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的这种爱和美,能不能以一种不可磨灭的信息的方式,在这个宇宙中持久地流传?即使未来有很多的外星人,科技比我们高无数倍,哲学层面上我们能不能让他超不过?
欢迎来到2050(大会),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我们可以展现未来事情的地方。
从1543年之后,也就是哥白尼在病榻上的最后一年,拿到了《天球运行论》的书籍,我们知道了地球不是宇宙的几何中心。
宇宙需要地球干什么?我们能不能成为这个宇宙的精神中心?交给各位了。
人类的这种爱和美,能不能以一种不可磨灭的信息的方式,在这个宇宙中持久地流传?即使未来有很多的外星人,科技比我们高无数倍,哲学层面上我们能不能让他超不过?
就像今天,你能超过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到前200的诸子、古希腊的先贤吗?能超得过印度的佛陀吗?我们到底要为未来留下什么?
感谢王博士办这个2050大会,谢谢。
奇点将至,未来已来。
最近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两个:第一个人工智能会不会变成AGI到ASI?第二个,我们这些血肉之躯能不能不死,能不能实现永生?当然我们先不讨论该不该,我们就先说技术上能不能。
哈萨比斯最近吹了个大牛,说人类能干到150岁。我还没等反驳他,接下来阿莫迪又来了一个:因为AI使我们今天药物研发的速度大幅度地加快,所以我们可能会治愈所有的疾病,又是150岁。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董事长汪建说120岁,大家说你吹。结果美国人英国人说150岁,大家说厉害。
辜鸿铭说“我们的辫子在心里”。为什么中国人提出来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引领这个时代的发展呢?思想不飞,未来怎么会起来呢?
但我还必须抨击一下,还是把生命想太简单,马斯克及他的SpaceX,我没有challenge他的这种资格。但他对脑机接口的理解肯定到今天为止是不完备的,至少他对这个领域的理解和了解,相比于生命来讲,牛顿定律还是太简单了。
做科技的尤其要记着,不能是当你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螺丝钉你也砸吗?
某种程度上讲,今天的科技不应该让这个锤子的锤头更大,科技的发展一定要想到我们马老师说的“万家灯火,让脚步去追上灵魂”。这是我们最需要在这一刻,去达成的一个共识。
我们今天的挑战是什么?E.O.威尔逊说,你们都是石器时代的大脑,包括我20万年前人类大脑就这样,还更大一点,但我们的社会组织是中世纪的,我们今天的科技已经近神了。
我们要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我给大家随便说一说,这3年,从我这个角度看,精准医学有哪些进步:
第一个丙型肝炎。10多年前这叫不治之症,丙型肝炎没有疫苗,但就因为现在,有了从吉利德开始的抗丙型肝炎药物,这个病快被治没了。
也许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丙肝,这个病就没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事情。感冒原来我也说吃药一周好,不吃7天好,而今天因为有了速福达。我们过去只知道达菲,今天我们已经有了玛巴洛沙韦,就吃一次,只要吃得早,流感马上好。
所以我都建议家里有老人,到流感季,万一没打疫苗的备一个,感觉得了流感的吃一颗,直接扼住了流感病毒的复制酶。这就跟在新冠期间,用Paxlovid去对抗新冠是一样的。
今天大家不能脑子里只装着分子料理,还有分子制药,这些都是在计算机上先算后验的药物。HIV一年两针长效抑制剂,至少在未经保护的男女之间的传播被阻断了。所以离艾滋病的疫苗,我们又往前推进了一步。
大家更担心的是乙型肝炎。中国有7%还是乙肝的携带者,而今年年初的这个药,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个临床试验已经实现了临床的“功能治愈”。所以这一切也会告诉我们,也许战胜乙肝离我们也不远了。
第二个,唐氏综合征。像舟舟那样的宝宝,病因是21号染色体三体。2020年基因编辑拿了诺奖,但那个时候我们说的是改一个“字”,或者改一个“词”、改“一句话”,今天我能直接删掉“一个章节”。
如果把人类的23对染色体,每一条染色体看成一个“章节”的话,这些都给我们看到了基因编辑,乃至我们未来合成生物学的无限可能。
还有更夸张的就是山姆·奥特曼,跟他老公最近生了个孩子。两个老爷们生一个孩子,很多人问我怎么做到的,我也在想他们怎么做到的。我能不能找人生个孩子,其实我有两个孩子?
