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金美玲教授:患者EOS值极高,辗转见曙光,专病门诊的作用?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6 18:34 2

摘要:近些年来,嗜酸性粒细胞(EOS)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呼吸、变态反应及免疫等专家的高度关注,大量研究表明,EOS水平升高可能会导致包括哮喘在内的多种相关疾病,如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过敏等。以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为例,其

近些年来,嗜酸性粒细胞(EOS)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呼吸、变态反应及免疫等专家的高度关注,大量研究表明,EOS水平升高可能会导致包括哮喘在内的多种相关疾病,如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过敏等。以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为例,其在全球重度哮喘患者中的占比约为83.8%,同时,EOS升高会导致更差的临床预后,如急性发作风险增加、肺功能更差,患者住院率更高、经济负担更重。

面对种种诊治困局,《呼吸界》记者专访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金美玲教授,金教授提及刚刚在查房中遇到的实际病例,患者辗转多院终于见到确诊曙光,EOS专病门诊在其中如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行业领军人物,金教授对EOS诊疗中心的建设有何展望和期待?有哪些最新诊治经验与同行分享?本文将对这些重点问题进行全面精要的解答。

金美玲接受采访

记者:嗜酸性粒细胞(EOS)与2型炎症间的关系?它对于如哮喘、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等相关疾病的诊疗具有哪些指导意义?

金美玲教授:

2型炎症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免疫炎症反应,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是2型炎症的主要特征,嗜酸性粒细胞的升高会引起气道的损伤,导致如哮喘、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这些疾病多跟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有关。

血常规是临床中最常规的检测之一,其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比率、计数,特别是绝对值,对指导疾病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当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哮喘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计数(BEC)大于150/μL,就提示可能是2型炎症哮喘、对诊断2型炎症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记者:近些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EOS相关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很多医院都通过建立相关的专病门诊或多学科会诊(MDT)模式来提升对EOS相关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水平。请您介绍一下中山医院在这方面的工作进展以及给患者带来的获益?

金美玲教授:

现在我们都将“以疾病为中心”作为诊治的理念,中山医院非常重视专病门诊及多学科MDT门诊的建设。中山医院在2023年成立了变态反应科,在变态反应科开设普通门诊的同时,也同步开设了哮喘专病门诊、慢性咳嗽专病门诊。这不仅根据科室的自身特点,也根据目前疾病谱的改变,希望以疾病作为中心、专病作为中心来指导我们的临床诊治,更加精准地治疗患者。

我们在成立了变态反应科之后,遇到很多嗜酸性粒细胞相关的患者,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走进了变态反应科的门诊,这些患者原本“散落”在呼吸科、血液科、消化科等各个科室,但是各专科医师对这部分疾病的整体了解并不是很全面。所以,基于这个念头,我在我们变态反应科成立一年左右,开设了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疾病的专病门诊。很多患者通过这个门诊找到了变态反应科、找到了医治疾病的归属。在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疾病的专病门诊中,我们对患者进行病因筛查、全面的疾病评估,把病情比较复杂的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患者收治病房,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进一步的规范化诊疗。

记者:您如何看待MDT模式、专病门诊?它对于EOS相关疾病规范化诊疗有何意义和价值?具体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中的作用?

金美玲教授:

专病门诊和MDT是“递增”的过程,专病门诊由每个临床科室开设,例如变态反应科开设的是哮喘门诊、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专病门诊,这些患者在专病门诊中进行常规诊疗,如果在专科的专病常规诊疗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我们就会推荐患者进行MDT。

中山医院早在30多年前就有MDT模式,跟我们呼吸相关的称为“三科门诊”,包括呼吸科、胸外科、放射科。目前,中山医院已有近百个MDT,我本人也牵头主导了两个MDT,一个是变态反应多学科MDT,另一个是淋巴管肌瘤病MDT,这都是比较复杂的、牵涉到多系统的疾病。目前已经在申请嗜酸性粒细胞多学科的MDT。

