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肉”是苏东坡发明的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6 18:02 2

摘要:话说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春,黄州(今湖北黄冈)的天气还带着几分寒意。一个身材魁梧、留着长须的中年男子,正蹲在集市肉摊前发呆。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苏轼——不过这会儿,他刚被贬到黄州,连个正经官职都没有,只能挂个"团练副使"的虚名。

各位看官,今天咱来聊一道家喻户晓的名菜——东坡肉。这红亮油润、肥而不腻的大肉块,到底是不是苏东坡发明的呢?您且听我细细道来。

话说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春,黄州(今湖北黄冈)的天气还带着几分寒意。一个身材魁梧、留着长须的中年男子,正蹲在集市肉摊前发呆。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苏轼——不过这会儿,他刚被贬到黄州,连个正经官职都没有,只能挂个"团练副使"的虚名。

"这猪肉怎的如此便宜?"苏轼指着案板上肥瘦相间的五花肉问道。

肉贩抬眼一看,见是个穿着粗布衣裳的穷书生,便懒洋洋道:"二十文一斤,买不买?黄州的猪肉就这个价。"

苏轼心里直犯嘀咕。在汴京时,猪肉少说也得五六十文一斤,这黄州的肉价怎的贱如泥土?他掏出仅剩的几十文钱,买了三斤五花肉,又去酒铺打了半壶黄酒,这才慢悠悠往家走。

苏轼的家在黄州城东一个叫"东坡"的荒地上,是他自己开垦出来的,所以自号"东坡居士"。几间茅草屋,一圈竹篱笆,便是全部家当。妻子王闰之见他拎着肉回来,又喜又愁:"子瞻,这个月家用所剩无几,怎还买这么多肉?"

苏轼把肉往灶台上一放,笑道:"夫人有所不知,黄州猪肉便宜得很,三斤才六十文。我在汴京时,听人说'肉贱伤农',如今倒要看看,这肉为何如此之贱。"

第二天,苏轼特意去找当地老农打听。这一问才明白,原来黄州人不善烹制猪肉,要么煮得腥膻难咽,要么烤得焦黑如炭。加上富贵人家认为吃猪肉有失身份,只吃羊肉,所以猪肉价格一落千丈。

"这不是暴殄天物吗?"(暴殄天物—指任意糟蹋、浪费珍贵的东西,殄,tian是灭绝。)苏轼拍腿大叹。他想起家乡眉山的炖肉法子,心里有了主意。

回家后,苏轼亲自下厨。他把五花肉切成四四方方的大块,冷水下锅焯去血沫。王闰之在旁边看得直皱眉:"这么大块肉,如何入味?"

"夫人且看我的。"苏轼神秘一笑。他从柜子里找出从蜀地带来的几味香料,又倒入黄酒代替水,最后撒了把粗盐。灶下柴火噼啪作响,锅中很快飘出诱人香气。

一个时辰后,苏轼揭开锅盖,只见肉块已染上琥珀色,油光发亮。他用筷子轻轻一戳,肥肉颤巍巍的,瘦肉却已酥烂。长子苏迈闻香而来,眼巴巴望着锅里:"爹,这肉好香!"

苏轼夹起一块尝了尝,眉头舒展:"尚可,但火候还差些。"他又把肉放回锅中,添了把小火。

又过了半个时辰,这锅肉终于大功告成。只见肉块红亮如玛瑙,肥肉晶莹剔透,瘦肉纹理分明。苏轼小心地将肉盛出,淋上浓稠的肉汁。一家人围坐桌前,苏迈迫不及待夹了一块,入口即化,肥而不腻,咸中带甜,酒香四溢。

"爹,这肉太好吃了!"苏迈含着一嘴肉,含糊不清地称赞。

王闰之也惊讶道:"从未吃过如此美味的猪肉,子瞻何时学的这般手艺?"

苏轼抚须大笑:"不过是蜀中家常做法,加了黄酒去腥,小火慢炖罢了。这黄州猪肉质极佳,价格又贱,往后咱们可以常吃。"

第二天,苏轼特意请来邻居张老汉品尝。张老汉起初推辞:"苏大人,老汉吃惯了粗茶淡饭,这等好东西..."

"张老哥但吃无妨。"苏轼硬塞给他一块。张老汉将信将疑地咬了一口,眼睛顿时瞪得溜圆:"这...这真是猪肉?"

苏轼得意道:"如假包换的黄州土猪。"

很快,"苏团练会做神仙肉"的消息在左邻右舍传开了。常有百姓探头探脑地来讨教,苏轼也不藏私,当场演示做法。但他总觉得还不够完美,于是又反复试验。

一个月后,苏轼终于琢磨出门道:肉要选五花三层,切两寸见方;先用竹签在皮上扎孔,再冷水下锅焯透;烹制时不加一滴水,全用黄酒;火候最关键,要"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元丰四年冬,黄州下了一场大雪。苏轼在家中围着火炉,吃着自创的炖肉,一时兴起,写了首打油诗:

《猪肉颂》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诗看似戏谑,实则暗含烹饪秘诀。尤其是"慢着火,少着水"六个字,道尽了这道菜的精髓。苏轼让书童把诗抄了几份,送给常来讨教的乡邻。谁曾想,这诗一传十、十传百,竟成了黄州百姓的"炖肉指南"。

元丰七年,苏轼调离黄州时,这道没有名字的炖肉已经在当地家喻户晓。百姓们感念苏轼的慷慨,便用他的号"东坡"来命名,称之为"东坡肉"。

时光流转,到了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恰逢浙西大雨成灾,苏轼开仓放粮,又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百姓们感激不尽,听说苏大人爱吃猪肉,便纷纷抬猪担酒来府上拜谢。

苏轼推辞不过,便吩咐厨子按黄州法子烹制猪肉,分给民工们吃。厨子们见大人亲自指点,格外用心,还在原有基础上加入酱油调色,使肉块更加红亮诱人。民工们吃得满嘴流油,连声称奇。

从此,"东坡肉"的名声从杭州传遍大江南北。各地酒楼争相效仿,有的加笋干,有的添栗子,演变出诸多花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还是苏轼在黄州琢磨出的那套"慢火少水"的法子。

说到这里,可能有看官要问:既然苏轼只是改良了炖肉方法,为何说"东坡肉"是他发明的呢?

这里头有个讲究。在苏轼之前,猪肉虽也有人吃,但多是穷苦百姓充饥之物,上不得台面。是苏轼以文豪之尊,亲自研究烹制之法,并广为传播,才使猪肉跻身美食之列。更难得的是,他将生活智慧融入饮食,用最便宜的食材,做出最用心的美味。这种"化平凡为神奇"的本事,正是"东坡肉"的精髓所在。

如今九百多年过去,"东坡肉"已成为国宴名菜。每当人们在餐桌上夹起那块红亮油润的肉块时,可曾想到,这背后是一位旷世才子在人生低谷时,依然热爱生活、苦中作乐的智慧结晶?

所以啊,"东坡肉"确实是苏东坡发明的,但发明的不仅是一道菜,更是一种在逆境中寻找滋味的人生态度。正如他在《老饕赋》中写的:"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tao)。"——把世间万物的美好汇聚起来,滋养我这老馋嘴。这般豁达,难怪连块猪肉都能吃出千古风流来!

来源:冉冉家的美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