我只是在问这个可能性,第一个别人说他借卵了,我也认为他就是借了个卵子,那了不起就一半基因是你。
但是从资本的角度讲,他们成立一家叫conception的公司,从他们的血细胞当中,通过比如说诱导其中的白细胞,把它诱导成了卵母细胞,加上它的精原细胞。当然最后他们还缺一个子宫,那不还得代孕么?太空人造子宫还在路上。
所以某种程度上讲,当我看到《暮光之城》的小K也找了个女孩结婚了,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当然,如果是女孩想结婚生孩子容易点,因为她们有两个子宫。
某种程度上讲,也许我们的伦理和科技的边界,会随着整个人类认知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打破。但不管怎么讲,我们还是应该怀有谦卑敬畏之心,不能什么都搞。川普上台了,就是这个样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这次来到2050看了一圈,大量的工具,大量的手搓版的高科技产品,这就对了。只有在车库里出来的创新,才可能真正引领这个世界的发展。我就一直坚信这一点,不要觉得人类的科技已经被锁死了,其实才刚刚开始。
比如说10年前,谁相信一个卖游戏显卡的,能当市值第一?今天早上我专门被拖去了一家公司,他们也是在做显卡,给我说了很多。我说,没错,先活下来,将来有机会再进入到智能计算、科学计算,我们再从边缘开始创新。
某种程度上讲,任何一个行业的数字革命,都需要算法、算力、数据三个要素的循环推动。
这个话,我在2014年的云栖大会上就已经讲过了,只是我们终于看到了这一刻到来了。
那生命科学领域(life science)的GPT时刻在哪里?大家的数据其实还不够。
这张图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基因组的测序的成本下降速度,中间的那个黄线,是大家所熟知的摩尔定律,每18个月晶体管密度高一倍,而价格降一半;红线是DNA,一个人完整基因组的测序的试剂成本下降的速度,快碰到横坐标了。
第一个人的基因组从1990年做到了2003年,美、英、日、德、法、中6个国家花了13年,38亿美元就完成了一个人的基因组。
今天大家有空可以去我们的西湖华大、杭州华大,基于他们的设备,不要13年,只要5分钟,不要38亿美金,只要2000人民币,个人基因组数据抱回家,就这么简单,试剂成本低于100美元。
这个设备2023年2月份发布的,今天美国都没有超越。
你们可以查,今年3月份,中国禁止了Illumina向中国出口测序仪。为什么因为国产的设备行了,华大的设备行了?换言之你老问我,什么时候能超过进口的?你不用我,我怎么能超过进口的?
某种程度上讲,还是那句话,我们的辫子不能在心里。不要觉得中国人做的东西不行,给他机会,他一定行。你若光明,中国就不黑暗。送给你们所有人。
人类终将集体学习并掌握生命的语言,就是基因的语言。
各位伸一下拇指,有些是直的,有些是弯的,假如不同性状的两人有一个孩子,大概率是直的,因为这是显性遗传。我们大部分都是直的,这就是生命的多元性。
人类有22000个基因,每一个基因都对到一个表型上,未必要测序,你也会知道你怎么样,类似这样的性状就会非常多。
所以我们今天很高兴已经讨论2050了,我们进入科学革命仅仅500年,从1543年开始算,有一个学科叫科学学,专门研究科学发展的规律,其关键就是,比如说先有科学还是先有技术,大家能回答吗?