MDT主要是解决复杂疑难、涉及多学科的疾病,所以在临床常规的专病门诊解决不了的、比较复杂的、需要多学科医生共同讨论的情况,我们就需要启动MDT。例如在我们变态反应多学科的MDT中,包括变态反应科、呼吸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的医生。现在很多疾病的患者都有心理相关情况,因此也增加了心理科医生。相关患者会使用较多的药物,所以还增加了临床药师。如果患者有消化系统的问题,MDT会再请消化科医生介入,如果有血液方面的问题,还会请血液科医生介入。所以,变态反应多学科的MDT中有些是固定的医生,有些是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变化随时加入的医生。

MDT确实在临床中给我们解决了很多的疑难复杂疾病,我们能借助MDT来对疾病进行全面判断,给出更加精准且符合患者疾病情况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金美玲教授查房

记者:EOS专病门诊如何具体推动相关疾病的诊疗规范化?您能否分享一个通过MDT或专病门诊模式成功诊治复杂病例的实践案例?

金美玲教授:

介绍一个我今天查房的病例,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已经有一年多了,他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最高超过60%,绝对值也非常高(达到11000*10^9/L)。

当时患者并没有特别重视,其表现是皮肤首先出现过敏症状,他前往皮肤科治疗,皮肤科按照常规给予抗过敏治疗,但没有对嗜酸性粒细胞的升高引起高度重视。

半年过去了,患者反反复复出现皮疹,后来又出现消化道症状,出现明显腹痛、恶心症状,胃肠镜未发现病因,他经常不规律使用口服激素,服用时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略有下降,停药后再次升高。随着病情的继续发展,患者出现了手脚麻痹、雷诺现象。

这时,他通过DeepSeek搜索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导致的疾病应该看什么科?DeepSeek提示中山医院变态反应科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专病门诊,他通过这个门诊到了我们病房,我们对他进行了全面检查。

此前,患者已在外院做了两次骨髓穿刺均未发现异常,也没有发现基因功能的异常,所以排除了血液系统疾病。来到专病门诊后,我们根据他的情况再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包括过敏源检测、肺功能检测。患者虽然没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但肺功能检测提示已存在中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就是可逆的气流受限,符合哮喘的表现。我们追问病史,患者说自己有一点胸闷气短,但不严重,鼻窦CT提示副鼻窦炎改变,患者也有鼻窦炎病史,嗅觉下降。

今天查房时,我发现他的皮肤损伤非常明显,于是让他去做皮肤活检,目前正在等待皮肤活检结果,我们还做了肌电图,提示有周围神经损伤,而且他有非常明显的四肢麻痹、有雷诺现象。这一系列线索提示,如果患者没有血管损伤,那该患者是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嗜酸性粒细胞长期增高,得不到及时阻断,已经损伤了多个系统、损伤了神经系统。如果皮肤活检结果发现存在血管炎的变化,那么患者同时还符合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的诊断,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会合并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

这位患者至少已经符合HES的标准了,现在我们完善了皮肤活检以后,我们就准备启动针对白介素-5的单抗,要积极治疗,阻断嗜酸性粒细胞进一步浸润,防止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在MDT方面,后续我们还会邀请皮肤科医生对皮肤活检结果进行探讨,如果有血管炎,还会请风湿科医生共同讨论整体的全程治疗方案,包括生物靶向治疗外,是否需要免疫抑制剂治疗等。

由今天查房遇到的这位患者可见,我们的专病门诊对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这群患者是很有帮助的,因为这位患者辗转多院、做过两次骨髓穿刺、做过两次基因检测,这个过程也给患者带来很多经济负担,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专病门诊给这些患者更规范化、更全面的检查、评估,然后制定治疗方案。

目前已经是精准的生物靶向治疗的年代,我们已经了解并明确了发病机制:白细胞介素-5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非常重要的关键机制。阻断白细胞介素-5的生物靶向药物现在可及性也很高。我们可以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更加有效的、更加安全的治疗,从而使这部分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

记者:EOS具有免疫调节、组织稳态、细胞毒性等广泛的生理功能,在何种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会从免疫卫士变为呼吸疾病的幕后元凶?它的异常增殖是如何引起哮喘等不同疾病的?

