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次穿就掉色,599元买了个‘一次性卫衣’?”近日,白敬亭潮牌GOODBAI因卫衣胶印脱落冲上热搜,网友晒出的车座“同款印花”照片更是引发群嘲。
“第一次穿就掉色,599元买了个‘一次性卫衣’?”近日,白敬亭潮牌GOODBAI因卫衣胶印脱落冲上热搜,网友晒出的车座“同款印花”照片更是引发群嘲。
这已非明星潮牌首次翻车——从欧阳娜娜的“千元浴袍”到薛之谦的“毒羽绒服”,明星光环下的高溢价产品,为何总在质量上栽跟头?
明星潮牌“翻车”实录
白敬亭的GOODBAI并非孤例。2023年,欧阳娜娜的nabi浴袍因86%聚酯纤维材质卖988元被嘲“天价睡衣”;薛之谦的DANGEROUSPEOPLE羽绒服被检出有毒化学物质;鹿晗的U.G.C被曝1500元外套线头遍布。
这些品牌共性明显:定价远超同类产品,却屡屡在基础品控上“暴雷”。
更讽刺的是,GOODBAI去年就因牛仔外套pH值超标被官方通报,如今再犯类似错误。客服“按标准洗涤不会掉色”的回应,被网友怼回:“难道车座也算洗衣机?”
明星光环下的溢价逻辑
明星潮牌的高定价,本质是“粉丝经济”的变现:
情感溢价:粉丝为偶像背书买单,一件卫衣不仅是衣服,更是“身份认同”
饥饿营销:限量发售、明星同款等噱头制造稀缺感
成本转嫁:高昂的明星代言费和营销成本,最终由消费者承担
但问题在于,许多明星将品牌当作“副业”而非事业。白敬亭持股41%却未参与日常运营,设计师上官喆同时操盘多个项目。缺乏专业团队深耕品控,质量隐患自然频发。
消费者觉醒:拒绝为“信仰”买单
市场正在给出反馈:GOODBAI旗舰店服务评分仅4.1,欧阳娜娜nabi被曝销量惨淡。年轻一代开始用脚投票——在小红书等平台,“拔草明星潮牌”已成热门话题。
有消费者直言:“我买的是衣服,不是追星周边。”
当Z世代更看重成分表、质检报告而非明星街拍时,品牌若仍想靠“脸”吃饭,终将被反噬。
潮牌的出路:光环之外,回归产品
明星效应可以是起点,但绝非终点。
陈冠希的CLOT、余文乐的MADNESS能长青十几年,靠的是联名设计创新与供应链把控;王嘉尔的TEAMWANG则组建专业质检团队,每季度公开抽检报告。
这些案例证明:只有把明星流量转化为产品力,才能跳出“翻车”循环。
来源:街拍美美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