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林幽静,翠竹成荫。诗人独坐其间,抚琴自娱,偶尔吹一声长啸,不为取悦他人,只为在这清幽之地做安安静静的自己。
01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王维《竹里馆》
深林幽静,翠竹成荫。诗人独坐其间,抚琴自娱,偶尔吹一声长啸,不为取悦他人,只为在这清幽之地做安安静静的自己。
竹影婆娑,琴声悠远,这样的夜晚无人相伴,却有明月悄然攀上枝头,将清辉洒向林间,它便是无声的知音。
王维的诗常以简淡之笔勾勒出世外之境。此处不写喧嚣尘世,只描摹一人一琴、一林一月,看似孤独,却透出超然的自足。
诗人借竹林琴声,抒发的不仅是隐逸之趣,更是心与物游的自在。
02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春夜的山谷,清静得能听见桂花飘落的簌簌声。人心若闲,万物皆可入诗。
起初是无声的画卷:空山无人,夜色如墨。忽而月升东山,清光掠过树梢,惊起栖鸟。几声啼鸣划破寂静,又迅速被春涧的流水声淹没。
王维以“闲”字点睛,一个人只有心无挂碍,方能在细微处捕捉自然的律动。
桂花落地的轻响、山鸟乍飞的慌乱,这些瞬间被月光串联成诗,看似随意,却暗藏生机。
诗中无一字写“幽”,却处处是幽;无一词言“静”,却静到极致。
鸟鸣打破了宁静,反衬得春山更空灵。这便是诗佛笔下的禅意:动与静、空与满,本是一体。
03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唐·王维《鹿柴》
空山里看不见人,只听得人语隐隐,似有还无。夕阳的余晖斜斜探入密林,斑驳的光影在青苔上跳跃。
王维的诗如一幅水墨,留白之处皆是意境。深林本无人迹,偶然飘来的人声更显山的寂寥;
暮色中的一缕返照,短暂却明亮,映得青苔苍翠欲滴。
诗人不语“孤寂”,只以声与光作引,人语愈渺茫,空山愈深邃;斜阳愈温柔,暮色愈苍茫。
空灵小诗,词语简单、造镜深妙、袅袅余香,每一句都是人间妙笔!当一个人的内心放空了,自然也就静了。
04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竹林寺隐于苍翠深处,暮钟声声,荡开一片暮色。灵澈上人头戴竹笠,披一身斜阳,沿着青山小径渐行渐远。
送别诗不写离泪,像是一个摄影师录下了高僧远去的背影。
钟声的悠长、青山的绵延,与僧人的孤影融为一体,仿佛天地本就该如此空旷。
“独归远”三字最妙,行者无牵无挂,送者亦不执著。斜阳为笠,青山作伴,此去不是凄凉,而是归于本真。
刘长卿的笔下,离别亦可如禅意,淡到极致,反见深情。
05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唐·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一》
水波轻漾的横塘渡口,女子撑船停棹,笑问邻舟男子:“郎君家住何方?”未等对方回答,又急急补一句:“我家就在横塘……或许,我们是同乡?”
崔颢以寥寥二十字,写尽江南水乡的烟火温情。女子看似唐突的搭讪,藏着小女儿的羞怯与期盼。乡音、同乡,不过是借口;舟船相逢的刹那,心底早已动了芳心。
诗中无风月字眼,却满纸情致。停船借问的直率,欲说还休的忐忑,恰似春水初生,含蓄又鲜活。
06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唐·王维《送别》
送君至山前,转身已是黄昏。柴扉轻掩,将友人的背影与渐沉的暮色一同关在门外。
山间的离别总是寂静,没有长亭酒盏,只有春草自顾自地生长。
诗人望着远去的路,内心反复咀嚼,轻声自问:待明年草色再绿时,远游的你可会归来?
