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事是这样的:深圳科技园,早高峰,比亚迪大军浩浩荡荡,每个司机脸上都写满了“被迫营业”四个大字。话说,一位司机大哥,猛一脚刹车,摇下车窗,对着后座乘客,那手机导航还在机械地播报着“前方三百米到达目的地”。司机大哥,腮帮子鼓得跟河豚似的,一口槟榔味:“靓仔啊,你
话说,最近网上有个段子火了,说的就是网约车司机拒载的事儿,那理由,啧啧啧,真是别具一格!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我反正是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哈哈!
故事是这样的:深圳科技园,早高峰,比亚迪大军浩浩荡荡,每个司机脸上都写满了“被迫营业”四个大字。话说,一位司机大哥,猛一脚刹车,摇下车窗,对着后座乘客,那手机导航还在机械地播报着“前方三百米到达目的地”。司机大哥,腮帮子鼓得跟河豚似的,一口槟榔味:“靓仔啊,你知不知道这单我油钱都要贴七蚊?十公里十四蚊,我拉你不如去天桥底摆碗啦!”手机叮咚一响,新订单来了,他翻了个白眼:“又系个位数红包单,平台当我系散财童子咩?” 说实话,我一开始也觉得有点夸张,但这不就是现在网约车市场的真实写照吗?
这场景,每天都在深圳科技园上演,简直魔幻现实主义!现在网约车价格都跌破共享单车了,你说这叫什么事儿?早高峰的比亚迪车队里,每个司机都像是在“被迫做慈善”。有老哥在接驾空驶途中开着抖音直播,背景音乐放着《凉凉》,那画面,想想都觉得心酸。还有靓女司机在接单页面贴着防诈标语:“远离特惠快车,守护钱包平安”,真是人间清醒!
说到这个,我还刷到一个视频,差点没把我笑死!广州司机阿强,穿着人字拖,接到个白云机场的单。等到了地方,计价器显示金额那一刻,他突然打开双闪,靠边停车,掏出计算器,对着乘客比划:“靓女你看哈,过去35公里平台抽完我实收58,现在补贴取消实收42,你数学系毕业的帮我算算够不够交份子钱?”乘客默默递上瓶红牛:“要不我给您补个高速费?”这画面,简直就是一出荒诞剧!
这出戏,还得从三年前说起。想当年,平台大战,乘客花五块钱就能坐上帕拉梅拉,那日子,爽!现在呢?补贴退潮,满沙滩都是裸泳的司机。广州天河的充电站,成了司机吐槽大会现场。老王边充电边吐槽:“早年间跑车能月入过万,现在每天睁眼先欠平台三百块流水,这哪是网约车,分明是当代杨白劳!” 唉,世风日下啊!
数据这玩意儿,骗不了人。某叫车平台后台流出一张热力图:深圳晚高峰拒单率最高的区域,和每公里单价最低的区域,完美重合!更魔幻的是,现在司机都开发出“反PUA话术大全”了,遇到特惠单就秒回“车没油了要回家收衣服”,转头就在司机群里发段子:“今天接了个起步价单,乘客问我是不是在做社会实践。” 哈哈,这届司机真是人才!
对了,还有一次,我在东莞打车,遇到个“人间清醒”司机老陈。他车里贴着自制对联,上联“接拼车单不如要饭”,下联“跑特惠车等同做鸭”,横批“平台真香”。老陈掰着指头算账:“现在每公里到手1.4元,比十五年前黑摩的还便宜三毛。当年开摩的被城管追着跑,现在开电车被平台追着跑,敢情科技进步就是让四个轮子活成两个轮子?” 这话说得,扎心了,老铁!
大学教授李长江在《数字经济观察》专栏里甩出一组数据:2023年网约车司机平均工作时长比网约车出现前出租车司机增加23%,时均收入却下降18%。他痛心疾首:“当算法把人类变成数据流里的NPC,劳动尊严就成了可以压缩的变量。这哪里是共享经济,分明是赛博佃农经济!” emm,教授说得对啊!
更魔幻的是,韭菜们还在互相伤害。某短视频平台热评区里,乘客理直气壮:“嫌钱少别干啊,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司机反唇相讥:“明天医院挂号费打一折,你让医生也别抱怨?” 还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友出馊主意:“建议平台推出舔狗模式,打赏五十能坐副驾驶,打赏一百司机给你唱《爱情买卖》。” 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
转机出现在上个月底。杭州三十名司机自发组织“闪电罢工”,用胶带把计价器显示“1.4元/公里”的界面封起来,车前窗贴着大字报:“本车不接韭菜单,请扫码观看《骆驼祥子》电影解说”。这场行为艺术冲上热搜当天,平台悄悄把某区域夜间单价上调了五毛——你看,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 古人诚不欺我!
在佛山开埃安的张师傅发明了套“反算法兵法”:早高峰专接机场单赌返程溢价,午休时间蹲守医院学校等刚需场景,晚高峰直接关掉拼车选项。“平台不是爱算计吗?老子用游击战对付大数据!”他神秘兮兮地展示手机里的接单记录:“看见没?昨天六个订单五个是女乘客,女乘客给小费概率比男的高15%!” 哈哈,老司机,稳!
这场出行革命,走到了十字路口。有专家建议参考外卖骑手模式成立网约车司机工会,有律师主张将“时薪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订单判定为无效合同。更绝的是,某大学生创业团队开发出“网约车盲盒”,把订单价格隐藏,乘客上车才知道要付多少钱——听说测试阶段投诉率反而降了30%! 这脑洞,我服!
还有一次,我在珠海拱北口岸打车,遇到个把荣威Ei5改装成移动茶馆的司机老周。紫砂壶在充电口咕嘟咕嘟煮着普洱,他边斟茶边叹气:“当年开专车要考服务礼仪,现在平台考核只剩接单率。上个月乘客嫌我车里没有香薰,我说要不您开窗闻闻尾气?”乘客接过茶盅突然问:“师傅您这普洱卖吗?” 这反转,绝了!
某平台高管在行业峰会上金句频出:“动态定价就像天气预报,总有用户觉得不准。”台下司机代表直接怼回去:“是啊,天气预报说暴雨平台就加价,敢情我们司机都是人工降雨?” 会场哄笑中藏着尖锐——当技术中立成为剥削的遮羞布,算法就成了新时代的“何不食肉糜”。
广州塔下的深夜依旧车流如织。新能源车充电站里,司机们用充电时间刷着《狂飙》电视剧。老赵突然把手机音量调到最大,剧中高启强那句“风浪越大鱼越贵”在夜色里回荡。所有人会心一笑,车顶的充电枪指示灯明明灭灭,像极了这个行业的呼吸节奏。
所以问题来了:当我们享受着三块钱三公里的出行福利时,是否听见了车轮底下咯吱作响的行业根基?当算法把人的价值压缩成小数点后两位,谁来为这份“廉价便捷”买单?下次看到那个拒载的司机,是该骂他拽得像二五八万,还是该给他递根芙蓉王?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来源:优雅原野DdhP0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