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八秩有零的人了。从记事时起,就听说过逢会,而且亲身经历过逢会的盛况。“会”比“集”规模大,群众多,天数也多,例如炮车会从农历三月十九日开始,每个月的初一、十一、二十一都是逢会日,直到五月初一为止。其中以三月十九的会最负盛名,也最为古老,因为它吸引了全国各地
徐增仁
我是八秩有零的人了。从记事时起,就听说过逢会,而且亲身经历过逢会的盛况。“会”比“集”规模大,群众多,天数也多,例如炮车会从农历三月十九日开始,每个月的初一、十一、二十一都是逢会日,直到五月初一为止。其中以三月十九的会最负盛名,也最为古老,因为它吸引了全国各地客商前来参会。
流传于苏北鲁南广大民间的《胡打算》一书中,就对有关集镇逢会做过描述,而且着重写到了炮车三月十九日的古会。《胡打算》中的主人,牵着骡子“正月赶了滩上会,逢集又到宿羊山;良璧倚宿和四户,涧城沟集不堪言;沙埠庄坞铁佛寺,赶上沟城上授贤;合沟龙池不中用,丁家集子更可怜;窑湾泇口黄家集,皆是早集自古传;纪家集子新城街,不如旧州与土山;三月十九炮车会,价钱讲到一百三。张王李赵都想卖,不如窦家肯出钱……”可见炮车会的生意火红。
什么时候兴起逢会,无证可考,也不必向上追溯,单从群众口头常说的“古会”一词,就足以说明逢会的兴起已是久远的事了。逢会的会可分两种,一是庙会,是以当地寺庙命名的,目的是为广大群众,特别是信奉宗教神灵的一些善男信女来庙中烧香还愿,或是一些群众来庙内祈求神灵保佑家人四季平安,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庙会远不止这些,也和集市逢会一样,为了促进四方物资交流,振兴地域经济。
逢会时间为什么都定在农闲时期?因为闲时才有赶会的机会。所以,每当会日,通往集镇的路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成群结队,小孩子们高兴得手舞足蹈,穿红着绿的少女说说笑笑,中老年人或赶着牲口,或推着小车……从四面八方涌上集市。不到中午,集市上就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拥挤不堪了。
农闲逢会,还有为农忙时做好一切准备有关,如要添什么农具,牲口是否需要调换,家禽家畜是否需要买卖,家中日常用品是否要买,有些物件要不要添置……
会日的三天前,集市就开始热闹了。集市管理人员忙着用石灰画线,标明行业范围、具体行业地点,划行归市。如百货市、干货市、家禽市、牲口市、猪羊市、粮食市、皮货市、家俱市、农具市、娱乐场。会时,原集市街面不够用,就向街外扩展。
因为是农闲,一家人除了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家看门,绝大多数人家会倾巢而出,不买不卖也要到会上看热闹。特别是娱乐场,那是人山人海。人们各取所需,有的爱去大鼓场;有的爱去琴书场;有的去听评词。孩子们爱看拉洋片和玩杂技;爱武术的小青年要去卖艺场,看耍刀枪剑戟、勾叉斧棍。不少老年人去听老先生讲皇历,从中了解一年的气候变化和各个季节收种情况,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青年妇女和豆蔻年华的小大姐爱逛商店和集市,选择自己喜爱的物品。
卖小吃的摊贩,三天前就选好了地点,他们把摊点分布在各市中间,便于生意人就餐。会上汇集了各地小吃,卖粥的、炸油条的、打包子的、蒸馒头花卷的、油炸蛋饸的、烙油饼的、烧大锅菜的、油炸丸子汤,南北小吃应有尽有,还有提篮担担的、叫卖各种食品的,他们走遍各行各市、大街小巷,不光方便群众购买,而且增添热闹气氛。摊点的吆喝声、群众的喧哗声、娱乐场的锣鼓声,形成了多声部的大合唱,这声音随风飘散,十里以外都能听到。
逢会还有一个特殊作用。就是为农村的青年男女提供一个相亲的机会。男女双方通过介绍人的协调,确定见面日期,好把婚事定下来。会日是最佳的相亲日期,农村的男女青年大都选逢会日见面相亲。如果一见钟情,两个小青年就到各市场遛遛逛逛,说说啦啦,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到商店里或市上选些礼品,互相赠送,作为定情之物。至于什么时候传启、迎娶,那是后话了。
尽管历史在发展,社会进入了新时代,但古老的“建会”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所以各级政府也非常重视,采取多种措施,使古会焕发新的光彩,继续成为物资交流、振兴区域经济、传播文明的重要阵地。
来源:中外文化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