王维的诗淡如秋水,却暗涌深情。山中岁月长,春草绿了又枯,枯了再绿,可人世间的聚散,却无定数。
诗人想到这里,于是心里就有了淡淡的怅惆,又在自我宽慰中释怀了。
07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小舟停靠在雾霭朦胧的沙洲旁,暮色四合时,漂泊的孤寂忽然漫上心头。
四野空旷,远处的天幕低垂,仿佛要压弯江边的树影;江水澄澈,一轮明月悄然浮出,清辉洒向孤舟,像与自己亲近了起来。
孟浩然写愁,不诉肝肠寸断,只以天地为纸墨。这天地间的一叶孤舟,何尝不是每个异乡客的缩影。
天与树的苍茫、月与江的亲近,勾勒出旅人矛盾的心境,江湖之大,无处容身;幸得,当人间灯火遥远,至少还有一轮月,陪你默然对望。
08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春晓》
春日的酣眠总被鸟鸣唤醒,推窗望去,晨光里处处是跃动的生机。
昨夜风雨悄然而至,诗人半梦半醒间听见花枝轻颤。今朝鸟声清脆,却不知有多少芬芳零落成泥。
二十字,写尽春天的鲜活与无常。贪睡的人、欢啼的鸟、无情的风雨,全都符合了春季的特征。
一个人得有多么闲适的心情,才可以稳稳的睡上这一夜。孟浩然以慵懒之笔,点破时光的残酷,花开时不曾珍惜,花落时方觉惊心。
诗中并无哀叹,只有一缕淡淡的怜惜。
09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落日缓缓沉入群山,黄河滔滔奔向东海,天地壮阔,尽收眼底。
诗人立于高楼,忽觉目力所及仍有边界。若要望穿千里烟霞,只有拾级而上,追寻更高处的风景。
此诗如一幅泼墨山水,却暗藏人生的隐喻。
前两句写尽时空的苍茫,后两句陡然转折,将物理的登楼化为精神的超拔。
山河亘古,而人之志不息;眼界有限,而心之所向无穷。
盛唐的气度,便在这“更上一层”的洒脱中,熠熠生辉。
如今鹳雀楼仍在,每个凭栏远眺的人,都会不经意的吟诵当年的这首诗,眼界之外,仍有天地啊。
10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唐·刘长卿《送方外上人》
孤云与野鹤相伴,本就不属于尘世烟火。
诗人笑劝友人:莫去沃洲山隐居,那名胜之地,早已挤满寻幽的俗客。
送别方外之人,不言离苦,反带几分诙谐。
真正的修行者,如云鹤逍遥,岂会拘泥于名山?沃洲山虽幽,一旦成为众人追逐的风景,便失了清净。
刘长卿以禅机入诗,真正的隐者,心远地自偏;若刻意追逐名山,反成另一种执念。
诗中的劝诫,何尝不是对友人的提醒:修行在方寸之间,何必囿于形迹?
千年后,我们仍在寻找心中的桃花源,却忘了,心若澄明,闹市亦可作深山。
11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唐·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秋夜微凉,诗人独自漫步庭院,心中牵念远方的友人。
山间空寂,松子悄然坠地的声响清晰可闻。他忽而莞尔:此刻的你,是否也因这清幽夜色难以入眠?
韦应物笔下的秋夜,是思念的容器。
松子落地本是极细微的动静,却因山空人静显得格外分明,一如思念在独处时愈发汹涌。
末句的揣想尤为动人,将自身心境投射于友人,仿佛隔着千山万水,共享同一片月光下的清醒与孤独。
真正的知己,未必需要朝夕相对。有时正是这般“我知你亦未眠”的默契,彼此的情感双向奔赴。
12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大雪封山,飞鸟绝迹,人间路径尽掩于茫茫素白。只见一叶孤舟泊于江心,老翁披蓑戴笠,垂钓寒江。
这幅极简的水墨画里,藏着柳宗元被贬永州时的孤傲。
鸟绝人灭的“绝境”,反衬出钓翁的超然,他钓的何曾是鱼?分明是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孤勇。
江雪千年未化,那个倔强的背影,始终在提醒世人,真正的坚守,是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
13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唐·元稹《行宫》
昔日的行宫早已荒废,只有野花兀自花开花落。白发宫女倚坐廊下,絮絮说着开元盛世的旧事。
她们谈论的玄宗,是君王,是传奇,也是自己凋零青春的见证者。
二十字写尽沧海桑田。宫花越艳,越显行宫寂寥;宫女越平静,越见命运残酷。
那些轻描淡写的“闲坐说玄宗”,恰似枯井中投下的石子,回声里尽是盛衰无常的叹息。
历史从不缺宏大的叙事,但这些被遗忘的角落,才藏着最真实的悲欢故事。
14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唐·白居易《问刘十九》
新酿的米酒浮着细沫,泥炉烧得正旺,映得满室暖红。
暮色渐沉,天边堆起雪云,诗人研墨提笔,写下这句邀约。
没有风花雪月的辞藻,只问老友:风雪将至,可愿共饮一杯温酒?
白居易最懂人间烟火。绿酒红炉的色彩,欲雪未雪的天气,都是为最后一句铺垫。
所谓至交,不必高谈阔论,而是在寒夜里能共享一炉暖意的人。
千年后的我们读此诗,依然能闻到那缕酒香,原来有些真挚的感情,暖心的问候,最抵岁月漫长。
15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唐·张祜《宫词》
故乡远在三千里外,我在这深宫之中,锁住了二十年光阴。
当《何满子》的曲调响起,宫女再也忍不住泪水,那曲子唱的,不正是自己断送的年华与望不到头的归途?
