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罗斯红场即将举行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中方明确将出席这场国际瞩目活动。普京提前定调中俄关系:深层次、具有战略意义。
编辑^W.n
俄罗斯红场即将举行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中方明确将出席这场国际瞩目活动。普京提前定调中俄关系:深层次、具有战略意义。
这场阅兵规模空前盛大,超万人参与,展示从T-34坦克到"亚尔斯"洲际导弹等武器。同时,各国态度分化明显,美方表现出不满情绪。
那么,普京为何此时强调中俄关系?阅兵背后有何意图?
距离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红场阅兵仅剩3天,一场看似普通的庆典却因各国态度的微妙分化,演变成全球外交的“暗战场”。
印度总理莫迪的两次“降级操作”成为焦点,从最初计划亲自出席,到改派国防部长代行,再到最终仅由副防长参加。
5月9日的红场,俄罗斯的胜利日阅兵即将拉开帷幕,俄乌冲突的硝烟还未散尽,西方对俄罗斯的封锁步步紧逼,普京却选择在这个时刻大张旗鼓地展示实力。
尤其是中方确认出席,普京还用“深层次、具有战略意义”为中俄关系定调,这背后,俄罗斯的算盘打得精明,既要震慑对手,也要巩固盟友,而美国显然对这出戏不太高兴。
乌克兰不断对俄罗斯黑海舰队进行袭击,成为俄乌冲突的一个重要背景。根据乌克兰媒体的报道,俄罗斯退出黑海粮食协议后,乌克兰继续对俄罗斯黑海舰队进行攻击。
乌克兰方面宣称这是乌克兰的胜利,意图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而俄罗斯对此表示愤怒和不满。
与此同时,普京还透露了俄罗斯洲际弹道导弹“萨尔马特”的研制工作,表示即将开始大规模生产并投入战斗值班。这一动态显示俄罗斯不希望升级俄乌冲突,但也暗示了俄方不会因乌克兰的不断袭击而束手就擒。
如今,全球局势复杂多变,俄乌战争的火不断蔓延,北约的东扩如同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日益分裂。
就在世界各大强国在此背景下各自为战时,中俄的合作却显得更加稳固和有力。从国际关系到经济合作,从军事支持到能源交易,两国始终如一地保持着紧密的伙伴关系。
阅兵式上,打头阵的常常是那辆传奇的T-34坦克,这老爷车一露面,总有人解读为俄罗斯缺乏新装备。
T-34并非用来充数,它更是一个符号,时刻提醒人们历史——苏联如何顶住法西斯德国的猛攻,付出巨大牺牲换来胜利。
这是一种历史叙事的强化,对内凝聚共识,对外则宣示其坚韧的底色:“我们赢过,而且不好惹”。
而紧随其后的,S-400防空系统如同张开的防御网,明确告知周边,特别是乌克兰方向,不要轻举妄动。
除此之外,还有“伊斯坎德尔”导弹,这种导弹速度快、难拦截,北约方面不能不掂量。
真正压轴的,自然是“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其射程足以覆盖大洋彼岸,这是战略级别的底牌,是向最强对手发出的清晰信号:保持距离,勿逼迫过甚。
这其中还有一个新面孔值得留意——“天竺葵-2”无人机,跟那些高大的导弹相比,它似乎不起眼。
但其优势在于成本低、数量大、续航长,且能携带相当的载荷。在现代冲突中,这类无人机用途广泛,成本效益很高。
将其公开展示,既秀出了俄军在无人机领域的新进展,也暗示了一种战术思路:以相对较低的成本,遂行有效的消耗与打击。
红场上的武器展示,可以说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虚实结合”。
既有历史的厚重,也有现实的锋芒,从近程防空到远程战略威慑,再到新型无人机,覆盖了不同作战需求和距离。
这不仅是展示肌肉,更是在复杂地缘政治棋局中,俄罗斯对其军事能力和战略决心的一次集中呈现。
而在阅兵前后,普京为中俄关系定调:“深层次、具有战略意义”,这番表述听似官方,信息量却不小。
“深层次”意味着合作并非表面文章,而是基于实实在在的利益捆绑与相互需要,“战略意义”则表明,这种关系已超越一般双边范畴,关乎两国在全球格局中的长远立足与发展空间。
这种关系的稳固,并非依靠空洞口号或意识形态,与西方国家惯常强调的“价值观同盟”有所不同,中俄之间更像是一种基于现实需求的“背靠背”协作。
俄罗斯能源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储量巨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和庞大市场,能源需求旺盛。
近年来,中俄能源合作日益深化,俄罗斯原油大量销往中国,“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也持续输送。
两国都承受着来自美国及其盟友的战略压力,美国已明确将中俄列为主要竞争对手,试图在多领域进行遏制。
在此大背景下,中俄相互支持、协调立场,几乎成为必然选择,双方共同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做法,倡导世界多极化。这种策略上的协同,显著增加了美国同时应对两国的难度与成本。
普京实际上点明了中俄关系的内核:它并非植根于虚幻的“情谊”或“主义”,而是牢牢建立在现实的国家利益、生存需要以及共同的战略判断之上。
这种关系或许不像某些同盟那般张扬,但其韧性可能更强,因为它根植于现实的土壤。
俄罗斯大张旗鼓搞阅兵,还邀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领导人出席,再加上普京对中俄关系的高调定性,美国方面自然流露出“不痛快”。
美国的算盘,在相当长时期内是试图“联俄制华”,或至少要分化中俄,避免两者靠得太近。在其看来,俄罗斯虽是麻烦,但长远看,最大的挑战仍是中国,若能稳住俄罗斯,甚至将其拉拢过来共同应对中国,那自然是上策。
现实却给了美国一记耳光,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牵头对俄实施极限施压和全面制裁,反而将俄罗斯更紧密地推向了东方,推向了中国。
美国期望通过制裁摧垮俄罗斯经济,却发现中俄间活跃的贸易,特别是能源合作,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西方制裁的部分冲击,俄罗斯经济虽面临困难,却未如西方预期的那般崩溃。
更深层的焦虑在于,中俄这种“背靠背”的战略协作,实质上对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秩序形成了挑战。
一个强大的、能在经济、军事、外交上有效协调的欧亚大陆核心区的崛起,是美国最不愿看到的地缘政治图景,这不仅分散了美国的战略精力,也削弱了其在全球事务中的绝对影响力。
再加上中俄在推动本币结算、金砖国家扩员等方面的努力,实际上是在尝试构建一套独立于西方主导体系之外的平行框架。
这对美元霸权,以及美国通过金融杠杆影响世界的能力,都构成了一种长期的、结构性的挑战。
所以,美国的不痛快,本质上是对自身战略目标未能如愿、对世界格局正朝着不利于自身方向演变的一种本能反应。
它发现,自己想拆散的没拆散,想孤立的未成功,反而可能促成了对手之间更紧密的合作。
莫斯科举行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彩排——湖南日报2025-05-06
总台现场直击丨俄罗斯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阅兵举行第二次彩排——北青网2025-05-06
普京称俄中关系对维护世界稳定具有战略意义——海外网2025-05-05
来源:青天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