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左尔格-10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6 15:31 2

摘要:起初,他住在市中心南京路上一家旅馆里。他房间的窗户正对着黄浦江畔宽敞的外滩马路。黄浦江是一条繁忙的河道,每天清晨,它在起重机的隆隆声和搬运工人的号子声中醒来,直到深夜才安静下去。这家旅馆是一个名叫沙逊的走私商开设的。他贩卖鸦片,还为那些内战不断的中国军阀供应军

四 在中国……

左尔格到上海是1929年。

伴送他到上海的那个人,半年以后回莫斯科去了。临别时,他说:“我可以衷心地向老头子报告,你干得了!”

从那时起,左尔格开始独立工作了。

起初,他住在市中心南京路上一家旅馆里。他房间的窗户正对着黄浦江畔宽敞的外滩马路。黄浦江是一条繁忙的河道,每天清晨,它在起重机的隆隆声和搬运工人的号子声中醒来,直到深夜才安静下去。这家旅馆是一个名叫沙逊的走私商开设的。他贩卖鸦片,还为那些内战不断的中国军阀供应军火,就这样发了财,到了动乱年代,他又随机应变,向更可靠的事业投资。

美国记者、女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也住在这家旅馆里,她是法兰克福一家大报的驻华记者。左尔格曾在德国听到许多关于她的传闻,读过她的书和文章,知道 她思想进步,因此很高兴结识她。史沫特莱当时四十岁,和蔼可亲,一双灰色的眼睛炯炯有神。她身上保留着古老祖先阿西德克人的气质,血管里流着他们的血液。朋友们戏谑地称她是蒙德苏马的(十五世纪墨西哥阿西德克族的世袭最高领导人)女儿。她清高气傲,愤世嫉俗,是个精力充沛的人,既有刚强的意志又有女性的温柔。

她思想进步,参加过美国左翼团体的工作。有一次,加利福尼州的一位官员不客气地说了一句:“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您不象一个美国人……”他责怪她没有爱国思想。这位青年妇女觑着眼睛,立刻反唇相讥:

“您以为只有您才是真正的美国人!?我的祖先曾经为保卫大陆而同外来征服者打仗,我也要同征服者的后代,同你们这些盘剥者斗下去!……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被迫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她有时住在英国,有时住在德国,可是却一直把中国看做她的第二祖国。她了解这个国家,走遍了它的山山水水。史沫特莱在中国红军中渡过了许多年,参加过长征,写过不少关于红军的通讯报导,毫不隐讳自己对它的同情。这位美国女记者在上海交游很广。她是作家鲁迅的朋友,在肖伯纳访华时和他见过面,同日本进步记者也常有来往。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把里哈尔德·左尔格带进了她自己的进步圈子。

过了许多年,左尔格在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时写道:

“我们想了解,积极支持南京政权的是哪些阶层和阶级,政府的社会基础发生了什么实质性的变化……我们收集中国政府武装力量的材料,以及它在德国军事顾问的领导下进行改编的情况。此外,我们还仔细观察最高军事指挥部里的人事变动,注意军队和要塞的装备情况……逐渐对装备最精良的所谓'蒋介石嫡系部队',忠于南京政府的部队和动摇的部队的情况积累了详尽的资料。

我收集这类情报主要依靠小组里的中国人,同时我本人也时常从德国军事顾问和武器供应商那里获得相当重要的情报……

此外,我还收集南京政府外交政策方面的情报……我认为它完全是跟着英美跑……并且看到,美国必将取代大英帝国而成为太平洋上的霸主,这方面的迹象我在当时已经发现 了。”

左尔格通过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认识了尾崎秀实,这是他最早结识的朋友之一。有一次艾格妮丝问他:

“左尔格,您愿意认识一位可爱的日本人吗?他是东京《朝日新闻》的记者。长得象个大兵,心里却痛恨战争,反对军阀。”

他们当时坐在黄浦江畔外滩公园的一家冷饮店里。公园门口的牌子上写着:“狗与华人不得人内”。这里是上海英租界。左尔格答道:

“凡是痛恨这块牌子的人,我都愿意结识。我相信,我们是志同道合者。”

史沫特莱几个月以前在法租界一条弄堂书店里遇见这位日本记者。他们谈起了中国画,这位新交对中国的民族艺术很有研究。尾崎也看过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的著作,还打算把其中一部分译成日文。

“你们一定会互相满意的。”史沫特莱说。

那天晚上艾格妮丝打电话给尾崎,邀请他和一位刚到上海的外国记者一起吃饭。

他们在左尔格居住的旅馆里见了面,那是在楼上那间金碧辉煌的餐厅里。

几个记者在一起聚首共餐,史沫特莱把自己的朋友介绍给日本记者,这本是一件平常的事。不过,这一天所发生的事情后来给世界上许多谍报人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伤心事。旅馆餐厅里的这次会面为两个痛恨战争的人-里哈尔德•左尔格和尾崎秀实的深厚友谊和共同工作奠定了基础。

尾崎确实长得象一个大兵,方方正正的脸盘,一头浓密的黑发朝后梳,夏天也套一件黄绿色的上衣。不过脸色是苍白的,这是长期在室内从事文字工作、缺乏新鲜空气的结果。

“尾崎先生,您什么时候才会换下这一身制服!”尾崎走近的时候,史沫特莱开玩笑说。“您真想当大兵?”

“我宁愿当一名象样的记者,也不想当一个蹩脚的兵。......”

