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以技术创新、服务革新和跨学科协同为纽带,通过突破手术禁区、重构围术期管理、整合数字化资源的“三位一体”战略,打造了专科建设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湘雅样本”。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文洁 通讯员 严丽 武海亮 长沙报道
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麻醉学科作为保障手术安全、提升患者体验的核心力量,正从“幕后英雄”蜕变为“战略枢纽”。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以技术创新、服务革新和跨学科协同为纽带,通过突破手术禁区、重构围术期管理、整合数字化资源的“三位一体”战略,打造了专科建设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湘雅样本”。
在近日举行的“凝心聚力,共创麻醉学科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务部主任黄长盛与麻醉科主任王锷接受了记者采访,分享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学科建设的探索历程,并就专科建设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技术突破:在“手术禁区”中点亮生命之光
“麻醉医生是手术台上的‘生命守护者’,更是技术迭代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破局先锋’。”黄长盛如此定义麻醉学科价值。
手术现场。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关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指标,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分级诊疗的要求下聚焦功能定位——三级公立医院就是要收治疑难复杂危重疾病。
“疑难复杂的病人没有麻醉学科的支持,是完不成的。公立医院这一核心定位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麻醉学科的发展。”黄长盛说。
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近年来通过精准监测、智慧调控与多学科协作,助力外科突破了多项“手术禁区”——全主动脉置换术就是典型代表。
这一曾被视为“死亡禁区”的复杂手术,过去因术中循环管理极端复杂、并发症高发,鲜有医院敢于尝试。而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凭借精准的术中监测、智慧化的生命支持体系和外科团队的无缝协作,成功将这一高风险手术纳入常规操作序列,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大幅提升。
“此类高难度手术的成功,标志着麻醉学科从‘保障安全’到‘赋能技术’的本质跨越。”王锷说。麻醉科不仅守住了生命安全的底线,更用技术赋能,为外科打开了新的疆域。
数据显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年完成急危重症麻醉救治超5000例,四级手术占比持续攀升,CMI指数连续位列全国三甲医院前列——这背后,正是麻醉学科与外科共同突破的力量。
服务革新:从“术中麻醉”到“全周期守护”
“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王锷说,在手术室里,患者在麻醉下进入了“无意识”的世界,他们的呼吸、心跳、体温,生命中最基本的生理机能,全都交到了麻醉医生的手中。
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引发难以挽回的后果。
而今天,麻醉科的“战场”,早已不止于手术室。从术前的精细化评估,到术后康复的多环节干预,麻醉医生贯穿了患者整个医疗旅程。
手术现场。
据介绍,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通过麻醉门诊与预住院制度衔接,患者可在入院前接受涵盖各个器官系统的精细化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检验检查等,涵盖了影响围术期的各种危险因素评估。
术后管理同样体现出湘雅精度。加速康复外科(ERAS)方案涵盖20余项举措,从术前用药调整、2小时禁饮优化,术中器官保护和精准麻醉,到术后多模式镇痛,形成完整闭环。
黄长盛形象地说:“麻醉科就像医院里的三大枢纽——手术平台、围术期管理平台、数字化医疗平台——串联起患者的生命通道,推动医院整体服务体系的升级与重塑。”
智慧赋能:让技术与生命赛跑
在智慧医疗加速落地的今天,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将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入围术期管理。
一个现状是,信息化与人工智能的融入,为围术期管理带来了革新。术前风险评估借助这些技术得以精准化,极大提高了麻醉科的服务能力与管理效率,让围术期患者的安全保障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术前风险评估不再仅凭经验判断,而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实现风险量化与精准分层;术中监测不再仅依赖血压、脉搏,而是通过脑电监测、脑氧饱和度监测、血流动力学实时分析,为每一次麻醉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无痛内镜等数字化诊疗手段,让体检变得舒适易接受,提升了疾病早筛率,显著降低了重症发病负担。
在复杂如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手术中,湘雅麻醉科通过微创及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心脏超声等手段,全面评估患者的容量状态、左右心功能及血管阻力,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保障手术安全和质量。
当下,麻醉科面临的患者群体日益复杂,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高龄患者增多,衰弱、痴呆等退行性一些疾病(痴呆)以及心脑肺肾疾病等合并症的高发,对围术期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药研发与临床应用同样提供了有力支持,作用持续时间更短、更易调控麻醉深度的镇静镇痛药,让精准麻醉管理成为可能。”王锷认为。
“让每一台手术更安全,让患者康复更快速、就医体验更美好,这就是麻醉学科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中的价值所在。”黄长盛这样总结。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