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拿2025年4月中日友好医院医生肖飞事件来说,这本是一起因个人私德问题引发的舆论风波,却在虚假信息的“添油加醋”下,迅速发酵成一场对医疗教育体系公正性的强烈质疑。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每天新产生的信息数量高达数十亿条,而其中约15%被判定为虚假信息。这些虚假信息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暗箭”,防不胜防。
就拿2025年4月中日友好医院医生肖飞事件来说,这本是一起因个人私德问题引发的舆论风波,却在虚假信息的“添油加醋”下,迅速发酵成一场对医疗教育体系公正性的强烈质疑。
有人编造董袭莹拥有强硬的特权背景,其外公是工程院外籍院士,爷爷是301医院教授,此类虚假信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极大地影响了事件的正常舆论走向。
虚假信息的传播与真实性无关,关键在于它能激发人们的内心情感。愤怒、恐惧、焦虑等强烈情绪,会促使虚假信息加速传播。
2025年4月,中日友好医院医生肖飞被妻举报出轨多人,包括规培生董袭莹。董袭莹因特权背景、跨专业速成医学博士及手术失职引发争议,事件牵出协和“4+4”项目选拔争议、私募基金合规问题,卫健委介入调查。
众多网友强烈谴责特权滥用与学术不公,质疑医学教育公平性及医疗体系监管漏洞。有的网友却借机编造不实消息,例如称董袭莹外公为工程院外籍院士,爷爷是301医院教授,以此博取流量,消费大众情感。尽管进行了辟谣,但还是无法阻止这些虚假消息在社交平台飞速传播,持续误导大众。
5月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太总站一纸声明,戳破了网络上关于“向韩国演出策划公司发送K-pop偶像团体联合演出合作公函”的传言。
事件起源于韩国某娱乐媒体5月1日发布的“独家报道”,宣称获取到“中国官方邀请BTS、SEVENTEEN等知名韩团来华演出”的公函扫描件。面对韩媒的“碰瓷式营销”,总台反应迅速,通过官网、社交媒体双渠道发布声明,明确指出“消息不实且无任何安排计划”。
夏季来临,小龙虾市场渐入佳境。有一种说法称,小龙虾不能与西红柿、橘子等维生素C含量高的蔬果一起吃,否则会在人体内形成砒霜,直接中毒。
但这类虚假消息已经是老谣言了,每年都会被人翻出来,同时也有一大部分人广泛传播。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在广泛传播的虚假信息中,约70%的内容包含能够引发强烈情绪的元素。养生类虚假信息常以夸张标题制造健康焦虑;部分谣言通过编造惊悚情节激发公众愤怒,导致人们在情绪冲动下成为信息传播者。
虚假信息能够广泛传播,另一个原因是它可以建立共同的信仰和认同感,促进信息在群体中传播。
以宗教为例,宗教信仰中的很多故事并非基于真实历史事件。基督教中,耶稣最初可能是普通传教士,其门徒在他去世后对故事进行改编,将耶稣塑造为神圣的救世主。
这些虚构故事让信徒产生情感共鸣,基于共同信仰聚集在一起,形成强大的集体行动力,进而影响信徒生活,推动历史变革。
品牌塑造同样遵循这一逻辑。小米公司在现实中是产品和服务的集合,但消费者对其品牌价值的共同认同,赋予其特殊意义。
消费者认为小米代表创新、高品质和时尚,这种共同认知推动了相关经济和社会行为。同理,虚假的品牌宣传信息也可能利用人们对品牌的信任和追求认同感的心理,在群体中迅速传播。
研究表明,在网络社交群组中,当虚假信息与群组成员的潜在共识或价值观相符时,其传播速度比普通信息快3倍以上。
在兴趣群组中,契合成员对行业发展期待或担忧的虚假资讯,往往更容易扩散。群体内的讨论和认同会影响个体行为,促使更多人参与信息传播。
虚假信息具有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能够在社会中形成共同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国家、宗教、货币、法律等概念属于主体间现实,其存在依赖人们的共同信仰和认同,而非客观事实。
以法律为例,法律体系的确立基于社会的共同认可,人们认定某个行为违法,是因为遵循法律规定的规则。国家的概念也是如此,巴勒斯坦是否为一个国家,取决于各国政府的共识,无法通过科学或物理方法证明。
2025年5月1日,国家卫健委宣布成立联合调查组介入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医生肖某与规培医生董某事件。这本是聚焦医疗伦理的公共事件,却在舆论场衍生出“董某外公为外籍院士米耀荣”“肖某手术记录系AI伪造”等数十条不实信息。
这些未经核实的谣言严重干扰调查进程,暴露出现阶段网络生态中真相焦虑与流量至上交织的问题。调查显示,仅有43%的网民能准确复述事件的主要争议点。
公安部数据显示,自2025年4月10日起,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为期100天的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共侦办案件2300余起,整治互联网平台企业近8000家次,依法关停违法违规账号2.1万余个,清理网络谣言信息70.5万余条。
这些数据表明,虚假信息对社会秩序产生显著干扰,通过影响公众认知,改变社会运行模式。
面对虚假信息的广泛传播,我们需要保持清醒,学会辨别信息真假,坚守理性。
素材源自@张渔顽
来源:贾老师说的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