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案情初现:该患者67岁,初始PSA高达647 ng/ml;被诊断为高瘤负荷前列腺癌伴骨转移(脊柱和骨盆),Gleason评分9(4+5)。初始治疗策略:该病例确诊后,于2020年5月开始接受ADT+6个周期多西他赛化疗+ARPI的联合治疗,至2021年10月,
寻踪觅迹探诊疗真知,以核为刃破肿瘤困局。
“核案追踪”栏目:追踪全球前列腺癌创新RLT先锋案例,以多维疗效数据剖析与权威临床洞见,为前列腺癌真实世界精准诊疗提供循证新范式。
病例全景:罕见双侧肾上腺转移mCRPC诊疗实录
案情初现:
该患者67岁,初始PSA高达647 ng/ml;被诊断为高瘤负荷前列腺癌伴骨转移(脊柱和骨盆),Gleason评分9(4+5)。
初始治疗策略:
该病例确诊后,于2020年5月开始接受ADT+6个周期多西他赛化疗+ARPI的联合治疗,至2021年10月,PSA一度降至0.5 ng/ml。
迷雾重重:
随访期间发现PSA进展,PSA水平于2022年2月升高至1.74 ng/ml。
精准影像升级:
2022年2月,使用68Ga-PSMA-11 PET/CT进行疾病再分期,结果提示疾病进展,发现孤立双侧肾上腺肿块(SUVmax值:左侧13.9,右侧13.3),无其他可疑病灶。
肾上腺转移仅占mPC的1%左右!您在临床上碰到过孤立双侧肾上腺转移的病例吗?后续治疗方案:
该患者继续维持ADT+ARPI治疗。
持续反扑:
维持原有方案治疗1年后,2023年3月,PSA持续升高至8.2 ng/ml,PSA倍增时间约5.81个月。患者无其他临床症状。增强CT和68Ga-PSMA-11 PET/CT提示疾病进一步进展,双侧肾上腺转移瘤的体积和SUVmax值较2022年2月检查结果显著增加(左侧升至42.2,右侧升至71.6),没有发现新的转移灶。
图1 2022年2月和2023年3月患者的PSMA PET/CT显像结果
互动问题
罕见的孤立双侧肾上腺转移+PSMA阳性病灶+PSA持续升高,您会如何调整后续治疗策略?A、维持现有方案
B、更换新型内分泌药物
C、手术切除
D、更换靶向药物
治疗抉择:
2023年7月,制定治疗策略时,鉴于双侧肾上腺切除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内分泌功能,且该患者仍无临床症状,检查结果提示血清皮质醇和DHEA值正常,ACTH仅轻微升高,故未进行双侧肾上腺切除术。经MDT讨论后,依据指南选择177Lu-PSMA-617进行治疗,共4个周期(2023年7月、9月、10月、12月),每个周期间隔6-8周,总体给药剂量为32.9 GBq。
治疗结果:
疾病稳定控制:在每个治疗周期后,进行SPECT/CT显像,结果提示随着治疗开展,双侧肾上腺肿瘤放射性药物摄取量依次减少,肿瘤代谢活性也逐渐降低。治疗4个周期后,左侧和右侧肾上腺转移瘤的肿瘤/背景比(TBR)分别降低了69%和81%。2024年3月随访时,68Ga-PSMA-11 PET/CT结果提示病灶摄取值进一步减少,未发现新的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
转移灶缩小显著:从2023年7月至12月间,肾上腺转移瘤大小减少,左侧从3.1×3.5×5.6 cm缩小至3.0×2.0×3.4 cm(体积从29.7 ml减少至10 ml,降幅66.3%);右侧从5.2×3.1×6.0 cm缩小至4.9×2.2×4.5 cm(体积从47.4 ml减少至23.8 ml,降幅49.7%),达到部分缓解。2024年3月随访结果提示,随访期间肿块大小保持稳定。
PSA持续缓解:PSA值从治疗前的29.1 ng/ml下降至最后一个治疗周期后的27.2 ng/ml,2024年3月最近一次随访时,PSA进一步降低至19.7 ng/ml。
耐受性和安全性俱佳:治疗期间,患者耐受性良好,无主观性急性或迟发性不良事件发生;实验室检查未发现血液、肾脏或肝脏毒性。2024年3月随访结果提示,完成治疗3个月后,患者保持着良好的健康状况和正常的活动水平,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无明显临床异常。
图2 每个治疗周期后的SPET/CT显像结果
图3 治疗期间肾上腺肿块变化情况
图4 2023年3月和2024年3月患者的PSMA PET/CT显像结果
专家点评
1. 病例特点和治疗选择的科学性
该患者为NHA+多西他赛化疗+ADT三联疗法治疗后进展的mCRPC,属于难治性mCRPC,后线治疗手段有限且疗效不佳,患者整体预后较差。此外,本例患者进展模式为单纯性双侧肾上腺转移,在临床实践中较为罕见,值得学习和探讨。该患者的双侧肾上腺转移灶有明确的PSMA高摄取,根据EAU、NCCN等指南推荐,177Lu-PSMA-617治疗是优选方案。2. 基因检测的指导作用
