让他们落下的勇气。他的成长没有一个榜样来引导,离异家庭导致的缺失,一拳拳击打他的心灵,把他捶向那片成年人的失意之海。

布布渴望爱情,却求而不得,欲望无处发泄,使其自毁倾向愈发严重。他强迫不擅长与人沟通的自己融入旁人,追寻爱恋,可扭曲的内心总会最终外露,让他被那些同样年轻,不在意伤害他人的少女推开。

在这种糟糕的环境里,布布被舅妈夺去了处子,成为舅妈报复的工具,一个她崩溃后的过错。代表布布的那只简笔画鸟,在写实的背景中愈发突兀,他就像卡夫卡笔下,那只人类世界的甲虫一样异化。

被困在狭隘四壁中的唐吉坷德,无法突破巨人的围剿。

为了逃避现实,布布偏执地在10年里一直寻找爱子,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捕捉她的身影。他把一切问题的根源,归咎于自己最初的失约,怪罪于爱子威胁要杀死他的话语。

内心深处,布布知道这是荒唐可笑的,他无法面对现实,总为自己的懦弱寻找借口。因为生命中没有任何给他力量的事物,他不是一个出生在幸福中,成长于爱里的人。

宇宙的悸动,世界末日……所有那些意识流片段中的宏大主题,都和渺小复杂,压抑扭曲的现实人生没有关系。

《晚安布布》中,人们总是会因为突然的暴躁、欲望、任性、愚蠢,搞砸人际关系和爱恋。现实如此,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不会如此在意那些虚构的,乌托邦般的幸福故事了。

回过神来,我们才发现,原来布布已经从可爱的小鸟,变成了一个不会飞翔的怪物,在人群中突兀站立,身形一片漆黑。

《晚安布布》,是一个需要英雄,但英雄不存在的故事。这就是故事的第三条线:漫画中,每个角色,在年少时似乎都能看到神明,它们千奇百怪;有时,成人也能偶尔想起年少时看到的神明。

人们向心中的神明祈祷,但这些神明是邪恶的,胆怯的,愚蠢荒诞的,没有任何作用且误导性的。因为这是一场存在主义的深渊,世间没有任何神,朝九晚五的作息和昏暗闪烁的吊灯下,只有瓢泼大雨和历经风霜的我们,神也早在无人问津的破旧客厅中上吊自杀。

神明,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是人在极端的孤独和虚无中,在被拷问的、飘摇的价值观下,绝望抓住的一抹幻想——世间是没有神的,于是,失落的人们误入歧途。

第三条线,就是那些我们或熟悉或陌生的角色,如何接二连三加入了号称宣扬拯救和爱的邪教,最终踏向毁灭。

但在这长达故事2/3的日常地狱后,20岁的布布和爱子重逢了。

最初,两人像是世上的所有普通人一样寒暄、谈笑。布布假装自己是个大学生,幸福美满,有女友;爱子则说自己正在小小的偶像事务所工作,同样有男友。两人都变得陌生、光明、平淡。

事实上,爱子一直活在母亲的虐待中,被邪教洗脑的母亲,将爱子当成赖以生存的血包和沙袋,她把遍地鳞伤藏在轻薄的衣裙下。当爱子回到家中时,你随她看到的就是Amazarashi在《自虐家的艾丽》中,描写的那般场景,这是一首写给一位被虐待,却不能理解现实,于是把过错归于自己,最终投海自尽的女孩的歌:

紧闭的窗帘、打破的杯子;

水槽里腐烂的卷心菜;

母亲的殴打也好,裂开的指甲也好;

只要以爱的名义一切就可以被原谅。

自虐家的艾丽,随着波浪的旋律唱着歌;

祈祷被虐者的爱可以随波逐流。

于是两人之间,仿佛有道10年时间留下的自然隔阂,慢慢的,隔阂变成了深渊。布布阴暗的灵魂再次渗出表面,就在爱子失意地打算离去时,布布长年积累的痛苦突然爆发了,他将自己真正的人生倾泻而出,彻底撕破了假面。

在粉碎的伪装中,爱子回过了头,在惊讶之后,带着眼角的泪,露出了多年前那个女孩的表情。她笑着说:你还记得吧,如果你背叛了我,我是会杀死你的。

就这样,两个命运打造的边缘人再次相遇。他们一人活得像下水道里的老鼠,一人成了精神不稳定,随时打算自毁的疯子。但仿佛《晚安布布》的所有叙事,都是为了他们重逢的这一瞬间诞生的。

荒木戏谑地说:“恶人也需要恶人的救世主”;下水道角落里的残破人偶,也需要残破人偶的依偎之地。这个残忍故事中最大的温柔,在一片找不到救赎的废墟中降临了。

爱子在车流奔涌的天桥边吻了布布,两人在阴湿破旧的房间中做爱。布布终于找到了勇气,他决定履行儿时的承诺,带着爱子离开她的母亲。于是两人前去和爱子的母亲最后一次告别,将那个被邪教摧残的残废女人抛在身后。