数字里藏着惊心动魄:三千里是空间的无情阻隔,二十年是时间的冰冷消磨。
一曲悲歌,揭开了盛世帷幕后的累累伤痕。
帝王家的朱墙碧瓦,不知倾覆了多少平凡人生。
而历史记住的,从来只有“一声何满子”,却无人细数,多少眼泪曾落在这曲中。
16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李商隐《登乐游原》
天色渐晚,心中无端烦闷,索性驾车登上长安城南的乐游原。
极目远眺,夕阳余晖染红天际,壮丽得令人屏息。只是这般美景,终究短暂,转眼便要沉入暮色。
乐游原曾是唐代文人登高抒怀之地,李商隐却在此刻捕捉到一种微妙的矛盾,对灿烂晚景的眷恋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人未直言愁绪,只以“夕阳近黄昏”作结,却让读者从绚烂与消逝的对比中,体味到人生迟暮、盛世将阑的苍凉。
这短短二十字,像一幅水墨晕染的黄昏图,又似一声轻叹。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乐游原”,盛放着对美好的贪恋,也暗藏着对终将逝去的隐忧。
17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走入青松苍翠,云雾萦绕的深山之中。诗人满怀期待造访隐者,却只见小童悠然应答,师父入山采药去了。
再问去向,童子抬手一指云雾缭绕的峰峦,笑言踪迹难寻。
贾岛以简淡笔墨勾勒出隐逸者的超然。山中云雾既是实景,亦是隐喻,隐者如闲云野鹤,心性自由,不为尘世所缚。
一问一答间,未见其人,却已见其神。
这“不遇”反而成就了诗的深意,真正的隐士无需露面,他的存在已融于山水,化为一种理想生活的象征。
或许人生所求,有时恰在这“云深不知处”的留白之中。
18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唐·金昌绪《春怨》
春日慵懒,女子本在梦中与远戍辽西的丈夫相聚,却被枝头黄莺啼声惊醒。
气恼之下,她嗔怪鸟儿扰了美梦,竟要“打起黄莺”,只为续上那甜蜜的团圆美梦。
全诗不见“思”字,却借一桩小事道尽相思之苦。
黄莺本是春日的精灵,在此却成了离恨的化身。女子天真任性的举动,反衬出她深重的孤独,现实阻隔无法跨越,只能寄梦境可慰寂寥。
这轻声的埋怨,是千万征人妇的缩影。乱世烽火中,多少平凡的牵挂,都化作了无力的叹息。
19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唐·王维《辛夷坞》
山涧幽深处,辛夷花绽放在树梢,红萼灼灼如焰。
没有游人赞叹,亦无蜂蝶喧闹,它们自开自落,与溪声鸟鸣为伴,完成一场寂静的盛放与凋零。
王维笔下的辛夷花,是禅意的化身。花开不为取悦他人,花落亦无悲喜纠缠。
这种“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正好是诗人对生命本质的领悟,存在本身即是圆满。
现代人总在追逐外界的认可,却少了一份“涧户寂无人”的从容。
或许真正的自在,便是如这山花一般,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热烈地,也安静地大开大落过。
20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唐·王勃《山中》
长江水浩浩东流,在游子眼中却似凝滞不前,仿佛载不动他的乡愁。
归途万里,思念如潮。更何况秋风萧瑟,漫山黄叶纷飞,更添漂泊无依的苍凉。
王勃早年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
这首诗写于他漫游巴蜀时,江水与落叶皆成了心境的投射。
末句“山山黄叶飞”,以天地为画卷,将个人的孤寂升华为永恒的萧瑟。
秋叶年年飘零,长江亘古奔流。
千年前游子的怅惘,今日依然能在异乡客的心中激起回响,原来有些情感,从未被时光冲淡。
21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
红豆生长在温暖的南方,春日里悄然萌发新枝。
愿你多多采撷这鲜红的小豆,它最是能寄托深切的思念。
红豆又名“相思子”,相传古时一位女子因丈夫战死边疆,哭于树下而亡,血泪化为红豆,从此成为相思的象征。
王维此诗以红豆起兴,借物抒情,语浅情深。
前两句轻描淡写,似在闲谈南国风物,却暗藏相思的萌芽;后两句直抒胸臆,表面劝人采撷,实则寄托对远方故人的挂念。
全诗无一处直言离别之苦,却借红豆的鲜艳与生命力,将绵绵情意化作可触可感的意象。
此诗流传极广,孩童吟唱其朗朗上口,文人品读其含蓄隽永。
一粒红豆,承载着千年来人们心中难以言说的眷恋与等待,至今仍在春日枝头摇曳生辉。