“我有同感。”左尔格插话说。“艾格妮丝,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吧。”

起初尾崎有些拘谨,但到快吃完饭时,他已经谈得兴致勃勃了。话题转到了中国的政局。

“经济危机已把日本卷进去了。”尾崎说。“对外贸易一年里减少了三分之一。东京想依靠满洲来挽回局面。它在那儿的投资不断增加,已经达到十五亿日元。目前满洲的外资几乎全被日本垄断,只有俄国人的中东铁路是例外。不过,它只占全部投资的百分之二十三,其余全是我们日本人的……,你们知道,资本先行,紧跟着就是军队。我看,中国政局短期内不会得到缓和。恰恰相反,张作霖的列车被炸只是序幕而已。我敢说,这桩谋杀案定有土肥原插手。艾格妮丝女士,您知道土肥原吗?他原是张作霖的顾问。还有板垣 ……这些人的露面决非偶然,时候不到,他们也决不会离开。现在他们在满洲……

左尔格很欣赏尾崎的直率坦荡。张作霖是参加中国内讧的军阀之一,两年前在列车被炸事件中死去。他的兵力雄厚,原是亲日派,可是传说这次列车挨炸是日本特务搞的。这是怎么回事呢?现在尾崎确有把握地说,张作霖被杀是因为他不合日本人的心意。大帅的专车是在沈阳附近被炸的,策划这次谋杀的就是土肥原。

拉姆扎发给“慕尼黑”(这是莫斯科的代号)的最初几份报告里,就有关于中国政局,关于满洲面临威胁的情报。左尔格推断,日本人最关心的是吞并中东铁路。不过还不清楚,他们会用什么方法来达到目的。

左尔格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终于在中国建立了一个积极活动的小组。他需要了解,事态将向哪个方向发展。

左尔格到中国来的正式名义是研究银行业务,这是他在汉堡经济学院研究过的课题。他写过一篇关于国家税率的论文,通过了答辩,获得了社会学博士的学位。他也多少有一些当记者的经验。这在中国是很有用处的。德国的社会学杂志曾经向他约稿,路经美国时,又和几家州报的编辑部签订了合同。

左尔格在上海还接到一项委托,庞大的法本工业康采恩属下的德国化学协会想了解,中国市场能销售多少它的化学产品。

德国驻上海领事波尔希热情地欢迎年轻的经济学家左尔格博士。左尔格带来的一封介绍信对领事起了作用。他想左尔格接受化学协会的委托,他要研究中国的银行,又同报界有联系……看来,这是个很有头脑的年轻人!不然,怎么会一下子给他那么多任务?

领事主动承担了照应这位初到中国的讨人欢喜而又容易相处的德国人的义务。身材肥胖的波尔希很支持左尔格博士把研究银行业务同记者工作结合起来的想法。这样左尔格就可以跑遍中国。波尔希领事建议博士先到南京去结识一下蒋介石军队中的德国军事顾问,他们可以自由地到各地去旅行。

波尔希站起身来,慈爱地搂着左尔格的肩头说:

“好吧,穿上您最好的衣服到南京去,那里就喜欢这一套。还有,如果见到蒋介石,要对他谦恭些。这是讨他欢心的好办法。”

当晚,左尔格博士乘火车到国民党中国的首都南京,德国军事顾问团总部就设在那里。

天气闷热难耐,气温超过二十五度。左尔格没有在旅馆里耽搁就到总部去了。总部设在一座宽敞的两层楼洋房里,窗外是一座精心管理的花园,有漂亮的花坛,人工池塘,玲珑的小桥和怪石嶙峋的假山。左尔格上了楼,走进会客室。听到阳台上传来男人的谈话声,他不等中国仆役通报,就径直走 了过去。军官们只穿着衬衣,把军上装挂在藤椅背上。电风扇在天花板下不停地转动着,但是闷热丝毫没有减轻。

“先生们,柏林向你们问候!”左尔格嚷了一声,举起一只手站在门边。“可以给我也喝点儿什么吗?”

半个小时以后,左尔格已经脱了外衣,卷起袖子,坐在人们中间,被那些从四处挪来的椅子团团围住。他同所有的顾问通了姓名,而且漫不经心地谈到,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凡 尔登城下打过仗,喂过虱子,贴着肚子爬地。当然罗,二十来个德国军官中,也有人在西线打过仗。

于是响起了一阵阵惊叹声:“你还记得吗?……” “你知道吗!……”有一个佩戴技术兵种领章的上尉朝左尔格挤过来。

“巧极了,原来我们俩就紧挨着呀?你还记得吗?那里有一座被打坏了的磨坊。我们技术连就在那里……”

“嘿,当然记得!它正好对着那个见鬼的莫尔特﹣欧姆高地。我到磨坊去过多次哩!……”

梅廉霍夫上尉抱着他亲吻起来。大家为军人的情谊,为那块没能拿下的高地干了杯。顾问们把左尔格看成了自己人。原来这个小伙子也尝过打仗的滋味!他还有兴登堡颁给的铁十字章呢。

大家谈得投机,直到很晚才散去。左尔格在南京住了几天,跟大伙儿谈论战争,谈论中国军队和它的装备和训练,谈得很多很多。克里贝尔上校把左尔格介绍给蒋介石的助手、军政部长何应钦。曾经与他同团的战友梅廉霍夫要左尔格陪同一起到广州去,然后从那里溯珠江而上。那里风景优美,左尔格可以看到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景色!飞行员布列德霍恩和列曼答应为左尔格介绍第一个飞越大西洋的美国人查理•林德伯格,现在他已是上校,也在中国工作。

与顾问们的结交给左尔格创造了许多便利条件。现在他已是南京德国顾问团的常客。不久,他就被引见给蒋介石外交部长王博士。

回到上海后,左尔格很快就迁出旅馆,搬到法租界拉德路,是领事帮他找到的一套舒适而且租费不贵的住宅。尔格在中国工作的三年中一直住在那里,直到他回莫斯科止。

·

来源:表里如一大好河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