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滔滔运河水,承载着隋唐久远的梦想,流淌着悠久厚重的华夏文明。徐州,汲取南方的灵动和北方的豪放,是运河城市中特别的存在。日前,由江苏省邳州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期刊《大运河文化研究》2025年第1期出版,在“信息传真”栏目浓墨重彩刊发了大运河传媒策划评选的20
滔滔运河水,承载着隋唐久远的梦想,流淌着悠久厚重的华夏文明。徐州,汲取南方的灵动和北方的豪放,是运河城市中特别的存在。日前,由江苏省邳州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期刊《大运河文化研究》2025年第1期出版,在“信息传真”栏目浓墨重彩刊发了大运河传媒策划评选的2024“运河之都酒”·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十大新闻事件。《大运河文化研究》聚焦大运河文化特别是运河城市徐州邳州市的运河文化,开设“运河书讯”“深度研究”“运河史话”“运河诗词”等特色栏目。大运河传媒从本期新刊重点选取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视域下发展京杭大运河全线文化旅游的思考》《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窑湾渡口》3篇稿件刊发,以飨读者。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视域下发展京杭大运河全线文化旅游的思考
邳州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 仝建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大力发展大运河文化旅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发展大运河全线文化旅游,是传播大运河文化、保护利用大运河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大运河全线文化旅游面临的机遇、存在的问题,作以下浅显思考。
一、现状、问题与意义
当前,京杭大运河沿线各地都对大运河文化旅游重视起来,不少地方开始行动,做了大量工作,有的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大运河文化旅游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总体来说,目前大运河文化旅游仍处在各地单打独斗阶段,未能形成全线统一的文化旅游线路;各地发展不平衡,运河文化旅游主要集中在运河文化资源比较突出的地级以上城市,县级及以下几乎空白,运河文化旅游缺项断线;运河文化旅游主要依附于城市旅游,只是城市旅游的一项或补充;运河文化旅游消费尚处在小众状态;运河文化旅游效益不高,有的甚至是花钱买吆喝。
运河文化旅游是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资源的题中之意,对于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经济发展、富裕一方百姓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1、发展运河文化旅游是解决运河文化大众化的重要手段。当前对大运河文化有较多了解的大都是肩负大运河文化建设任务的专兼职人员、大运河文化研究者和对大运河文化有着一定情结的爱好者,属于小众范围,而大众对大运河文化了解甚少。而对大运河文化的宣传,多是官方和媒体的说教,难以激发起群众自觉性的热爱、保护、传承、利用的热情。发展大运河文化旅游,用鲜活、丰富多彩的景色、场景、互动,能够吸引更多的普通百姓参与运河文化,使其沉浸在运河文化的氛围和气场中去,潜移默化地接受大运河文化知识,从而增强大运河文化自觉和传承保护的使命感。
2、发展大运河文化旅游是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的重要方式。当前各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以及大运河文化研究传播等,主要是政府投资,投入很大,社会效益很大,但经济效益不大,特别是到基层,收益甚微,长期来看,难以可持续发展。而发展大运河文化旅游,将运河文化部分推向市场,实现运河文化产业化,能够有效解决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问题,从而逐步增强大运河文化的自身造血功能,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3、发展大运河文化旅游是推动运河沿岸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发展大运河文化旅游,不仅可以增加旅游收入,更重要的是,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可以实现投资拉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积聚人气,可以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客运、广告等服务产业,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二、机遇、优势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大运河文化极为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文件,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如火如荼。这些政策红利,使大运河文化旅游犹如插上腾飞的双翼。当然,目前存在的困难、问题和挑战也很多,可以说是优势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1、国家政策为大运河文化旅游指明了目标方向。