科学叫发现,技术叫发明,科学是规律,技术不光是讨论知识,还要讨论力量,这两个事不一样。技术和工具在科学革命以来,是产生于科学之前,而不是之后。
我们随便看几个,比如说先有蒸汽机,后有热力学,先有飞机,后有空气动力学,先有望远镜,后有新天文学,先有显微镜,后有微生物学。
没有显微镜谁也看不到微生物,东方叫“鬼神作祟”,西方叫“上帝降罪”,苗疆叫“我给你下蛊”了,实际你就是被感染了。
某种程度上讲,只有看到微生物才能诞生微生物学,到了教育领域科学变成学科,是这样一个过程。
所以不要觉得科学家比工程师牛,没有这个概念,一样牛,这是两个非常不一样的东西。工程师是这一刻中国最大的红利,这是很了不起的。
戴森曾经说过,“科学的新方向是由新工具,而不是新的概念推动的”。你用新概念去推动科学的发展,不过是用新瓶装旧酒,你是用新方式解释旧事物。而工具驱动的革命,是发现需要解释的新事物。
我们今天讨论的微生物、病毒、暗物质、暗能量、量子、中微子,都是这么来的。我们必须把工具先做到位。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大科学工程,以工程化的方式做科学。
比如说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两弹一星计划,包括我们现在讨论的航天、天宫、嫦娥。那么因为大科学工程,我们会造出一批人类历史上未曾存在过的超级工具。
这些东西叫什么?他们叫大科学装置,包括正负对撞、哈勃望远镜,现在是韦布望远镜、我们贵州平塘的天眼超算、华大超级测序中心,他们都属于大科学装置。
所以希望以后大家,来到任何一个地方,比如到贵州,当然可以看黄果树瀑布,可以去小七孔景区,可以去看千户苗寨,但也最好领孩子看一看天眼,500米直径的一口锅。FAST,F就代表five hundred meters,我真的转了一圈,花了20分钟。
边上给介绍说,尹哥,这个锅如果蒸一锅你们的多年生稻,一个中国人能吃一口。你看这个科普做的,我马上就记住了。
天眼仅仅花了11.4549亿,这个数字我记得很清楚,而到天眼路上的高速,每一公里差不多就要3个亿。听明白了吗?每4公里高速就是一个天眼,我们中国在大科学装置投入得太多,还是太少了?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
天眼能干什么?因为天眼的它的射电望远镜口径越大,信噪比越高,它运行以后超过50%的超新星、射电暴,都是被它发现的。
所以现在全世界的天文学家都在申请天眼的机时,到底要往哪个星座照,你喜欢狮子座,我喜欢射手座,他喜欢天马流星拳……
某种程度上讲,我们都在通过大科学装置,来确保中国的科学不跟世界脱钩。
但如果我们有100个天眼呢?不就是300公里高速吗?那么,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基础研究的贡献,我们对人类的太空知识的贡献,又该如何呢?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去强调这件事的原因。
AI算不算超级工程,算。这是马斯克的孟菲斯超级计算机群,10万张H100 GPU。请问H100H代表什么?致敬格蕾丝·霍珀,A是致敬安培,B是致敬布莱克韦尔,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这个中心花了40亿美元,我那天正好看了下百度的市值,当天百度市值的1/8。
没有这个东西,FSD全自动驾驶怎么做呢?
