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儿子高考那年,考前30天突然把书桌上的台灯砸了。那天夜里,我们夫妻俩坐在客厅听着他房间传来的压抑哭声,第一次意识到:那些精心准备的营养餐、高价买来的押题卷、每天准点的接送,可能都不是孩子需要的。作为过来人,我想用最朴实的经验告诉所有家长:最后这30天,您要做
我儿子高考那年,考前30天突然把书桌上的台灯砸了。那天夜里,我们夫妻俩坐在客厅听着他房间传来的压抑哭声,第一次意识到:那些精心准备的营养餐、高价买来的押题卷、每天准点的接送,可能都不是孩子需要的。作为过来人,我想用最朴实的经验告诉所有家长:最后这30天,您要做的不是围着孩子转,而是学会往后退半步。
一、情绪稳定就是最好的助攻
去年同事老周给孩子送饭,发现孩子把整盒饭菜倒进了垃圾桶。后来才知道,就因为他在饭盒上贴了张便利贴:"离高考还有29天,加油!"孩子说看到那个数字就喘不过气。我们总以为在传递关心,却不知道有些关心会变成催命符。
真正有用的做法往往很简单:保持家庭正常运转。该上班上班,该买菜买菜,周末该大扫除就大扫除。有位重点中学班主任分享过,他们班考得最好的学生,父母在最后阶段依然每晚雷打不动地出门跳广场舞。孩子说:"看他们该吃吃该喝喝,我就觉得高考不是什么要命的事。"
建议每天设置20分钟"真空时间"。这个时间段全家禁止讨论任何与高考相关的话题,可以一起看《新闻联播》,或者聊聊小区里谁家狗生小狗了。这种刻意的"不关心",反而能给孩子透气的空间。
二、把厨房变成解压舱
很多家长在最后阶段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每天炖补品逼着孩子喝,要么严格控制饮食怕孩子吃坏肚子。我咨询过三甲医院营养科医生,他们给出特别实在的建议:考前30天不需要特殊食谱,只要做到"三要三不要"。
三要:
1. 每天保证1个水煮蛋+200克清蒸鱼/鸡肉
2. 下午4点加餐香蕉/苹果+一小把原味坚果
3. 晚餐要有绿色蔬菜(西蓝花、菠菜等)
三不要:
1. 不尝试没吃过的食材(比如突然给孩子吃海参)
2. 不改变烹饪方式(平时吃炒菜就别改水煮)
3. 不加夜宵(晚上9点后禁食)
有个特别管用的法子:把切好的水果放在透明保鲜盒里,贴张便利贴写"记得吃",然后放在书桌右手边。孩子做题间隙伸手就能拿到,既补充维生素,又不会有被监督的感觉。
三、做好孩子的"外挂大脑"
最后阶段最忌全家围着孩子问"需要什么",聪明的家长应该学会预判需求。根据多位高考生的真实反馈,这些物资要提前备好:
- 2B铅笔(削好并试用过)
- 透明文件袋(按科目分装好准考证等)
- 小包纸巾(拆掉外包装)
- 风油精(不要新买的,用孩子习惯的味道)
更重要的是帮孩子处理杂事:提前三天打印好考点路线图;把小区物业、辖区派出所电话存在手机第一页;准备件薄外套放在考场备用衣物袋里。这些琐碎的准备能让孩子感受到: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四、学会说"废话"
最后两周,请把下面这些话从字典里删除:
"别紧张"
"正常发挥就行"
"考不好也没关系"
这些看似安慰的话,本质上都在强调"考试"这件事。试着换成这些"废话":
"今天食堂的包子居然是芹菜馅的"
"快递说你的新球拍明天到"
"你小时候养的那只乌龟下蛋了"
有位心理辅导老师说过,考前最珍贵的交流是那些"说了等于没说"的对话。这种毫无意义的闲聊,反而能稀释焦虑浓度。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高考那三天,真正上考场的是孩子,但考验的是家长这三年乃至十八年的修行。现在要做的不是突然改变什么,而是把这些年培养的好习惯、好心态稳稳地传递给孩子。记住,让孩子吃得下饭、睡得着觉、说得出话,就是最大的成功。当考场上响起收卷铃声时,您会明白:教育的真谛,从来都不是培养一个考试机器,而是养育一个能在人生考场上持续奔跑的人。
来源:珊珊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