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哮喘日:哮喘总在春季高发,需破除误区精准防治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6 18:18 3

摘要:每年春季,全国各地树木植物陆续进入飞絮期,加之气候温差频繁变化,通常被视为哮喘急性发作的高发期。然而,尽管哮喘作为常见慢性呼吸道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影响巨大,但公众对哮喘的认知仍然存在不少误区。例如 “哮喘没什么大不了,只需要在发作时用救急药缓解就行。”这样的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每次发作时,感觉就像我是一条被捞出水的鱼,又像是被吸进外太空,空气稀薄,控制不了一点。”

这是哮喘患者在网络分享的自嘲留言,诙谐中透着无奈,也让更多人直观感受到,哮喘并非小毛病,而是一种随时可能打乱生活节奏的慢性疾病。

每年春季,全国各地树木植物陆续进入飞絮期,加之气候温差频繁变化,通常被视为哮喘急性发作的高发期。然而,尽管哮喘作为常见慢性呼吸道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影响巨大,但公众对哮喘的认知仍然存在不少误区。例如 “哮喘没什么大不了,只需要在发作时用救急药缓解就行。”这样的误解看似简单,却可能导致哮喘患者的长期健康管理受到忽视,甚至加重病情。

为提升全球公众对哮喘的认知,自1998年起,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将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二设立为“世界哮喘日”。今年5月6日迎来了第27个世界哮喘日。值此之际,由哥本哈根未来研究所(Copenhagen Institute for Futures Studies)开发的《全球重度哮喘指数》(Severe Asthma Index)也在中国正式发布。该指数针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金砖国家等43个国家,系统评估了各国卫生体系在管理重度哮喘方面的方法,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哮喘严重程度和控制的相关因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旻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等表示,此次发布的《全球重度哮喘指数》显示我国重度哮喘防治得分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在“政策环境”、“可及性与医疗服务覆盖”方面,中国表现优于平均水平,在“疾病负担”方面得分居于全球前列。

“但在控烟、生物制剂等先进治疗手段的公平可及性,以及国际标准对接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张旻教授说,尤其是在识别高风险亚群体、提升应急响应机制、完善数据系统,以及增强针对2型哮喘的诊疗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投入资源。同时,空气污染等环境因素依然对哮喘控制构成长期挑战,凸显了将健康指标纳入环境政策、推动精准减排与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2型炎症成为哮喘精准防治关键

哮喘是常见的、危害较大的呼吸系统疾病。全球哮喘负担形势依然严峻,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哮喘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3 340.1/10万,全球共计约3.36亿哮喘患者;2021年年龄标准化病死率为5.2/10万,与哮喘相关的死亡病例估计为43.6万例。

在我国,数据显示, 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2%,总数达4570万,且患病率逐年上升。2015年启动的一项全国多中心调查显示,30个省市城区门诊哮喘患者总体哮喘控制率为28.5%。在过去的1年中,26.4%的患者因哮喘急性发作住院,22.4%的患者因哮喘急性发作急诊就诊。但令人鼓舞的是,有10个曾经参与2008年哮喘控制调查的城市,2008年哮喘控制率仅28.7%,本次调查中哮喘控制率(39.2%)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哮喘控制不佳的主要表现有频繁的哮喘症状、急性发作、药物需求增加、肺功能下降、日常生活受限等等。控制不佳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药物依从性差、不恰当的治疗方案、患者教育不足、环境因素、医疗资源有限等问题。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哮喘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2型炎症被证明是导致哮喘难以稳定控制的主要原因。目前,55%~70%哮喘患者处于控制不佳状态,而约近九成重度哮喘患者为2型哮喘,即由2型炎症驱动。这一发现为哮喘的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自2003年,5次修订我国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作为指导性文件,大力推动了我国的哮喘防治工作。随着对哮喘的认识深入,2型炎症和哮喘发生发展表现出密切关联。此外,自2019年开始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便以2型炎症对哮喘发病进行分类,分为2型和非2型哮喘。”张旻教授表示,2型炎症的识别与干预,正成为未来管理的关键突破口。

