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胜兵的AI长征:从物联网到生命科学的使命之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6 16:54 2

摘要:2010年,在创业早期(蓝琛科技)时,施胜兵发现中国物联网市场开始萌发,但核心技术(如Z-Wave协议)却被欧美垄断,他勇敢的走向了自主研发无线协议、加密通信等技术的道路,力争打破物联网技术“卡脖子”的困局,让中国家庭用上安全、可控的智能设备。

从物联网到生命科学的使命之路

以AI为笔,书写国家需求的答案

施胜兵的AI长征

一、初心:AI是未来,国家需求就是使命

施胜兵的创业轨迹,他始终围绕一个核心信念:“企业以满足人民最迫切需要为使命” 。

2010年,在创业早期(蓝琛科技)时,施胜兵发现中国物联网市场开始萌发,但核心技术(如Z-Wave协议)却被欧美垄断,他勇敢的走向了自主研发无线协议、加密通信等技术的道路,力争打破物联网技术“卡脖子”的困局,让中国家庭用上安全、可控的智能设备。

2020年,他洞察到生命科学的“无人区” :基因检测、精准医疗等领域,中国仍依赖进口设备(如Illumina测序仪);《健康中国2030》更明确要求突破生物医药核心技术——AI是弯道超车的钥匙。AI+生命科学是国家战略需求。

伟翼生物创始人施胜兵意识到AI作为未来不可或缺的技术,其新的使命“如果物联网是改善生活,那么智能化生命科学便是拯救生命——这一定是AI更高的价值”。

为什么是AI+生命科学?

1、始于从“小家”到“大家” 的个人触动

智能家居解决的是单个家庭的便利,而生命科学关乎全民健康、民族未来;在疫情期间,施胜兵目睹国内检测试剂、设备短缺时,更坚定了转向“硬科技+医疗”赛道。

2、发现AI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技术延展性

研发团队发现蓝琛积累的AI能力(边缘计算、传感器融合)可直接迁移:物联网的“环境感知” → 微流控芯片的“液体操控”、人脸识别的“图像算法” → 细胞图片的“智能识别。

3、响应填补空白领域的国家召唤

中国在高端生命科学仪器领域市场占有率不足5%,需国产替代。施胜兵的选择是:“做国家需要的事,虽难但一定正确。”

孤独与笃定的心路历程

在转型初期,面对各种质疑,他也曾问自己:“凭什么做物联网的不能搞生物?”,当AI工程师+生物学家跨界团队建成,当第三代验证机证明技术可行,他笃定了自己的选择——华为能熬过冬天,伟翼也一定能!在微流控原型机返工3次时,他亲自领导研发3个月,与工程师同吃同住。在未来,伟翼将拒绝短期盈利诱惑,持续投入产品及 AI 研发,坚持长期主义。

“AI+”如何服务当下的迫切需求

1、选准“卡脖子”场景

聚焦“数字微流控”这一被海外领先的技术,用AI简化流体控制算法,降低设备研发成本。

2、构建“国家队”生态

“单打独斗不如共建标准”——暨联合中科院、 985 院校教授团队成立 “联合团队”,聚焦AI+生命科学,共享数据与算力。

3、人才培养的“延安模式”

以二三线城市(如南昌、郑州)为核心,吸引本土人才,避免一线城市高成本内卷。

以国家为信仰,以人民需求为坐标

AI为舟,渡国家之急

施胜兵的愿景分层:

1. 短期:3年内实现国产生命科学设备AI核心组件100%中国开发。

2. 长期:让中国生命科学仪器贴上“ChinaBest”标签,全球市场占有率超20%。

3. 终极: 以中国高端制造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从物联网到生命科学,施胜兵的创业路径看似跳跃,实则一脉相承—— 用他自己的话说:“以国家为信仰,以人民需求为坐标”

来源:伟翼生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