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月的关中平原,麦浪初涌。三原县种子管理站试验田里,一个皮肤黝黑的男子半蹲在地头,双手轻抚麦穗,额角的汗珠在阳光下折射出微光——他就是刚刚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的杨茂胜。
四月的关中平原,麦浪初涌。三原县种子管理站试验田里,一个皮肤黝黑的男子半蹲在地头,双手轻抚麦穗,额角的汗珠在阳光下折射出微光——他就是刚刚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的杨茂胜。
他带领团队培育出5个国家级审定油菜品种和12个省级小麦良种,累计推广面积超1361.5万亩,创造社会效益7亿元、经济效益2.84亿元,用三十载坚守为“把饭碗端牢在中国人手中”写下生动注脚。
“我的根在农村,志向也在农村。泥土的味道让我心安。”
1975年,杨茂胜出生于泾阳县一户农家。童年记忆里,全家七口人守着几亩薄田艰难度日。“旱年颗粒无收时,梦里都是找吃的。”回忆往事,这个平素嗓门洪亮的关中汉子声音低沉。
1991年,背负着全家的希望,他考入渭南农业学校农技专业。泛黄的笔记本封面上,“好好学习,改变命运”八个大字力透纸背,柜中摞起的26本笔记,记录着少年破土而出的渴望。
当同窗纷纷进城发展,这个关中汉子却背起行囊逆向而行。“袁老在稻田摸爬滚打,梁增基让旱塬长出好麦,这些才是真英雄!我的根在农村,志向也在农村。泥土的味道让我心安。”1995年秋,20岁的杨茂胜推开三原县种子管理站斑驳的木门,此后再未离开。
“老杨有两个‘根据地’:田间是前线,实验室是后方。”
每年4月,小麦抽穗期的性状观测须争分夺秒。4月24日,记者见到杨茂胜时,他正为新品系“2022-67号”做记录:“麦秆粗壮抗倒伏,穗粒数比常规种多8-10粒。”
看似寻常的判断,背后是30年练就的“火眼金睛”——他能通过叶鞘颜色预判抗病性,凭麦穗弧度估算千粒重,误差不超过2克。
“老杨有两个‘根据地’:田间是前线,实验室是后方。”共事25年的老搭档张小兵既佩服又心疼,“这几天老杨又是从早到晚连轴转,劝他歇歇也不听。”
实验室里,数千份种子样本在自主研发的智能发芽箱中静待破壳,从杂交选育到区域试验,一粒种子走向田野需14年淬炼。
“成功率不到1%,就像戈壁找绿洲。”杨茂胜却甘之如饴:曾为观测玉米授粉在40℃高温下连续工作16小时;病中冒雨抢收试验麦种;2018年暴雪夜从坍塌大棚抢救油菜亲本;为了专心钻研新品种,他毅然辞去行政领导职务……这些“痴人往事”,成了育种圈的传奇。
三原试验站作为陕西唯一县级国家级区域试验站,累计完成国家、省市各类品种试验700余组7800多个品种,累计向品种审定部门推荐品种825个。每年承担试验品种堪称“农业世博会”:玉米3500余个、小麦1200多个,每个品种试种仅12-20㎡。从播种行距到抽雄时间,数十项数据须毫米级精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杨茂胜的口头禅,刻在每份实验记录里。
2018年寒冬,团队培育的“秦优12号”油菜面临极端低温考验。杨茂胜带着棉被住进试验田,每隔两小时测温护苗,最终保住核心种质资源。该品种后来以亩产268.3公斤刷新陕西纪录,含油量达49.2%,成为农民口中的“油罐子”。
“你面对的不仅仅是一粒简单的种子,还有成千上万的农户。”
“不能推广的品种就是纸上谈兵。”秉持此念,杨茂胜首创“边试验边示范”模式,育成的6个小麦、12个玉米品种全部投入全县大田,县域良种覆盖率超95%。
雁北村农户连敏康的田地和试验田毗邻,他清楚地记得:“3年前开始选用杨专家推荐的‘福高2号’小麦品种,亩产从800斤‘蹦’到1500斤。”
走出去,才能走得更远。2005年起,杨茂胜主动请缨,前往河南信阳进行跨省试验、示范及推广。他的足迹踏遍江苏、安徽、湖北等多个省份,让一个县级公司培育的油菜品种花开全国。
这些年,他和团队先后育成并通过审定的5个双低优质杂交油菜品种,累计在陕西、长江中下游等地推广面积710万亩,实现社会效益7亿元;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金麦1号”累计推广种植651.5万亩,经济效益达2.84亿元。
采访间隙,杨茂胜的手机响个不停。“杨专家,俺家麦子叶尖发黄咋办?”“油菜菌核病该咋防?”他存有800多个农户号码,置顶的6个农技微信群消息闪烁。如今,他的手机成了移动农科站。“咱面对的不仅仅是一粒简单的种子,还有成千上万的农户。种子落地那刻,咱的责任才刚开始。”这位“泥腿子专家”始终保持着农民底色。
风过田野,万千麦穗正在茁壮成长。杨茂胜又拿起笔记本走向田间。在这片他耕耘了三十载的土地上,新的希望正在孕育。
来源:天天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