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的老板说:“我们公司都有,ERP管账、SCM搞供应链、CRM留客户,妥妥的数字化企业。”
现在做企业,谁还没听过ERP、SCM、CRM?
有的老板说:“我们公司都有,ERP管账、SCM搞供应链、CRM留客户,妥妥的数字化企业。”
也有运营经理说:“系统都上线了,可就是用得别扭,数据老不同步,部门还总扯皮。”
为什么?
系统有了,不代表系统之间“会说话”。 更不代表你的业务流程已经数字化、自动化、顺起来了。
光有系统,不懂协同,企业照样信息断、流程卡、人累钱多。
今天咱就彻底讲清楚: ERP、SCM、CRM到底谁管啥?怎么协同?实操怎么落地?
以下解读中所用到的ERP系统,
已经做成了完整的模板,可直接参考使用:业务管理模板中心-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中心-简道云
大白话:ERP是“企业总账本+流程总管”。
主要干啥?
管采购、库存、生产、财务、销售等核心业务流;让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在一套账上跑;各部门信息共享,不用自己做小账。比如:客户下单,ERP立刻知道需要哪些原料、现有库存、预计交期,财务也同时生成应收账款单。
核心关键词:统一数据、流程驱动、资源协调。
大白话:SCM是“管外面的合作伙伴,特别是供应链上下游”。
主要干啥?
管供应商、采购、物流、运输、库存;优化从原料采购到产品交付的整个链条;确保物料按时到、成本最优、物流顺畅。比如:你下了采购单,SCM能看到供应商交期,物流信息也同步,避免断料。
核心关键词:供应商协同、物流透明、成本控制。
大白话:CRM是“管客户的,从第一次见面到回头客”。
主要干啥?
管潜在客户信息、销售机会、成交记录;客户下单后的服务跟进、售后管理;帮助销售团队跟进客户,提高成交率,做客户生命周期管理。比如:客户咨询过的产品、历史下单数据、售后记录,CRM全知道,销售下次联系更精准。
核心关键词:客户数据、销售管理、服务跟进。
别再把这三套系统看成“三个部门的玩具”,它们是连着的。
正确逻辑:
CRM → ERP → SCM
流程长什么样?
CRM发现销售机会 → 客户下单;ERP接单 → 触发库存检查、采购申请、生产排程;ERP和SCM联动 → SCM找供应商下单、安排物流;生产/发货完成 → ERP更新库存、销售、财务账;CRM同步发货状态、做客户满意度跟踪。简单理解: CRM管“接单前后”,ERP管“生产和资源”,SCM管“物料和外部供应链”。
信息不能断,断了就出事。
现实中,80%的企业都有以下问题:
销售答应客户交期,结果ERP显示缺料,SCM供应商说延期。财务月底才发现成本超支,早该预警。根本原因:系统没“说话”,流程靠人补。
别一上来就扯技术、谈API。 先问自己几个关键问题:
客户从接触到下单,这个过程谁负责?信息怎么流?客户下单后,采购、生产、物流、财务,数据怎么走?哪些环节是“人工传话”?哪些信息是“靠人记”?哪些地方信息滞后?有没有重复录入?有没有数据断层?方法:
把现有流程画出来——别光写文字,用流程图工具或者白板画。每个节点标清楚:动作是谁做的,用的哪个系统。标出数据的来源和去向,有没有重复录入?有没有传递延迟?找出“断点”和“高风险点”(比如:手动录入、邮件确认、微信群沟通的地方)。为什么这么做?
很多系统对接失败,不是技术做不到,而是业务自己都说不清楚流程。 业务逻辑不清,技术再好也没法协同。
系统协同的核心不是软件,而是数据。
你得先确保:
产品编码统一:CRM、ERP、SCM不能一个叫A款,一个叫产品001,一个叫X-23。客户编码统一:不同系统的客户信息、地址、联系人格式一致。供应商编码统一:采购系统和供应链系统得认同同一个供应商编号。字段统一:
名字拼写规则、地址写法、联系人电话格式。价格小数位、日期格式、币种统一。方法:
建立主数据管理规范(Master Data)。制定编码规则:产品、客户、供应商、项目。所有系统、所有部门,只认这一套数据标准。为什么这么做?
你不统一数据,系统对接就变成“翻译软件”—— 浪费时间、易错、效率低。
很多企业的笑话: 同一个客户,CRM叫“张三”,ERP叫“张三公司”,SCM叫“张三(VIP)”。 结果自动化对接?做梦。
边界不清,功能重叠,谁都不敢动,最后三系统各玩各的。
明确分工:
CRM → 负责客户信息、销售机会、报价、订单创建;ERP → 接单后,管资源、库存、生产、财务(应收、应付、成本);SCM → 负责采购、供应商、物流、外协等。为什么这么做?
边界不清,系统就不是协同,而是“抢地盘”。 最终没人敢改,业务被系统绑架。
信息不流动,系统协同等于摆设。
几种做法:
API对接:适合有开发能力或供应商支持的企业,系统之间数据自动同步。低代码工具/集成平台:如简道云,适合中小企业,快速搭数据桥。关键动作:
明确哪些数据需要同步(订单信息、客户数据、库存状态、采购状态、交货状态)。定同步频率(实时?每天?每周?)设置错误提醒(同步失败要自动预警)。为什么这么做?
光靠手动导入导出,不出错才怪。 数据靠人搬,效率低、成本高、风险大。 数据接口就是信息高速路,不通=堵车。
系统对接完成,不代表人就会用。
必须有操作规范:
客户订单怎么确认?销售录单标准、审批流程、数据录入规则。订单怎么进ERP?销售录单、ERP接单、自动转采购/生产。库存不足怎么办?ERP触发采购申请,自动通知SCM。发货流程?ERP更新库存,CRM同步客户状态。数据修改规则?谁能改?怎么改?修改记录存档。还要培训:
不只培训“怎么点系统”,培训“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带来什么好处”。为什么这么做?
很多系统失败,不是技术问题,是人不配合、不按流程。
没有操作规范,系统变摆设;有规范,才能形成闭环。
数字化不是装几个系统,而是让数据和流程跑通,让人省事、企业赚钱。
ERP、SCM、CRM三套系统,不是部门的“工具箱”, 而是企业运营的“神经网络”。
系统不通,信息不动,管理靠人补,效率低、成本高、风险大。系统通了,信息自流,管理轻松,效率高、成本低、客户满意。
别再让系统各玩各的,让它们一起“说话”,你的企业就赢在效率和决策上。
来源:简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