总书记有指示,国家有政策。中办、国办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等;国家部委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实施方案》以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系列专项规划;沿线各省市县都编制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保护等规划、计划和实施办法,形成了从上到下完整齐备的规划体系;各级建立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机制,确立了目标任务。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和各级党委政府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高度重视和建设发展的决心,为发展大运河文化旅游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规保障。
2、大跨度的水道为大运河文化旅游提供了前提条件。
一条京杭大运河,纵行1800公里,流经6省(市)、18个地级市和90多个县(市)区,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从温带到亚热带,从北方到南方,气候、环境差异性非常之大,沿运旅游,一条线上就可以领略北国风光、东南形胜;感受北方粗砺的风、铺天盖地的雪,南方细柔的风、绵绵不绝的雨;可以观赏北京傲雪的松柏、天津挺拔的白蜡、沧州遒劲的国槐、济宁飘逸的垂杨、苏州碧绿的香樟、杭州朵朵坠枝的玉兰;还有海河的桀骜不驯,黄河的天上之水,淮河的碧水连天,长江的一泻千里。等等这些,都非常适宜发展旅游业,吸引万千游客。
3、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大运河文化旅游提供了底气。
大运河北连幽燕,中通齐鲁、淮扬,南接吴越,东西南北文化在运河上汇集,汉文化、中原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在这里激荡、交融,造就了丰富多彩、熠熠生辉的运河文化。周口店遗址、四方洞遗址、大汶口遗址、草鞋山遗址、良渚古城遗址等阵列运河两岸,尽显百万年来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北方城市阔大高深的豪放,南方城市小桥流水的婉约;北方人的粗犷,南方人的精细;北方话中气十足的底气,南方话吴侬软语的温柔;北方美食的重口味,南方美食的甜酸淡;京剧、梆子、吕剧、柳琴、扬剧、昆曲、越剧,各有风韵;还有集聚在运河沿岸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具特色的古镇、古村,名人、重大事件,红色资源等等。大运河文底蕴、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密集、齐全,穿梭在大运河中,就如同在华五千年文明中穿行,这正是之化旅游的魅力所在。
尽管运河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还只是潜在的优势,发展大运河文化旅游还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有: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地区间统筹协调机制尚未完成;部门间协同尚未开启等等,尤其是大运河的管理是“九龙治水”,往往从自己的业务和利益出发管理,对于影响自己业务和利益的事业往往不积极,如审批旅游船进入大运河主航道运营,交通安全部门、水利部门很难通过,这也是目前运河旅游多存在于大运河废旧河道里进行的一个原因,而大运河全线文化旅游则不可绕过大运河主航道。
三、目标、定位与思路
发展大运河全线文化旅游,必须在国家的统一规划指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走特色之路、精品之路,切忌项目雷同、千人一面。要分段打造,串珠成链,逐渐全线畅通,不留死角。先期可大力发展省域、市域、县域的大运河文化旅游,经过五年、十年的发展,地方运河文化旅游逐渐成熟后,再串起全线一体的全线文化旅游。要水陆联动,多项目交融,实现全线景观优美、文化内涵丰厚、游览方式多样的良好旅游体验。
1、加强文化建设,赋能大运河文化旅游。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是大运河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严格保护文化遗产。对运河沿线等各类文物古迹,运河名镇、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以及大运河河道、船闸、码头、古渡、庙宇等整体保护修缮,全面展现沿线自然与人文、宜居与诗意相结合的景观特色。对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政府要舍得投资外,关键是要利用、宣传、推广、创新创意,想法设法将其推入旅游区,推上市场。加强文化遗产展示载体建设。以高品质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引领,建设起集自然风光、主题公园、文博场馆、亲水空间、互动空间、体验空间交相辉映的“多彩运河文化展示带”,让大运河可亲可观可感。创新文化遗产展示手段,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现实与虚拟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展示和互动大运河遗产。
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旅游服务支持体系。
