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速进入「指数时代」,公募基金探路「新解法」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6 17:27 2

摘要:刚过完30岁生日的巴舍利耶凭借论文《概率演算在股市操作中的应用》拿到了博士学位。这篇论文虽然被导师称赞「非常原创」,但是只拿到了「良好」而非「优秀」。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公募基金,乃至财富管理市场迈入量增、质提、价降的新阶段,全民指数投资的大幕已然开启。

——馨金融

洪偌馨/文

1900年,法国索邦大学。

刚过完30岁生日的巴舍利耶凭借论文《概率演算在股市操作中的应用》拿到了博士学位。这篇论文虽然被导师称赞「非常原创」,但是只拿到了「良好」而非「优秀」。

因为当时人们还存在偏见,普遍认为「金融是一个肮脏低级的领域」,并不值得做深入的科学研究。这位被后世称为「指数基金思想教父」的人,直到1946年去世仍寂寂无名。

直到54年后,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也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保罗萨缪尔森,从图书馆的角落里翻出了巴舍利耶的那篇博士论文,才让这篇论证了「股票具有随机游走的特性」的文章得以重新现世。

未曾想到,今天让无数投资者获益匪浅的指数基金,最初是由一群自诩为金融业「叛逆者」和「异端分子」的人所发明。从学术理论的提出、到首款产品的推出;从机构为主到面向个人,再到被动超越主动,期间横跨了百年之久。

想详细了解这段故事,欢迎收听播客节目。

作为指数投资市场的「后来者」,中国2002年才推出第一款指数基金、2004年推出第一款ETF产品。但在中国市场的「倍速」发展下,仅用 7 年时间便完成从「主动主导」到「被动过半」的逆转。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ETF总规模突破4亿大关,创下历史新纪录;而这距离突破3万亿规模不过半年多时间。

如果说在中国指数投资的上半场,是凭借场内 ETF 的爆发完成了从主动投资到被动投资的市场交替;那下半场,场外指数基金的崛起或许才真正意味着大众指数时代的真正来临。

然而,相比ETF,面对更广泛普通投资者的场外指数基金,仍有不少市场痛点亟待解决,例如,如何能让大众更好地选得准、看得懂;如何能够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

这也是最近蚂蚁基金上线一站式指数投资服务平台「指数+」的题中之义。

在「被动投资」爆发的汹涌浪潮中,蚂蚁基金希望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创新,进一步推动中国场外指数基金的普及,让更多大众投资者投得起、拿得住、赚得到。

1 反超「主动」:

中国倍速进入「指数时代」

2015年,中国被动指数基金规模仅4000亿元,占公募基金比例不足5%;到2024 年底,这一数字飙升至 3.96 万亿元,首次超越主动权益基金3.44万亿。

其中,股票型ETF总规模突破2.9万亿,在全市场 ETF 总规模中占比 73.50%。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选择配置场内交易的股票ETF,包括不久前,受关税风暴引发股市震荡,国家队也是通过大举增持宽基ETF来稳定市场。

对比美国市场用 20 年实现被动基金占比从10%到50%的跨越,中国市场仅用 7 年时间便完成了「被动投资」的逆袭。

究其根源,这背后离不开中国普通投资者投资观念的逐步转变,在配置逻辑替代爆品逻辑的大趋势下,门槛低、分散透明、追踪清晰等优势突出的指数基金开始受到更多青睐。

更重要的是,「买指数基金是躺赢、买主动基金是躺枪」,不再是一个段子,而是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共识。尤其,2022年以来,主动权益类产品连续三年跑输中证800,2024年这一比例已超过75%。

同时,近年来国内指数基金规模的快速上涨也离不开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

从2023年8月证监会提及「放宽指数基金注册条件,将ETF纳入转融通标的」,到2024年4月新「国九条」提出的「建立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快速审批通道,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等等。

此外,与海外市场不同,中国公募基金市场的蓬勃发展还得益于金融数字化的红利。

自余额宝等一系列「宝类」产品开始,互联网思维和渠道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公募基金市场的发展。不管是从产品、运营,还是用户体验、交易费率,互联网平台成为了推动公募基金普及和普惠的一股关键力量。

