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关公”山西运城表演圆满成功,民间文化传承需要包容和鼓励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6 16:23 3

摘要:5月5日劳动节的最后一天,甘肃兰州永登县牛站村醉关公小林子和团队来到了距离甘肃千里之外的山西运城关公故里,他们要在这里参加“四月初八解州古庙会暨关帝巡城活动”。

5月5日劳动节的最后一天,甘肃兰州永登县牛站村醉关公小林子和团队来到了距离甘肃千里之外的山西运城关公故里,他们要在这里参加“四月初八解州古庙会暨关帝巡城活动”。

解州是关公的故乡,在中国民间文化中,关老爷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忠”、“义”、“仁”、“勇”、“智”的一种精神,在1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关羽横刀策马、征战群雄的英雄气概令人热血,他辅佐刘备完成蜀汉鼎立而三分天下的故事也一直被人传颂。

在传播关公文化的过程中,有这样一支团队很特别,他就是“醉关公”小琳子团队。

这支团队脚踩红绿相间的、2.2米的高跷,脸上涂抹油彩,身着戏曲服装,装扮成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在锣鼓敲出的节奏里走阵型。

踩高跷是个技术活,不仅踩得稳,还要表演的精彩,在当地,对扮演“醉关公”的要求其实很多,技术好只是一方面,内心还要有对文化的敬重,扮演者小林子更是在表演前会有庄严的祭拜仪式,会给自己扮演的角色形象焚香、烧纸、磕头,然后才披挂上阵。

这次来山西演出的团队与其它团队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演绎的是“醉关公”的形象,突出一个“醉”字,肯定与酒有关系,比如在《捉放曹》《过五关》这样的戏里,就要表现关老爷酒后对阵杀敌、豪气冲天、武艺超群的形象;在《回荆州》《刘备娶亲》这样的戏里就要表现关老爷酒后轻松、愉悦的样子,戏剧不同,“醉关公”小林子表现出的状态不同。

但无论时那种情绪,关公的扮演者小林子都要喝下高度白酒,最多的时候一场表演要喝下三瓶白酒。

大家想想看,普通人喝下一瓶白酒走路都成问题,而“醉关公”小林子却要在高跷上完成表演的动作,难度可想而知,但奇怪的是喝了酒的小林子不仅没有醉酒后的踉踉跄跄、东倒西歪,反而步伐更加灵活、动作更加娴熟,手中的青龙偃月刀上下飞舞,360度旋转,气势更加有神韵了。

醉关公小林子的高跷技艺传承父亲和哥哥,他的家乡牛站村位于甘肃、青海的交界处,过去这里属于土司衙门管理,设置有驿站,是通往青海、西藏的一条要道,这里地理位置特殊、民族多元、习俗文化丰富,每逢春节和重大节日都有表演社火的仪式,社火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有庆祝和祈祷的意义。

在兰州永登县,社火文化传承已有百余年历史,其中有的高跷技艺已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林子所表演的“醉关公”形象目前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牛站大部分人都会踩高跷,其中包括小孩子,小林子就是从6岁起就开始练习高跷,他的技艺多来自于父亲的教导,他的父亲就是“醉关公”的扮演者,后来父亲又教导自己的长子、也就是小林子的哥哥扮演,截至目前小林子父子三人都扮演过“醉关公”角色。

从现在流传的资料看,小林子哥哥扮演的“醉关公”刚硬、勇猛,霸气十足,看上去令人望而生畏,而小林子的“醉关公”则有一种悲天悯人、落寞孤寂的感觉;另外小林子的技艺比较全面,倒步走、赤兔步等技能独树一帜,让许多人无法模仿;还有最特别的就是酒量,让其他扮演者也望而却步,曾经有人也在表演中喝酒,但艺术性和观赏性不佳,还有人饮酒后站都站不稳,更不用说表演了。

相对于2024年的火爆,醉关公小林子今年的演出少了很多,背后原因既有市场运作推广问题、大众审美疲劳问题,也有对这种文化认知存在偏见问题,可以说小林子团队是一个草根团队,小林子本人估计只有初中文化,运营和团队管理知识少,缺乏管理经验,但也存在市场管理方式保守、缺乏魄力等方面的问题,今年小林子在兰州等地的表演数次被取消,有些表演场次也被限制,都有类似这样的原因。

从目前的表演来看,大众对这种民间文化喜欢的多,认为小林子的表演情绪饱满、技艺精湛,特别是现场的表演让人热血沸腾;但也有极度反对的,有人甚至举报小林子的表演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更有人上纲上线,提出取消这种民俗活动。

虽然面临很多问题,但“醉关公”小林子团队依然在探寻前进的可能,值得庆幸的是关公故里人民对团队、对小林子非常认可,而且央视和人民视频等国家级媒体也曾经在自己的账号上转发团队相关内容。

前行的道路漫长而坎坷,希望“醉关公”小林子也像故事里的关二爷一样过五关、斩六将,做好管理、做好推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来源:拾光拾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