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部横跨十年的媒体融合全景式著作,《融媒发展十年洞见》(人民日报出版社2024年4月版)以年度为经纬系统梳理了2013至2025年中国媒体融合的发展轨迹,用编年体形式记录了中国传媒业从“物理相加”到“化学相融”的艰难探索,为行业提供了难得的全景式观察与前瞻
新重庆-重庆日报
作为一部横跨十年的媒体融合全景式著作,《融媒发展十年洞见》(人民日报出版社2024年4月版)以年度为经纬系统梳理了2013至2025年中国媒体融合的发展轨迹,用编年体形式记录了中国传媒业从“物理相加”到“化学相融”的艰难探索,为行业提供了难得的全景式观察与前瞻性思考。作为一位一直关注媒体转型与发展的大学教师,当我拿到这本厚重的著作时,内心涌起一种强烈的共鸣。书中对“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论述,既是我国媒体十年融合经验的总结,更是主流媒体未来转型的号角。
一、历史纵览:媒体融合的十年进阶之路
《融媒发展十年洞见》以清晰的脉络呈现了中国媒体融合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技术驱动期(2013-2016):书中2013年章节聚焦“全媒体传播力指标体系”,反映了早期对传播效率的追逐;2016年《中国传媒融合创新现状》首次提出“渠道失灵”的警示,揭示“借船出海”的局限。此时变革尚停留于“工具升级”,未触及深层生产关系。第二个阶段是制度调适期(2017-2020):2017年“党的新闻出版理论创新”标志着顶层设计的成型,2019年县级融媒体案例研究则凸显“国家主导+基层创新”的中国路径。但此阶段改革仍受制于“事业单位思维”,如书中2020年章节指出,多数媒体仍幻想“以传统媒体融合互联网”,而非彻底转型为智能媒体。第三个阶段是系统变革期(2021-2025):2021年“机理性问题与机制性突破”直指体制痼疾,2025年压轴章节提出“生产关系重构”,主张通过“组织再造、流程重生、价值重塑”实现根本变革。这一阶段的核心命题是:如何在国有属性与市场化需求间找到平衡点?
二、关键突破:系统性变革的“四梁八柱”
《融媒发展十年洞见》对“媒体融合”的论述,跳出了“技术决定论”的窠臼,构建了“四梁八柱”框架:认知重构上从“内容为王”转向“用户为本”,强调“服务群众”与“引导群众”并重;战略升级上提出“互联网+跨界”融合思路,如书中2024年“十大突破”中,媒体需嵌入社会治理、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平台定位上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治国理政新平台”,整合新闻与政务服务;生产关系适配上推动“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型,建立绩效薪酬与容错机制,破解“大锅饭”困局。书中指出传统媒体的“编委会-采编部门”科层制,与互联网时代的“产品经理-项目制”存在根本冲突;主流媒体需从“内容供应商”转向“传播基础设施运营商”;主流媒体的价值评估应从“发行量收视率”转向“社会治理参与度”。
三、冷思考:变革深水区的未竟之问
《融媒发展十年洞见》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历史,更在于以“系统性变革”为锚点,为未来十年指明方向。作为从业者,我们需清醒地认识到:系统性变革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存亡的必做题。“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一种非渐进式变革,是由媒介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传播要素创新性配置、传受方式颠覆性改变而促进主流媒体根本转型的发展手段,融合发展是量变式的持续性动作,系统性变革是质变式的累积性结果,量变不因质变而停止,系统性变革后的主流媒体仍将在新的层级继续融合发展。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以生产机制、传播矩阵、技术赋能、评价体系、运营模式、人才发展为基本内涵,对这些相互关联要素进行全面、深层次的调整与优化,实现主流媒体系统运行逻辑和最终目标的重塑。”我们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打破路径依赖,方能在算法洪流中重建主流媒体的影响力。《融媒发展十年洞见》最珍贵的价值,在于其既忠实记录了中国媒体融合的集体探索,又以2025年“系统性变革”的论述,为未来绘制了理论蓝图。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融合不是技术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涉及制度、文化、人性的全方位革命。这本书,正是这场变革的路线图与启示录。笔者特别认同“系统性变革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存亡的必做题”。主流媒体唯有以系统性变革重建“专业主义护城河”,方能真正履行“社会皮肤”的使命。这或许正是该书留给历史的最深沉回响。媒体融合没有终点,它一直在路上。
这本书可以成为媒体从业者与研究者的案头手册——它不仅告诉我们从哪里来,更指引我们向何处去。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