该患者尝试过进行肾上腺病灶活检但未能成功,因此并未获得疾病进展后的肿瘤基因检测数据。目前PARP抑制剂(适用于HRR突变患者)或免疫治疗(适用于MSI-H, dMMR或TMB ≥10 mut/Mb患者)均获批用于符合特定基因特征的mCRPC患者,在肾上腺转移灶组织不可及的情况下,或许可以尝试进行ctDNA检测指导后续治疗。
3. RLT疗效评估思考
177Lu-PSMA-617 治疗过程中,PSA仅轻微下降(29.1→27.2→19.7 ng/ml),但影像学检查显示肾上腺病灶体积缩小且PSMA摄取降低,提示PSA在177Lu-PSMA-617 治疗评估中可能并非首要参考指标,需综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如68Ga-PSMA PET/CT)及功能代谢参数(SUVmax、TBR)综合评估疗效。4. 短期安全性良好,但仍需长期随访
177Lu-PSMA-617的低毒性特征一致,但仍需关注长期随访中可能出现的骨髓抑制和肝肾损伤风险。此外,肾上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也需持续监测肾上腺激素水平。图5 患者病程一览图
撰稿专家
吴俊龙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副研究员,临床医学博士
上海市“东方英才”青年人才
上海市“医苑新星”青年医学人才
金山茶花计划·泌尿肿瘤领域人民好医生(金奖)
CSCO “35 under 35”优秀青年肿瘤医生
上海市泌尿外科青年医师“浦江U星”手术大赛获奖者
SCI期刊Technology in Cancer Research & Treatment、International Urology and Nephrology编委、Cancer Drug Resistance青年编委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理事
从事泌尿系统肿瘤的临床诊治和转化医学研究,主要方向为前列腺癌、尿路上皮癌的分子分型、液态活检和精准治疗。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行业顶刊European Urology、Cell Reports Medicine、Med、Molecular Cancer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7篇,合计影响因子274, H指数19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健委临床研究专项等科研项目8项
作为主要完成人(4/10)荣获2024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
审稿专家
叶定伟 教授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泌尿肿瘤MDT首席专家
上海市泌尿肿瘤研究所所长
复旦大学前列腺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抗癌协会男性生殖系统肿瘤专委会(CACA-GO)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列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泌尿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委会(CACA-GU)前任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UA)肿瘤学组副组长、CPCC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尿路上皮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肾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协作组(UCOG)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常务理事
NCCN肾癌诊治指南中国版编写组副组长
NCCN前列腺癌、肾癌、膀胱癌亚洲诊治共识专家委员会委员
晚期前列腺癌圣加仑共识专家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泌尿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亚太前列腺学会(APPS)候任主席
亚太冷冻外科学会副会长等
病例来源:
1. Perrone E, et al. Acta Oncol. 2024 Jul 5;63:557-562.
有效期为2025-04-21至2026-04-20,资料过期,视同作废
编辑:Rudolf
审校:Kristen
执行:Ly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