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从“外转内”破局中找到生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6 19:30 3

摘要:今年“五一”假期,到商超百货淘外贸好物成了上海市民的新时尚,在第一食品商店、环球港、永辉超市等上海知名商场,到处可见市民们在零食、厨具、衣服柜台前精挑细选着“外转内”产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张逸麟

今年“五一”假期,到商超百货淘外贸好物成了上海市民的新时尚,在第一食品商店、环球港、永辉超市等上海知名商场,到处可见市民们在零食、厨具、衣服柜台前精挑细选着“外转内”产品。

国家给政策,平台给扶持,国内消费者积极扫货,力挺外贸企业转型的热潮开始起蓬头了。上海在打通“外转内”渠道上主打一个快速反应,例如上海i百联平台给崇明锅具品牌喜时开通绿色通道,几天时间完成了入驻审核流程和货品上架。政府和平台作出“立马就办”的响应,拿出救急的效率,给外贸商家带去了安全感和保持韧性的勇气。

渠道一打通,货品一上架,立刻唤醒了许多上海市民对“出口转内销”的历史记忆,这些天的热销,可见广大群众愿意用真金白银来支持外贸企业,同时也显示了大伙对外贸国货的质量有足够的信心。

消费者的积极性,正激励着身处十字路口的外贸企业走出迷茫与焦虑,掌握求变创新的主动权。外贸商品转内销,不只是换个市场,更需要企业来一场思维大换血,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实现本土化改造,品牌讲出差异化故事,克服水土不服的转型症状。

比如年轻消费者爱时尚、讲颜值,就应该提供审美价值。有一款获得德国红点奖的保温杯,专为国内消费者配上时尚背带,打出了曾登上“雪龙”号科考船的营销招牌,魅力值瞬间就提升了。如今不少年轻人晒出的外贸好物,已成了朋友圈的“网红单品”。

注重线上线下渠道一齐铺开,也是“外转内”的重要一环。多家电商平台针对外贸企业给出了极速上架、共同开发新产品等扶持措施。把握好线上商机有利于扩宽内销途径,不久前一家外贸电池厂将积压的外贸产品直播销售,上线5个小时就斩获6.2万单,给其他外贸企业打了个样。

这个“五一”假期,上海线上线下共计消费594.6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境外来沪消费4.55亿元,同比增长211.6%,可见国内消费市场巨大的潜力和上升空间。如今“五五购物节”接踵而至,6月上海还将举办国际礼品、文创产品及家居用品展览会,上海正在不断创新优化机制,释放消费潜力,为包括国货、外贸产品、进口产品在内的货品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上海市市委书记陈吉宁上个月在外贸外资企业走访调研时表示,“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既要加强研判、深化认识,也要保持定力、坚定信心,希望企业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出口转内销上发力,不意味着就此放弃外贸市场。外贸企业打通内外销,实现内贸外贸两条腿走路,以多元、创新、发展不断加强确定性,这是外贸企业突破贸易壁垒,“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的必由之路。

这一波外贸产品热销中,上海市民的热情让外贸企业既感受到避风港的温暖,也带来了开拓新蓝海的鼓舞。敢闯敢变的企业,必能在这场危机中找到突围之道。

来源: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