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比喻实在是太贴切了。工作需要用手机打卡,收发通知,布置任务,各种留痕等;学习需要用它搜集整理资料,各种上传下载,甚至直接在手机app上学;生活离不开它,美食,购物,买票订酒店,导航线路等等;休闲也离不开它,各种刷,刷剧,刷书,刷直播,刷新闻等等。
这个比喻实在是太贴切了。工作需要用手机打卡,收发通知,布置任务,各种留痕等;学习需要用它搜集整理资料,各种上传下载,甚至直接在手机app上学;生活离不开它,美食,购物,买票订酒店,导航线路等等;休闲也离不开它,各种刷,刷剧,刷书,刷直播,刷新闻等等。
没了手机,就跟丢了魂魄一样。大脑不会思考了,手脚无处安放了,眼神失去了光彩。
这个词很有意思,我们现代人已经对祖先崇拜的鬼神、信仰祛魅了,崇尚个体,想要自由,都在呐喊要活出自我,过精彩人生。但实际上,现代社会里个体是基本不能痛快淋漓的存在着的。
所以,一边强调个人意义,一边却苟且在社会牢笼里。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就失去了意义感。不知道为什么而活,为什么而工作,他们的内心在拉扯。而且,无处不在的摄像头,让我们人与人之间实现了互相“凝视”,每个人都暴露在一个陌生的社会群体中,人们会变得谨小慎微,恐惧,畏畏缩缩,慢慢的,就成了空心人。
空心人难以实现的个人理想,无法痛快宣泄的情绪,在游戏这类虚拟世界中都能得到释放,被允许,还不用承担现实中可能会带来的后果。
当然,沉迷的不仅仅是游戏。比如,点个外卖,不乐意了就给差评,后果却被外卖员承担。买了东西,可能用了几天了,想退货也可以。这种不需要承担后果的做法,会导致恶趣味泛滥,也是一种上瘾,病态上瘾。
大家都坦然接受了一个事实:打开美团,置顶的一定是你常去的那家店;打开音乐,推送的是你爱听的风格;打开抖音,是你最近浏览的店铺;刷剧,也是同类投放;刷新闻,看惯了娱乐就会推送娱乐类。慢慢的,算法帮我们养成了习惯,我们也就不知不觉成为了大数据像我们推送的那样喜好和性格的人。
不难想象,当脑机接口实现了,我们是不是就是被算法彻底“殖民”了?
可是,饶是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又有多少人能逃过呢?
来源:小晟论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