我们一定不要混淆,自驾和智驾是两个意思。自动驾驶有严格的国家标准,智能驾驶是广告用语,我们要把这两个词区别开。
造手机和造汽车,从根本上讲这是两个东西。我希望大家明白,生命是第一位的。
而科学的发展从来不是线性的,它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革命来完成的,每一次科学革命都会带来新的范式。范式的英文不叫model,叫paradigm,鼓励永远。
第一个范式,观察和实验,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为止,1687年牛顿提出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如果这个历史上有一本书,敢叫“principle”的,一定是这本书,用数学让天上和地下的东西,我们统一在一起了。
到了1929年,保罗·狄拉克说我们的公式都做到了,全部的化学大部分物理公式都做完了,太复杂解不了。大家说怎么解不了?你都会算乘法,1亿位数乘1亿位数,算吧算死了也算不过去,所以我们催生了计算机——埃尼阿克,1946年人类进入了计算驱动,数据越积累越多。
到了2012年奥巴马提出了big data,我们进入了大数据驱动data driven,而不是hypothesis driven,所谓的假说驱动。
现在第五范式恐怕正在形成。什么是第五范式?我们过去说AI for Science,现在我们要改一句,AI is Science now,AI就是科学。我们必须看到这个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我斗胆总结一下第五范式,还没有一个通用的概念,“基于日趋强大的便利性,人工智能系统遵循第一性原理,面对复杂系统当中的不确定问题,通过机器的自学习、自监督、自迭代,而持续涌现的智能。”
人类也是这样,从猿到人,就是这个过程,从而大大加速发现和发明的一种范式,能够产生人类不理解的高维的暗知识。
我敢说,在人机结合、碳硅结合的比例当中,人类的权重会越来越低。信不信?
很多人说:不可能,AI代表不了人类。我说,对,你也代表不了人类,你只是代表人类当中非常普通的一个个体,但是AI现在的综合智能远远大于我们任何一个人的知识总量。
有人说,AGI应该把所有人的智能加在一起。我说,那任何一个人能知道所有人的知识吗?当然不可能,所以看你怎么去定义AGI。
说实话,智能是涌现的,如果叠加神经元能让人类涌现智能,叠加GPU就必然能让AI涌现智能,即使那个智能你不了解,它也是智能。
整个蛋白质结构预测50年,所有的结构生物学家在没有AI之前,只预测出来20万个蛋白质,我们叫预测加验证。而今天只要你会玩计算机,一天之内几千万个蛋白质就出来了。
从Alphafold拿诺奖开始,到今天的evolution,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我们原来做一个药,24亿美金10年,现在只需3亿美金3年。我刚才一开始介绍那么多药物,都是来自这个领域。
所以请大家记住,一次新的科学范式转移正在发生,大家请积极地拥抱这个变化。我希望大家明白,我们面临的不是周期,而是时代,经济是有周期的,周期能回归,科技只有时代。
瓦特改良了蒸汽机,英国把它变成了炮舰,铁甲舰开过来,不会等清政府说我再来一遍。从伽利略到哥白尼,到牛顿到瓦特,没有这个机会。时代只会呼啸而过,哪管你懂了还是没懂?
所以我们就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直往上走。借一句吴晓波的话,“每一代人的代际淘汰,与年龄和行业无关,更多的来自对新工具的率先应用”。
这是第一次,据说2050把生命科学做一个专场,我们非常高兴看到了BT、IT融合,IT叫信息科学,BT是什么,Biotech(生物技术)。BIT融合,就会把这个时代推到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高度。
比如说华大基因的董事长汪建,生于1954年,现在还很健康,56岁第一次登顶珠峰,58岁南极游泳,61岁北极探险,67岁马里亚纳海沟探秘。
刚刚王博士刚卖了我一张“船票”,2027年我们争取把他送到太空去。如果允许70岁以上的人上太空,如果去不了,我去。我再去不了,刘龙奇去,我们都说好了。
如果人类的思维不飞起来,我们怎么能够让我们未来的商业载人航天真的走到历史上呢?
说实话,如果没有这么多俗事,说去火星,我也挺想去的。能不能走得再远一点,走到冥王星,回头看一眼“暗淡蓝点”(地球)?