金美玲教授:

在正常的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对于防御寄生虫感染等能起到一定的生理作用,在嗜酸性粒细胞的驱动反应中,白细胞介素-5是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因子,它可以动员嗜酸性粒细胞从骨髓到血液,再到组织的迁延过程。但是,当这个过程过强了,特别是白细胞介素-5的过度激活,或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白细胞介素-5等炎症性因子、2型炎症的细胞因子分泌过多,就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过度分化、产生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影响嗜酸性粒细胞凋亡。所以这就是“从卫士到元凶”的过程。

记者:您在临床中对EOS的监测有什么建议?

金美玲教授:

在此特别强调,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疾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物,就是“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所以,特别希望所有级别医院的医生都要对血常规中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引起高度重视。

嗜酸性粒细胞要多次检测,最方便的检测就是做血常规。在血常规检测中,大家尤其对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更为关注,因为中性粒细胞高意味着感染,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相对容易被忽略。这里,特别强调要关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当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时临床医生会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激素会导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下降,因此多次检测对提示是否为嗜酸性粒细胞哮喘有所帮助的,所以我建议各级医院都要关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要多次检测。这是我特别想分享给同行的重要的、简单的指标。

记者:如何平衡个体化差异和标准化诊疗?这个数值在临床中是否具有普适性?

金美玲教授:

人体是复杂的,目前我们有很多指南、共识为制订标准治疗提供参考。例如一位哮喘患者应该做什么样的检查、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案?落实到每个个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征,比如这位患者的表型是什么、是否有共病的存在、生活习惯怎样、经济情况怎样等等,都是我们制定其治疗方案时需要特别关注的。所以我特别注重将标准的诊疗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结合起来,灵活掌握、全面看待疾病。

MDT门诊也是如此,MDT门诊就是希望通过多学科的讨论给出最适合该患者的精准治疗方案。

记者:您觉得当前国内EOS相关疾病的诊疗还面临哪些痛点或挑战?比如诊疗不规范可能会对患者产生哪些长期影响?

金美玲教授:

目前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疾病的公众知晓率较低、整体的规范诊疗率比较低,该类疾病病因比较复杂,很多医院缺乏评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病因的手段。

我国慢性疾病患者基数大、疾病负担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均将慢性疾病的防控作为战略实施目标,要求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因此,加强临床专科建设和健全防、诊、治、管的全生命周期健康体系是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主要抓手。

从临床需求出发,嗜酸性粒细胞在慢性疾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逐渐受到关注。但EOS增高引起的呼吸、免疫及变态反应等系统疾病的诊疗还面临诸多挑战,如临床诊断不明确,诊疗能力差距大,诊疗路径不明确,疾病管理难度大等。

通过开展EOS专病门诊,推动BEC检测,有助于实现疾病的早诊早治,减少误诊漏诊。多学科间的紧密合作也提升了决策效率与治疗效果,促进医院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为患者带来了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体验。这种模式既体现了从症状控制到病因干预的医学理念的进步,也与国家从“疾病治疗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倡导相契合,充满人文关怀。

记者:您对于推进患者的随访以及全程管理工作有什么看法和理念?

金美玲教授: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疾病本身就是一个“慢病”,慢病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管理。目前慢病的管理手段也有很多,包括软件的管理系统、微信群的管理系统等等。在软件的管理系统方面,我们会通过平台给患者发送随访信息,提醒患者进行随访,这对于长期的随访都有一定的帮助。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依从性”是相互的,我们医生不应仅仅通过平台给患者发送随访患者通知,还需要给患者一些人文关怀。

金美玲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变态(过敏)反应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分会副会长;中国罕见病联盟变态反应分会副主委;中国罕见病联盟呼吸病学分会副主委;上海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会长;上海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变态反应及相关疾病研究中心副主任;“E患共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相关疾病规范化诊疗项目专委会副主委;

国家过敏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北京协和医院)第一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委;国家过敏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北京协和医院)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

获评第三届上海医师协会“仁心医者”杰出医师专科医师奖;

从事呼吸和过敏性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30余年,负责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指导硕士及博士研究生30余名。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来源:呼吸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