然而他们没料到的是,爱子的母亲是假装残废的,她只是为了让爱子抚养自己。于是暴怒之中,爱子的母亲执刀冲向爱子,刺伤了她的侧身。

见到此景的布布彻底失控,世界埋在他心底的怨恨,结合他一直想激发,却因为长年压抑变得扭曲的勇气,喷涌而出。他打倒了爱子的母亲,双手掐住她的脖子,直到了无动静。

故事来到了那个讽刺的高潮:一生都在希望有勇气守护爱子的布布,终于第一次挺身而出;而一生都渴望有人能保护自己,不背叛逃离她的爱子,也第一次看到有人挡在了她的身前。

就这样,少年和少女在诞生的20年后,成为了一对杀人犯。

浅野曾在处子作《乐与路》中写道:年轻时,我们为了变得幸福,往往只能想到困难的方法,但也许实际上,我们需要做的只是非常简单的事。

过去犯的错,总有一天会释然,可它们无法被避免,因为年少时的愚蠢,是只有在年老后才能脱下的。

《晚安布布》的最后两卷,仿佛一个闷热午后,诞生在废弃公路车旁的白日噩梦。两人开始了逃亡,布布说,他要带爱子去儿时提到的鹿儿岛。

一路上,两人逐渐被恐惧和绝望摧毁,变得宛如敌人。但从童年时蔓延而出的爱,又无法消失,诅咒般链接着二人,愈发强烈。

很多你看到的《晚安布布》的大跨页,都是这两卷中出现的,它们往往有一些让人心碎的未言说之物。例如下面这张最出名的画作,是布布和爱子相拥坐在海边,左侧空无一人,只有爱子说的“我要尿尿”。

这句台词中,是荒诞感,以及挥之不去的悲剧和痛苦。爱子不断在逃亡途中失禁,一方面是因为恐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她被母亲刺中的伤口一直在恶化。

后两卷连续的震撼大跨页,一下下重击在心灵上。两人在这些跨页中旅行,有时他们崩溃,布布无端殴打路人,爱子抓狂地想刺瞎布布;有时,两人又如同陷于一个遥远的暑假,坐着空无一人的旋转木马,相拥入眠。

最后,爱子告诉布布,她是幸福的,因为自幼时,她就在祈祷有一天,能和相爱之人的心灵,毫无隔阂地贴合在一起,而如今,这份祈祷终于被回应了。

第二天,布布醒来后,在森林边缘,被遗忘的破旧工厂中,找到了自杀的爱子。铁锈和阳光互相交融,渗透进现实和虚幻的缝隙,只剩下摇摇欲坠的绳索,和为了防止舌头丑陋外露,塞进嘴里的内裤。

故事在这里,实际上就结束了。随后的剧情里,布布回到了城市,试图自杀却失败,他被逮捕,然后短暂服刑出狱,重新回到平凡的生活中,再次见到了昔日的友人。

他们中的有些人,差点死于邪教主导的大规模爆炸事件。灾难后,有的人死了,有的人则依旧活着。

布布仍然会在梦中见到爱子,但她的身影和面容也在逐渐远去。那个“不要忘记我”的诺言,也行将消散,终有一天,他也会被拉入那个被称为平凡的世界。

平凡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罪恶。太多的痛苦,让它在对比下成了幸福;而对痛苦的无视,则让它成为了罪恶。这是一种难以被赞扬的幸福,也是一种不该被惩罚的罪恶。

为了摆脱孤独和平凡,人们慌乱地做出一个个错误决定,然后被困在这些决定造成的涟漪中,恶性循环。总是想要自救却无法成功,进而无力顾及他人——最终,一切都将归于这所谓的“平凡”。

所以《晚安布布》到底是一部治愈,还是致郁的故事呢?也许两者皆不是。

这世上存在着希望,也存在着空虚的绝望;存在拯救般的爱,也存在毁灭般的孤独。它们共存,就像天平般,时不时轻轻倾斜,倒向其中一侧。

但如果这世上确实存在着于角落挣扎的少年少女,那就总该有人为他们写下一个故事,至少应该有一个。如果这世上有某种世人不愿面对的过错和荒诞,那就该有人将其指出,哪怕只有一次。

这一次的叙述,在我看来,就是《晚安布布》存在的意义。

这不是一个如实描绘人生的作品,它只刻画了其中一个阴暗的角落。所以对它的另一种概括是:一对想要幸福活着的少年少女挣扎,然后失败的故事。它记录了他们尚未被毁灭的爱,少年终究败给了自己的懦弱,以及懦弱哺育出的,那份扭曲的愤怒;少女则败给了自己无法摆脱的绝望,以及同样无法摆脱,总在心底呼唤幸福的渴求。

随风漂泊,难以理解,饱经风霜。

在故事最初,角色们曾在小时候,假装看到银河,假装某种看不见的东西真的存在,并把它当做他们唯一的希望。

而最后,流星雨降临在故事的结局。宏伟的行星,古老的岩石,在毁灭的火焰中坠落向永远无法触及的星球,千万人的愿望在此刻发出不会得到回应的呼唤,平凡或无趣,肮脏或呓语;在一场星星的雨中,人类的故事依旧在平淡无奇的夜晚延续。

流星过后,婴儿出生,仿佛纯粹的希望,但眼中爬出了代表迷茫和歧途的神明。

钱德勒在《漫长的告别》最后,留下了那句黑色小说的经典话语:“每次告别,我们就死去一点点”。死亡总是让人难以接受,哪怕我们每天都在杀死回忆,杀死远去的梦。

所以,所有的告别都是漫长的,仿佛一个不愿远去、紧拽住我们的灵魂,但依旧消散的长夜。

所有的晚安亦是如此。

来源:BB姬Studi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