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综合上述分析,曾国藩与官书局的关系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曾国藩是金陵书局的精神领袖;其次,因为金陵书局是晚清第一个官书局,从而在实质意义上,曾国藩成为官书局的首创者。
四 曾国藩与官书局的开创
综合上述分析,曾国藩与官书局的关系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曾国藩是金陵书局的精神领袖;其次,因为金陵书局是晚清第一个官书局,从而在实质意义上,曾国藩成为官书局的首创者。
(一)曾国藩是金陵书局的精神领袖。
其一,曾国藩既是书局编校人员的带头人,也是书局建设方面的总工程师。曾国藩为书局引进了大批校书人员,且都是“一时英俊,并以学术风采相尚”,几乎整合了当时湖南的人才,并且使得这些知识分子们各司其职,相得益彰,如张文虎、李善兰、汪士铎、唐仁寿、刘恭冕、戴望、周世澄和刘寿曾等人。不仅如此,在书局建设方面,为书局置办诸多经书板片,如《周礼》《尔雅》等。为书局长期发展考虑,曾国藩还提倡制订刊书章程,并让提调周学濬着手确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刻版、书价、开刷等事项,以此注重书局制度化的建设。在刻书版的规制上曾国藩也亲力亲为,他认为刻书版应“方、粗、清、匀”,“以结体方整言”,“则耐于多刷,最忌一横之中太小、一撇之尾太尖等弊”,“则此字不与彼字相混,字边不与直线相拂”,“字之大小匀,画之粗细匀,布白之疏密匀”。
金陵书局刻本《诗经》
其二,曾国藩的出版思想主导着书局的方向。《船山遗书》是金陵书局刊刻完成的第一部出版物,就整个刊刻过程而言,曾国藩的思想一直是影响着这部作品。曾国藩要求书局刻书遵照“但求校雠之精审,不问成本之迟速”的出版宗旨,欲刊《仪礼》《穀梁传》《孝经》《三国志》《文选》等书。此外,曾国藩还非常重视书局的出书质量,他对出书质量要求十分苛刻,也正因他的这种严苛思想,金陵书局所出之书都被称为善本。方宗诚总结:“曾公既克复金陵,立书院以养寒士;立难民局以招流亡;立忠义局以居德行文学之士;立书局校刊四书十三经五史,以聘博雅之士,故江浙被难者,无不得所依归。”张之洞评价其“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
金陵书局刻本《三国志》
(二)曾国藩在实质意义上是官书局的首创者。
对于晚清官书局的首创者是何人,一直都存在争议,有的研究者认为官书局首创者当是胡林翼,有的则认为是左宗棠,还有的研究者提出是李鸿章。但笔者认为,曾国藩是官书局的首创者,而且《船山遗书》的刊刻与官书局的首创也密切相关。王建辉在《曾国藩与近代中国出版》一文中明确否认了胡林翼与左宗棠是官书局首创者的观点。他认为:“第一,胡、左二人主持的‘所谓书局实际上并不成为书局,因为它们并无书局名称’;第二,刻书数量有限,‘几乎各只有一二种’;第三,‘存在时间很短,又几乎没有影响’;第四,与胡、左二人几乎同时,‘曾国藩已在考虑设立书局’。对此,笔者深表赞同。而汪家熔在《中国出版通史·晚清卷》中认为李鸿章才是官书局的首创者。他认为“李鸿章同治四年四月署理两江,七月,就旧址召集人校刻必要的科举用书。次年,李鸿章开设金陵书局,刻六经和史书。”笔者认为此种说法证据不足。
其一,金陵书局的核心资源由曾国藩建构。在人员、机构设置、刻版等设备上都是接任曾国藩当时的资源。其二,李鸿章只是“曾规李随”,未有开创之功。一是李鸿章接任两江总督职位仅一年,而曾国藩在两江总督的位置上则长达五年之久,当时书局刊刻的《船山遗书》还未完全竣工,而同治五年(1866)曾国藩因剿捻无功,再次回任两江总督时,李鸿章则又离开。据张文虎日记记载,李鸿章“悯乱后书籍残毁,坊刻经书多误文俗字”,“欲重刻五经、四书以为童子读本”,“因即旧局鸠工开雕善本”。也就是说,李鸿章的刻书实践依赖于曾国藩在位时因刊刻《船山遗书》而留下的书局。学者李志茗在《金陵书局考辨——以晚清同光时期为中心》一文中也指出,“李鸿章书局是就地取材,利用了曾国藩书局的资源,两个书局貌似不同,实际基本是一体的”。二是李鸿章只是第一次使用“金陵书局”这一名字作为牌记的人,并非是整个书局的首创者。所以,官书局实质意义上的首创者还是曾国藩。曾国藩指定刘毓崧、刘恭冕四个月要完成对前、后《汉书》的分校,而8个月之后,他要求每卷卷末都刻上金陵书局戳记,未刻的须增刻,可补的也要添补。这说明他的思路不是瞬间形成,而是有个过程,一旦确立,就要坚决执行。此外,从官书局首创所具备的条件来说,如人员齐聚、刊刻设备完善、足够的场地、权力及财富支持、官办意识等方面,曾国藩也都一一具备。
曾国藩书法
至此,曾国藩与官书局的出现,有了一条较为清晰的脉络。因个人原因及社会文化需求,曾国藩重刻《船山遗书》;伴随着刻书活动的增加,曾国藩又创建了金陵书局;在金陵书局创建过程中,日渐凸显了书局的官办性质。因缘际会,金陵书局无意中成为了晚清时期的首个官书局,而作为金陵书局的精神领袖,曾国藩也在实质意义上成为了晚清官书局的首创者。
(原刊《中国出版史研究》2016年3期,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王鹏飞,博士、教授。现供职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英国牛津国际出版研究中心博士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媒介文化、出版史和新媒体研究。主要论著有《孤岛文学期刊研究》《中国出版家·沈知方》《中国出版家·张静庐》《海派文学》(合著)、《出版学》等,编选《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之萧红卷、师陀卷、萧军骆宾基卷等。兼任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编辑学会编辑出版教育委员会副会长等。
来源:书法大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