国家层面应统一部署建设贯通整个京杭大运河的景观通道,如等级公路、绿道等,实现陆地、水上景观交相辉映,水陆互联互通,给游客以多种选择和体验,可以沉下身心沉浸游,也可以走马观花游、蜻蜓点水游,可以船上游,可以“南船北马”游,还可以自驾游、自行车游、徙步游等;要超前建设改造提升大运河沿线的酒店、宾馆等住宿设施,大力发展民宿、公寓酒店、度假村等;建设具有复合功能的自驾车营地;立足各地饮食特色,建设特色美食街、农家乐、大排档、小吃店等;要大力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建立线上服务网络,实现各涉旅行业信息资源共享互通;为游客提供一站式信息咨询、线路设计、景点预订、商品购买、旅游救援、服务反馈等服务。
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运河经济主导型产业
大力度调整空间布局和生产力布局,打造运河经济主导型结构,塑造运河区域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环境氛围。注重“腾笼换鸟”,为打造景色美妙的运河沿岸公园带置换空间。加强沿河生态环境保护和岸线生态功能维护,对整个运河沿岸工业企业,除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家企业外,应予以关停或搬迁到工业园区,将大运河两岸统一规划建设成为大运河沿线公园带;对于沿岸的村庄、民居进行统一的规划整理,把富有特色的古村落等村庄,按照风情风貌类型加以改造,打造成地域特色鲜明的田园村落或历史悠久古村落景点点缀在运河公园带里;对于没有特色,建设杂乱的村庄和民居,可通过并村等形式,逐步清理。
四、对策、措施与建议
1、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切实提升大运河文化旅游的战略高度。
一是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大运河文化旅游面临着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困难,地方党委政府要“风物长宜放眼量”,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大局观念,敢于投资,善于发展,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深化宣传达成共识。推进大运河文化知识、文化精神进入中小学教育和社区宣传、单位宣传,提高民众认知,强化认同感;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网络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要主动参与宣传;培育一批体现地方特色的运河文化影视、戏剧、歌曲、书画、摄影等文艺精品力作;举办大运河相关展演、展览、大赛;组织大运河文化论坛,促进沿线各地的运河文化交流。三是健全组织机构。大运河沿线省市县应组建实体性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管理机构,组建国有性质的大运河文化运营公司,承担本区域内大运河文化带重点项目的建设、管护,经营运河文化旅游,开展大运河文化建设和文化旅游招商引资等。
2、拓宽渠道,多元投资,着力破解资金瓶颈。
发展大运河文化旅游,资金问题是最大的瓶颈,解决这个瓶颈,必须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多措并举,全方位发力。一是财政敢于投资。财政应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引导,或用于关键性、基础性、导向性的项目建设资金,将对于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二是动员社会资金参与大运河文旅融合建设。通过招商引资承办大运河文化旅游项目;通过经营运河筹集建设资金等等。三是投融资政策适当向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倾斜。建议国家适当放宽对大运河文化建设融资政策,允许成立大运河文旅建设的融资公司;国家或省级层面上,扩大发行大运河文化建设债券,专项用于大运河文化建设和大运河文化旅游事业。
3、协同发展,互联互通,打造大运河全线一体的文旅新格局。
大运河文旅融合建设,是涉及到若干省市的国家工程,必须全国一盘棋,顶层设计,强化协调,环环紧扣,层层落实。一是加强领导。建议国家和省级有关大运河文化管理,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基层的领导。二是全域统筹。国家和省层面应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培育沿线城市间联动发展机制,实现沿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构建大运河发展利益共同体。要建立大运河文化旅游跨省机制,目前京杭大运河已经全线旅游通航,应考虑组建全国性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公司(集团),以便统筹各地的大运河资源。可像三峡旅游那样,投资添置一批游船,组织从北京到杭州的大运河全线旅游,以拉动沿线各省市县大运河文化旅游的发展。三是建立考核机制。上级考核是地方党委政府和部门机构抓工作、抓发展的重要动力。建议无论是政府级的综合考核,还是部门级的单项考核,要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文化旅游项目列入,为大运河文化建设和文化旅游再增动力。创建也是推动工作的一项动力,建议增加一项创建“大运河文化旅游城市”。
(此文入选《山东省第九届运河论坛论文集》,作者为中国大运河智库联盟特约研究员。)