1609年开普勒给伽利略写的信,“总会有一批先驱,会造出这样神圣的船和帆,他们永立潮头,他们毫不畏缩。”这就是智人的力量,我们相信“相信的力量”。
但你觉得我们董事长只是去玩了吗?爬珠峰有多少人每隔1千米采血尿便,眼底、脑电、还要测菌群,你们见过有多少人在8300米冲锋营地,还带着离心机上去的?回来以后就发表顶尖的文章,这叫“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3月7日,我们刚发了4篇《Cell》,原来大家一顿猜,深海6千米高达600个大气压,不可能有复杂生命存在。结果一去发现8千米还有鱼,9千米还有虾,到马里亚纳海沟1090个大气压,海参在里面玩得挺高兴的。
人类一思考,生命就发笑。不要指导生命怎么做,而要学习生命怎么做。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叫“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苏轼在《思治论》中的这句话。
这个《Cell》文章,有这么好发吗?问题是你能去到那吗?我们要感谢中科院的深海所,感谢上海交大以及华大。没有深海所,没有那个船到不了那么深,没有上海交大,上来以后培养不了,做不了,没有华大,测不了基因序列,也做不了。
明白了吗?真正了不起的是彼此成为巨人,互相搭着往前走,这才是我们2050凑在一起的意义。
所以我们经常说,与其疲于奔命地做第一,为什么不独树一帜地做唯一?
地面上的云计算卷成这样子了,刚才王博士跟我说,他们要往天上发一个星,一个计算星座,每一个星能带上一个T的、一个P的数据量、计算量,然后整体组成一个EB(10的18次方)的计算量,放一个3000亿的大模型到太空去。
这样的想法就对了,升维我就是唯一。我们好好想一想,要不断地让自己去升维。
送大家我最近最喜欢的一句话,“尽我所能,而敬我所不能”。会干的好好干,不能干的就多鼓鼓掌,中国一定要学会互相打气,而不是说,哎,看着这个事情,老是觉得别人都是在造假,那就没意思了。
所以杭州六小龙今年真的出来以后,应该说惊艳了全世界,出来的时间也挺别扭的,大年三十晚上,我看了一半春晚,突然发现这个玩意登顶了,连夜解读,连讲8篇,一年前我在担心Sora我们跟不上,但这次的DeepSeek,确实是让所有人惊艳。
为什么有开源?准确地讲,开放了算法权重加上极致的性价比。再往后说,这是价值观的胜利,否决了星际之门的“算力即权力”,而是告诉你,边缘一样可以创新。
人类自大,干得过病毒吗?干得过昆虫吗?“弱小从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你不是敢截流吗,我就凿井。换言之真正的创新是遏制不住的,因为我们物理学(通往计算)的道路远远不止一条。
科技领域讲一句话,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这是因为科学提倡的是无中生有,计划就是有中生有。所以一定要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刚才王老师跟我说了半天,我这不看帽子,我支持好多来自农村的孩子,我要的是热爱。对,我也很赞同,那伟大的创新需要什么,创新的决心和勇气,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高效的团队协作,这都是废话,最后一句,“没那么充沛的预算”。
有人可能会说,这对吗?没钱做科研行不行?没钱肯定不行,钱多了也不一定行。
说实话,没有ChatGPT3.5出来之前,我们认为第一个大语言模型,一定是谷歌的,AlphaGo、AlphaZero、AlphaFold……凭什么给他OpenAI?OpenAI拿到钱了以后,为什么放出来DeepSeek?那些屠龙的少年,钱太多了,坐在恶龙的头上,他的头上开始长出了角……
我说明白了吗,所以怎么才能够持续奔跑,这是我们所有人要研究的问题。
这是“假黄仁勋”说的话,是用DeepSeek生成的,“假黄仁勋”的评论我就放在这了,“他们以开源策略和场景化芯片,展现的锐意,恰如我们当年用GPU,颠覆传统计算架构时的锋芒”。
这话说得多好,说实话在2000年左右,我买第一块TNT2显卡的时候,我还买不起Geforce256,(第一块真正意义上的GPU)。那个时候我在想,这个公司将来会走成什么样子呢?有谁会想到它能超过Intel呢?