由于哮喘存在高度异质性,2型哮喘患者更易受到环境刺激诱发症状,比如季节交替温度变化、空气中过敏原增加等,并常伴有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共病。针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个体化干预,已成为哮喘治疗的重要方向,有助于稳定病情、减少发作次数并提升生活质量。

“重型哮喘中70%-80%患者为2型炎症,如果患者检测出2型炎症,意味着其可以从靶向生物制剂中获益。”张旻教授说。

目前临床上针对2型炎症有多种精准靶向的生物制剂可以使用。在最新发布的中国《支气管哮喘指南》中,这一治疗手段可以应用于那些已经使用中剂量的吸入激素治疗但仍控制不佳的患者中。生物制剂目前的临床已证明可以帮助患者在常规治疗的临床疗效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病情的改善情况,患者的肺功能也能有明显的提升,急性发作明显减少。甚至还有一些原来传统治疗无法改善的气道重塑,也有机会能得到逆转。

从单次治疗向长期管理转变

靶向2型炎症是对因治疗,所以患者的常见共病,如慢阻肺病(COPD)、鼻窦炎伴鼻息肉,特应性皮炎,也能在治疗哮喘的同时得到控制,可达到一药多治的作用。

根据相关临床研究,由于共通的2型炎症机制,可以通过靶向生物制剂有针对性地对这些2型炎症性疾病进行治疗,从而精准作用于IL-4、IL-5和IL-13的信号传导,从根源上抑制2型炎症反应。

“当然常规的吸入治疗还是应该继续使用的,但需要注意避免长期使用口服糖皮质激素和高剂量的吸入激素,以避免相关不良反应。”张旻教授认为,除药物干预外,公众和患者通过“科学运动+精准诊疗”的综合性手段,改善呼吸健康,助力控制哮喘。

张旻教授指出:“即使症状缓解,也不代表炎症消除。盲目停药或减药常导致反复发作。一些温和、节奏适中的运动,配合呼吸调节,有助于增强肺功能和改善情绪,非常适合慢性呼吸疾病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重度哮喘指数》整合了全球43国的政策与管理实践,为医生提供了关于精准诊断、长期管理和高危患者识别的国际经验。结合中国自身的指数数据,医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升重度哮喘患者的分型诊断能力、规范使用生物制剂等先进疗法,并加强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随访和数据记录实践,推动从单次治疗向长期管理转变。

与此同时,该指数揭示高危人群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指导重点干预。其中明确,虽然中国整体哮喘疾病负担较低,但重症患者仍存在较高死亡风险。哮喘指数帮助医生意识到应特别关注控制不良和重症患者,通过更早期的干预、更规范的用药及更完善的急性发作管理,降低急诊和住院发生率。同时,借助更好的数据系统,医生可更早识别高风险患者,进行个体化随访。

该指数也强调了环境污染等外部因素对哮喘控制的影响。医生不仅在临床上要关注药物治疗,还应在随访中纳入环境暴露评估(如PM2.5暴露史)、指导患者采取预防措施,并与公共卫生部门协作推动健康环境建设。这样可以帮助患者在改善治疗的同时,从生活环境层面降低发作风险。

目前,春季气温起伏不定、昼夜温差大,早晚冷空气带来的刺激容易加重患者气管痉挛,诱发哮喘。“每年春季全国多地树木植物陆续进入飞絮期,空气中会有很多花粉,加上空气湿度大,环境中容易出现霉菌等物质,多种诱发因素同时存在,导致春季哮喘高发。”张旻教授说。

张旻教授强调,从国家和医院层面,要进一步优化环境的监控、通过AI等技术加强诊疗数据的纵向和横向管理;从医生层面,要加强对于诊断、评估及治疗能力提升,同时加强临床研究能力进一步优化,加强患者教育;从患者层面,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了解疾病,配合治疗,加强长期自我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哮喘共同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