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扬州]王金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如何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相互交融的宏大背景下进一步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新征程上,要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我为主,既善于吸收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在保护利用古代运河方面的有益做法,又善于创新创造、不断探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有益经验,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质量发展,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强化协同治理。大运河沟通南北、连接古今。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运河沿线许多地区和部门,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强化协同治理。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质量发展,应积极完善从中央到地方、从地方到基层的工作体系,实现分区、分级、分类管理。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在古代运河的保护和利用上也都体现着协同治理的要求。比如,区分运河带管理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中央和地方政府各有分工、加强配合,不同机构各司其职,做好运河建筑保护、自然景观维护、遗迹考古发掘、运河文化研究等各项工作,实现多方协同治理。要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将现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协调机制具体化、规则化、程序化,确保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各项工作协调推进、有序展开,各项措施相互衔接、相互配套,产生“1加1大于2”的整体效应。
扩大有序参与。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必须汇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关键是强化人民群众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大运河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积极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使参与过程同时成为人民群众学习、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的过程。在这方面,一些国家的相关做法值得借鉴。比如,鼓励学校开设运河相关课程,鼓励个人参与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教育活动等,多渠道增加沿线地区居民了解、学习运河文化的机会。要通过网上调查、面对面访谈等多种形式吸纳居民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言献策,使人民群众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造福人民群众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比如举办以大运河为主题的读书会,制作推出展现大运河悠久历史和风土人情的新媒体产品等,不断激发人民群众保护大运河的自觉。
深挖文化资源。中国大运河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带动者,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明,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保护优先、强化传承。纵观世界,许多国家的运河都汇集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运河上的桥梁和码头,沿岸的铁路、公园,历史建筑和自然景观,举办的民族文化节庆活动等,构成了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文化遗产,不仅赋予运河以厚重的、独特的文化魅力,也为相关国家发展文旅业、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提供了优越条件。要在深入挖掘和整理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把文化遗产家底摸清的基础上,发展好文旅业。比如,相关地区可立足地域特色,举办水上灯光节,将大运河之美于灯光中淋漓呈现;举办大运河画展、摄影展,展现大运河神韵;等等。要将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有效转化为经济价值,在推动大运河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使大运河文化带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
(作者为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窑湾渡口
钱宗华