Intel这两天做的事情是什么?是历史上最大的“广进计划”。
你们知道什么是“广进计划”吗?“裁员广进”(谐音财源广进),2万多人被裁掉了……
CPU、GPU未来到底应该怎么做,这些就是我们要深层次思考的问题。
当然我要说我是做生命科学的,大算力之路,生命肯定不选GPU。比特还在跑在原子上,但原子组成神经元效率高,还是组成GPU效率高呢?
当年能够下棋的AlphaGo、AlphaZero,对面的柯洁或李世石这边吃个馒头,那面AI要几十万瓦功率的电。
我们要想,孟菲斯超算中心背后,如果跟一个核电站了,这种高能耗拉起来的算力,是我们通向AGI的唯一道路吗人的大脑可测量的功率,只有15瓦到20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用呢?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形机器人这么难做?因为当你还只是用纯粹的物理的角度,机械的角度想,他是很难的。
科学革命就500年,我从知识上超越你很容易,但人类是被筛选了38亿年的这么复杂的一个精密体,空间上我们跨越了9个数量级,我们从纳米到米的这个数量级,时间上我们从纳秒级别的分子马达,一直到百岁人生,跨越了18个数量级,这就是我们的生命。
我们做生命科学的,天天在问,在这么大的时空尺度下,生命怎么样?通过穷尽手段跨越了理化极限,在巨大的时空尺度上实现了耦合,在原子、基因、文化上,建立起来看似不可思议,又丝丝入扣的奇妙联系。
在座的各位把我打成元素,我就是100多斤的碳、氢、氧、氮、磷、硫,加上微量元素,你们也是。然后我这一堆元素,对着你们这堆元素在洗脑,这怎么做到的?你见过一堆煤,对着那一堆煤讲吗?
这其实是非常了不起的,感谢爹妈把你搞成了人,而不是一堆元素。给自己鼓个掌吧。
所以当我看到俄乌冲突,还天天吵架的时候,我心里面是非常不笃定的。
当我们费了牛鼻子劲,比如说跟西湖大学合作,想去帮几个渐冻症患者,治疗一些帕金森或阿尔茨海默。一群健康的人为了一些可能虚无缥缈的事情,打来打去。
地球上只有80亿人,这个地球都快过不下去了,一个人身上有37万亿个细胞,我们是怎么做到的?
人类用烹饪外化了消化,用书写外化了记忆,用IT外化了智能,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外化我们的文明、美和谦卑呢?
如果我们天天就拿这样的语料去喂AI,它将来能对我们好吗?这就相当于孩子不好好学习,一定是爹妈不好好学习导致的吗?
所以与其人类自研,何不道法自然?Learn from nature。我想我们要跟自然去学习更多,我们应该知道的事情。
什么叫技术?在过去异想天开,在今天勉为其难,在未来习以为常的,我们就管这样的事情叫作技术。但是当你知道的越多,你不知道的就更多。已知圈越大,未知圈更大。
我们这一群做生命科学的,在运用任何技术的过程中,切记举头三尺有规律。
谢谢我们一群唯心论的,我以前可能是纯唯物,最近改成了不可知论,你说神明也行,神明也许是一个规律。我们有道德,我们有法律,我们有宗教,我们有文化,以及做生命科学的,一定要记住,我们有伦理。科学和技术解决能不能做,伦理解决该不该做。
说实话我是很担心,我们今天人类的发展太复杂了,我们又不会花很多的精力去帮别人,华大伦理课的第一句话,“没有科技的人文可能是愚昧的,但没有人文的科技一定是危险的”。
请大家切记,科学和技术只能决定人类奔跑的速度,而爱而文明而悲悯,才能决定我们奔跑的方向。
有机会我们一起从众生中汲取智慧,2050我们再见!
来源:时空探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