在指数基金方面,同样如此。

根据上交所发布的《ETF行业发展报告(2025)》,目前,境内ETF联接基金规模超5000亿元,较2023年底增长36%,较2024年二季度末增长23%。这要得益于银行、互联网等渠道投资者对ETF接受度不断提升。

以基金基金代销的头部平台,公开数据显示,蚂蚁基金最新的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已超过3200亿元。要知道这些都是纯粹的个人场外指数投资者。

早在2022年蚂蚁基金就上线了「指数专区」,提供有关指数基金的解决方案:选品、工具、投教。如今进一步升级的「指数+」平台,希望通过更多元的产品——宽基指数增强产品,更丰富的服务——改善指数投资者选不对、择不准、看不懂的痛点,让全民指数投资时代加快来临。

事实上,经过前几年的持续投教和科普,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从「被动投资」中获益,并开始坚持长期定投。

蚂蚁基金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平台上累计超1100万人开启指数基金定投,平均持有时长1239天。2024年,蚂蚁平台上的投资者平均收益率为4.14%。

2 「场外」崛起:

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破局

如果说场内ETF是中国指数基金市场第一轮爆发的主力,那么拥有更广泛的大众客群、更灵活的投资策略的场外指数基金,正在接力成为下一轮推动被动投资快速增长的新力量。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境内市场的832只股票ETF中,有近七成设立了联接基金;场外ETF联接基金总数达639只,规模合计6414亿元,同比增长64%。

但不可忽略的是,随着指数基金的蓬勃发展,不管是ETF还是场外指数基金,产品同质化等挑战也愈发凸显。

这两年,热门赛道和主题ETF扎堆,甚至集中发行的现象并不鲜见。这不仅增加了投资者选择产品的难度,也导致了短暂冲量但后续资金留存不佳的情况频频发生。

上交所《ETF行业发展报告(2025)》认为,未来要持续丰富ETF产品的高质量供给。包括做优做强宽基ETF,拓展低风险、稳收益指数产品,丰富策略指数产品——指数增强型、高股息、低波动、价值、质量等策略ETF,增加投资者选择。

蚂蚁基金「指数+」平台的推出即是源于对大众投资者的深度洞察,也是预判了国内指数基金发展趋势之后的提前布局。

根据此前的调研,蚂蚁基金发现,相当一部分用户对指数基金的超额回报有着更高需求。所以,此次宽基指数增强基金,也成为了「指数+」平台差异化创新的亮点和重点。

据了解,目前包括富国、易方达、鹏华、博道等多家基金公司已经在蚂蚁基金上布局了更稳的「年年增」宽基指增基金,以满足投资者的长期配置需求。

富国基金副总经理李笑薇认为,A股市场有获取超额收益的空间,指数增强基金结合了指数基金和主动基金的优势,能满足投资者对被动投资和超额收益的双重需求,场外个人投资者对其的需求潜力较大,是行业未来布局的方向。

根据兴证全球基金报告,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国内指数增强基金规模突破2300亿元。今年以来,指数增强基金的发行数量还迎来爆发式增长。另据上海证券统计,今年以来,超78%指数增强基金跑赢了指数、获取超额收益。

事实上,指增基金并非一个新生事物。但因为兼具了部分主动元素,过往市场上此类产品的表现层次不齐,不如指数基金那么「稳」。

Wind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全市场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相比沪深300指数,平均每年多赚4.3%,但能够连续5年每年稳定跑赢沪深300指数的指增基金,仅有4成。

此次,在「追求年年增」专区,蚂蚁基金筛选了一批核心宽基指数增强基金,除了历史上每年都跑赢了追踪指数,这些基金还注重控制行业偏离度,降低增强收益的波动风险。

除了布局宽基指数增强基金外,「指数+」平台还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数据信息。例如,选择行业指数基金时,就有基于20多家基金公司的行业判断模型,呈现出板块潜力信号,让投资者一目了然,可以更快速地作出投资决策。

截至2024年底,全球ETF市场合计规模达到15.09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就超过10万亿美元。从ETF在公募基金的占比来看,美国、日本均超过一半,而我国刚刚突破10%,前景可期。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公募基金,乃至财富管理市场迈入量增、质提、价降的新阶段,全民指数投资的大幕已然开启。

来源:馨金融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