窑湾镇区西傍大运河,河岸线长达5华里,历史上与小街集隔河相望,两岸人们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为给众人提供方便,设置二个渡口,即邳州境内的三弯巷渡口和宿迁境内的南门渡口(因为窑湾镇旧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二县共辖)。
窑湾自古便是文明之镇,不论是市民百姓、富贾巨商,还是乡贤名达,世代受中华民族传统儒释道文化熏陶,以忠、孝、仁、义、积德行善、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做人做事,自愿出人、出资、出物,大力支持和参与公益活动。如免费学堂、捐资创办孤寒院、设粥场无偿施粥救济贫民、义务灭火的水龙会、保育所、施医堂等。窑湾渡口也不例外,一度为渡客过河免费摆渡。当地人们又称赞为“仁渡”,按词断意即为仁爱正义之摆渡。始创年月不详。
一曰:邳境三弯巷渡口,遗址现位于老镇政府驻地前大运河之滨北侧50米处。旧时,因渡口直通哨楼连接三弯巷而得名。同治《宿迁县志?津梁》载:“窑湾渡,在安七图邳宿交界。”可见,该渡口由来已久。三弯巷渡口,是大运河上窑湾镇连接西岸小街的交通要道之一。
三弯巷渡口,由窑湾镇(邳州属地)阎、丁、薛三姓大财主设置。有句顺口溜流传至今:“窑湾过河不要钱,不是阎丁薛,就是薛丁阎。”就是说,过河的人不分族亲关系远近,只要是阎姓、薛姓或丁姓,皆可免费过河,如果不属这三姓之列,但是与三姓的族人是亲朋好友,或者拐弯抹角也能和这三姓攀上亲戚关系也不收费。况且过河渡人功德无量,谈钱岂不是薄气!再说这三姓财主财、权、势在镇上屈指可数,摆渡挣的那点小钱岂能看在眼里,后来,索性全部免费过河,义务为渡客服务,行善积德。曾雇用镇上刘五、阎宗山、阎怀柏、阎长中等人为渡工,河西小街阎泗堂、阎泗臻、阎志信、阎长乐等人为渡工,两伙人十余条木船,常年往来于古镇三弯巷渡口与小街煤油站渡口之间,风雨无阻,协调默契,热心服务于渡客。渡船购置、维修及渡工酬薪等一切开销费用皆由阎、丁、薛三家财主承担。这种传统习俗一直沿袭至建国初。
三弯巷渡口,抗战期间,在这里曾发生中共窑湾地下党支部书记闫泗元同志,击毙4名日军的英雄事迹,至今传为佳话。
19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窑湾沦陷,日伪军、地方土顽沆瀣一气,无恶不作,另加贼匪骚扰,一片混乱,百姓深受其害。同时,宿北抗日自卫队和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发展迅猛,军威大振。中共窑湾党支部也开展多种形式的对敌斗争。抗日烽火已成燎原之势燃遍苏北大地。
1940年2月,乍暖还寒,一天拂晓,河面上笼罩着弥天大雾,像是吞噬着附近的桅船、码头、古镇……地面上所有一切。这时,从彼岸娴熟地划来一只木船,满载渡客平稳地停靠在三弯巷渡口,一名值班日军如同往常,前去逐一盘查过往人员。这时,中共窑湾地下党支部书记闫泗元同志,佯装乘船赶集的农夫,怀里揣着一把自动连发手枪,若无其事,夹杂于渡客之中,当贴近这名日军时趁其不备一枪击毙,说时迟,那时快,一个箭步蹿至近在咫尺的三弯巷哨楼(敌哨所),迎面遇到正欲外出的3名鬼子,遭其一阵连发射击,毙2人,伤1人,利用滚滚的浓雾作掩护,闫泗元随即混迹于嘈杂的赶集人海中,杳无踪迹。
稍时,枪声惊动了距此不足200米西门据点里的日军,急忙赶来,发现这名奄奄一息的伤兵,少气无力地用手指着大运河西岸,咿哩哇啦地说:“毛猴子大大地有”(当时日军称当地抗日武装人员为毛猴子),话音刚落,脑袋陡耷见了阎王。众日军目睹惨状,不见抗日武装的踪影,扑了一场空,气急败坏地朝河面扫了一阵机枪,悻悻回巢。这时,抗日英雄闫泗元书记听到枪声能不哈哈大笑吗!
1956年,摆渡开始实行有偿服务。1959年,河西小街乡搬迁,大运河疏浚、拓宽,渡工歇业,渡口荒废。千百年来,三弯巷渡口给两岸人们人事往来,物资交流提供了方便。
二曰:宿境南门渡口,位于现举人臧雪楼老宅前50米处的运河岸边。旧时,因近邻窑湾南门而得名。由窑湾镇(宿迁县属地)臧、陆、郭三姓大户人家设置。当地也有一句顺口溜:“过河臧、陆、郭,免费不用说”,因为受到邳地渡口免费过河的影响,南门渡口的三家大财主也宣布过河不要钱。一时间河东水西的市民百姓拍手欢迎,窑湾二处渡口仁义之举蜚声运河上下百余里。据传,乾隆二十七年(1762),高宗帝第三次南巡后返朝,途经窑湾古镇,偕纪晓岚、和珅于南门渡口泊舟登岸,前往窑湾码头巡视漕运、河防、河务,离身前还啧啧夸赞窑湾仁渡呢。
南门渡口,自历史上形成以来,四方渡客汇聚于此,载船过河,熙来攘往,好不热闹。于21世纪初北迁至新渡口(窑湾码头南邻)。至2013年,已拥有大型机械化铁舶渡船3艘,核定承载总人数230位,渡工有唐志刚、王伟、韩光席、韩光辉。因与镇北“窑湾渡口”路程相距过短,也为了海事部门便于管理,于2019年5月关闭,停止营运,12月,窑湾籍渡工及渡船并入镇北“窑湾渡口”。
上世纪70年代初期,窑湾渡口还使用传统的小木船人工划桨摆渡,由于体量小,渡客生命、财产等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1986年春,由新沂航运公司在窑湾镇北运河岸边修建新沂县“窑湾汽渡站”,隶属江苏省交通厅,1987年夏开始试航,1988年10月1日正式运营。设有6只机械化铁驳渡船,每只载重量10吨,另配置1艘大型铁舶渡船,核定承载人数100人。该站服务职工39人,站长分别为闫泗金、黄建成、钱宗师等人,职工有许佑平、钱荣乐、闫长珍、郑世林、钱宗生、闫长彩、王维玉、闫长林、钱宗敏、马勇、王洪云、白印龙、白印虎、闫长亮、白莉、钱克芬等人。经营效益良好。2002年6月更名为新沂市“窑湾渡口”。至2019年底,南门渡口渡工王伟、王耀宗、袁俊、唐玉明、花雪媛等人连同渡船并入,已拥有大型铁舶渡船8艘,核定承载总人数600位,每天来回300次,渡人、渡车达1500人、辆。经营至今。
窑湾渡口历经风雨变迁,为东来西往的渡客提供了交通便利,也为振兴窑湾经济发挥了巨大作用。
(大运河新闻热线:18611735190)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肖东
三审 晖军
来源:大运河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