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古典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抱数字时代,是走出困境、走向未来的途径。每个时代都在重塑经典,对于古典文学的传播而言,关键不在于禁止解构,而是建立多元解读的“竞争性对话空间”。毫无疑问,这需要多方面的合作与努力。
数字时代,让古典文学成为“活的传统”
蔡丹君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古典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抱数字时代,是走出困境、走向未来的途径。每个时代都在重塑经典,对于古典文学的传播而言,关键不在于禁止解构,而是建立多元解读的“竞争性对话空间”。毫无疑问,这需要多方面的合作与努力。
首先,在平台端,需要平台对知识性传播内容更为尊重。对于专业程度高的古典文学传播内容,平台需要做更为具体和细分的工作,比如对不同性质的内容做出区分,最好是标注出“娱乐解读”“学术考证”等标签,按用户兴趣精准推送。可以构建动态评价矩阵,引入“知识传播健康度指数”,从准确性、参与度、深度性和文化增益等多个维度来评估内容。对于深度解读内容,平台应该给予流量扶持,甚至设立基金,鼓励创作者生产高质量内容。
其次,在创作端,应该鼓励培养出更多优秀创作者。优质古典文学解读,需要较高专业素养。数字时代到来之际,学术共同体需要对古典文学普及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形成共识,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内部舆论环境;需要利用自身的架构优势,鼓励参与基于交互媒体的知识传播,给予真正参与普及的同仁以鼓励,让古典文学知识普惠时代。
最后,在教育端,需要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青少年是传统文化生命力延续的载体,他们需要有信息溯源能力和批判、整合能力。同时,全社会也要尊重年轻人对基于互联网所获得的古典文学的兴趣,要给他们传递负责任的内容与正向的价值观。在利用相关热门内容时,如果可以建立好“流量—知识—实践”闭环,那么一定可以让青少年的成长,得到古典文学的充分滋养。
总之,新时代的古典文学普及的方向,是要塑造出“活的传统”,以人为中心来展开知识传播,去真实理解当下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古典文学不是刻板的知识规训,而是可以成为知识与情感、与精神力量相结合的传播内容,能为当下的人们带来精神世界的一泓清泉。古典文学研究者应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躬身实践,坚持以“守正创新”为核心理念,理解和拥抱数字时代,把控好古典文学知识本身的价值立场,为人民群众带来优质的古典文学普及内容,构建良性的传播生态。
阅读需要多些“沉潜”
曹雪盟
你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读本书了?
身处数字化时代、快节奏社会,时间与注意力都成了稀缺品。日益丰富的娱乐方式抢夺着本来投向书籍的目光,“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是很多人的日常感慨,碎片化阅读让“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的安适沉静成为一种奢侈。
今时今日,阅读面临新的挑战与忧虑,而一本书的“打开方式”也日趋多元。赋能千行百业的人工智能,同样不断拓展着阅读的边界;电子书、有声读物等数字阅读,让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愈发便捷。
尽管数字阅读不断“上新”,传统阅读魅力依旧。沁人心脾的墨香、书页在指尖翻动下的沙沙声……无论技术如何迭代,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关系都并非此消彼长。“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无关阅读的方式,而在于阅读的“沉潜”。
沉入字里行间,在一次次探寻、相遇、思索、感悟中,阅读的乐趣与意义逐渐显现。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开卷有益,我们总能在阅读中传承文脉、汲取营养,感受文明的印记,见证时代进步的力量。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不妨少食些“快餐”与“代餐”,为自己留出一片静心阅读的园地,细细读、慢慢品,尽情享受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携手带来的更多可能。
来源:三门峡日报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