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罗渊:一本绘就山坳里发展的“振兴日记”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6 16:34 1

摘要:在仁寿县徐庙村村委会的办公桌上,一本深蓝色封皮的日记本被翻得卷了边。翻开泛黄的纸页,密密麻麻记录着眉山职业技术学院驻村第一书记罗渊的日常:“3月15日,对接学校农技专家指导菌菇种植”“7月22日,竹木加工厂出租签约”“重阳节前落实慰问名单”……字迹从春写到冬,

在仁寿县徐庙村村委会的办公桌上,一本深蓝色封皮的日记本被翻得卷了边。翻开泛黄的纸页,密密麻麻记录着眉山职业技术学院驻村第一书记罗渊的日常:“3月15日,对接学校农技专家指导菌菇种植”“7月22日,竹木加工厂出租签约”“重阳节前落实慰问名单”……字迹从春写到冬,叠成一本特殊的“振兴日记”,见证着这个仁寿山坳里村庄的蜕变。

晨雾未散时,徐庙村已苏醒。新黑化的村道上,三轮车满载柑橘驶向县城;扩建后的村委会院里,早来的村民正围着党建宣传栏讨论集体经济分红情况;远处的柑橘园里,34岁的彭语波弯腰查看新嫁接的枝条——这是罗渊协调学校专家带来的新品种。2024年,这个曾经集体经济空白的村庄,硬是在山坳里蹚出一条振兴路:集体经济收益首破10万元,658亩撂荒地复耕,21户危房改造竣工,村社道加宽硬化2.5公里,村主干道10.845公里全部黑化……

改变始于夯基垒台。初到徐庙村,罗渊用1个月走遍全村1224户,发现党组织活动室墙皮脱落、党员参会率不足四成。他在日记本写下:“党建破题,需先聚人心。”从此,主题党日搬到田间地头,春耕时组织村里党员带头铺地膜,秋收时组建“助农突击队”,寒冬里开展“暖冬行动”。一年间,党员参与率超90%,2名“90后”提交入党申请。

当学校拨付的19.6万元帮扶资金落地,破旧的村委会扩建出267.52平米的两层多功能阵地大坝,吸引了村民时常来访,随着人气的积累,这里成了村民口中的“振兴学堂”,农技课、法治讲座、电商培训轮番开讲。

产业振兴的篇章在日记本里格外厚重。面对700亩柑橘品质不佳,卖不上好的价格,罗渊带着种植户的疑问向学校现代农业学院专家团队求教。学校马建英带着团队驻村指导,开出果树治病良方。“以前太阳果只能烂在地里当肥料,现在果子还没有成熟,就有收果子的商人提前预定!”种植大户杨强站在田边感慨。

翻至日记本第47页,一组红笔标注的数据跃然纸上:集体经济从几近于零到10万元的跨越。这背后是罗渊带着村委“白+黑”的攻坚:为竹木加工厂出租,他和村支书冒雨七访承包商;为开展菌菇种植项目,他带着学校菌菇专家多次到村里指导种植技术。2025年3月初的菌菇大棚里,30岁的侯宇慧正在忙碌采摘,这个曾在外打工的姑娘,如今已是技术骨干:“罗书记说乡村振兴需要‘新农人’,我想试试”。

山坳里的变化不只写在报表上。七十余岁的独居老人唐琼芳婆婆总爱站在新装的太阳能路灯下等人唠嗑——在夏季暴雨期,罗渊连夜带着党员突击队进行地质灾害风险人员转移,让她免受灾害危险;村口新建的乡风文明角,贴满重阳节“孝心儿媳”领奖的照片;拓宽的社道上,饭后闲步的老人再不用贴着路边避让货车……点滴改变汇聚成册,日记本里的“问题清单”从最初的数十页缩减至几项,学校专家团队到村技术培训的笔记,已被村民翻得起了毛边。

寒来暑往,日记本里的挑战从未间断:土地整改制约产业扩张,水利设施老化导致旱季用水紧张,青壮年流失让技术推广受阻。徐庙人早已学会了在困境中寻找新办法,2025年春耕前,罗渊带着新方案准备开始新尝试:请学校持续派驻专家到村指导培训,用柑橘质量提升、高端菌种植管理和电商直播打造徐庙村特色产业,探索产业销售新形式。

暮色中的徐庙村炊烟袅袅,村委会窗前的灯光依然明亮。罗渊的日记本又添新页:“4月8日,对接农业农村局勘察统计灌溉渠”“调研收集柑橘新一年种植难题”。窗外的黑化路上,运送菌菇的货车正驶向县城,车灯照亮山坳的轮廓,恰似日记本里那些尚未写完的振兴故事——这里的人们正在书写新的篇章,而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与村庄携手的笔墨,必将让山坳里的“振兴日记”愈发厚重丰盈。(林淼)

供图: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