22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唐·刘禹锡《秋风引》
不知秋风从何处悄然袭来,萧瑟声中送走南飞的雁群。
清晨的风穿过庭院枝叶,漂泊的游子总是敏感地最先听见那孤寂的凄楚。
刘禹锡一生屡遭贬谪,此诗或作于谪居途中。秋风本是无情物,却在诗人笔下成了触动离愁的媒介。
首句似问非问,带着几分迷茫与追寻;次句以“萧萧”摹声,雁阵南飞更显天地苍茫。
后两句笔锋一转,写孤客独坐庭院,连风声也格外清晰。
旁人或许不觉秋意已深,只有漂泊者敏感于时节变迁,一缕风过便勾起万千思绪。
诗中没有悲啼,却字字浸染孤寂。秋风、雁群、庭树,本是寻常景物,却在“孤客”的耳中眼中,化作漂泊的痕迹。
23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唐·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春日悠长,山水明媚生辉;暖风拂过,花草芬芳四溢。
泥土松软,引得燕子翩跹衔泥;沙洲温煦,伴着鸳鸯慵懒酣眠。
杜甫晚年定居成都草堂,生活暂得安宁。
此诗如一幅工笔花鸟图,四句分写四景,却浑然一体。
“迟日”二字点出春光的慵懒与丰足,江山因之明丽;“泥融”“沙暖”从细微处着笔,燕子的忙碌与鸳鸯的闲适相映成趣。
诗人以简淡笔墨勾勒出生机勃勃的春日,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平静生活的珍视。
没有宏大叙事,只有燕语呢喃、沙暖风轻。乱世中片刻的宁静,在杜甫笔下化为永恒的诗意,让后人读来仍觉心暖。
24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唐·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江水碧透,衬得飞鸟羽色愈白;山色青翠,映得繁花似火欲燃。
眼看这春日美景又将匆匆逝去,何时才能踏上归途?
此诗与前一首同作于成都,却流露截然不同的心境。
前两句极写色彩之浓烈:江碧、鸟白、山青、花红,宛如丹青泼洒;后两句陡然转折,美景愈盛,愁思愈深。
诗人以乐景写哀情,春日的绚烂反衬出漂泊的无奈。
花开如火,却照不亮归途;鸟羽如雪,亦载不动乡愁。
一句“何日是归年”,似自语,似叹息,道尽战乱年代游子无根之痛。
杜甫总能在寻常风物中捕捉时代的剪影,此诗明为惜春,实为对家国安宁的无声呼唤。
25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唐·祖咏《终南望余雪》
终南山北麓秀峰连绵,未化的积雪仿佛漂浮在云间。
林梢染上晴光初霁的淡金,长安城中暮色渐深,寒意愈发刺骨。
此诗是祖咏应试时所作。按科举规定应写六联,他却仅以四句成篇,考官问其故,答曰“意尽”。
前两句写远望终南积雪的巍峨景象,“浮”字化静为动,雪山与云气相融,平添缥缈仙气;
后两句笔触收回人间,林间霁色与城中暮寒对照,似有未尽之言,山巅冰雪辉映晴光,而人间百姓仍困于苦寒。
二十字中,有壮阔,有清冷,有对自然的礼赞,亦暗含对民间疾苦的隐忧。
诗止而意未止,正应了那句“意尽”,留白处反见匠心。
26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唐·李白《夜宿山寺》
山寺高楼仿佛凌空百尺,伸手便能触及天幕星辰。不敢在此纵情谈笑,只恐惊扰了云端仙人的清梦。
李白笔下的“危楼”并非实写,而是以夸张之语极言山寺之高峻,云雾缭绕间似与天宫相接。
星辰可摘,足见其飘逸想象;恐惊天人,又添几分孩童般的顽皮与敬畏。
此诗如一幅水墨写意,寥寥数笔勾勒出山寺夜色的空灵。
诗人独宿高处,既沉醉于超然物外的逍遥,又心怀对宇宙的谦卑。
天地浩渺与人之渺小,在举首摘星的动作中达成奇妙平衡,正是李白独有的浪漫与天真。
27
弄日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唐·白居易《遗爱寺》
闲坐溪畔拨弄水中日影,漫步寺周寻觅野花芳踪。
耳畔不时传来鸟雀私语,抬眼处处可见山泉淙淙。
白居易晚年倾心山水,此诗如一卷悠然自得的行乐图。
前两句写动作:“弄日”显闲趣,“寻花”见雅兴;后两句写声音:鸟鸣清脆,泉响清泠,自然之声交织成曲。
诗人不写寺宇庄严,独取溪花鸟泉,以琐碎细节构建禅意。
没有钟磬梵唱,却让读者从一草一木中听见佛寺的宁静。
这般“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正是白居易“平常语写天然境”的妙处。
28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暮色中苍山轮廓渐隐于远方,寒天里茅屋孤零零立于雪中。
忽听得柴扉外犬吠声声,原是风雪夜有人寒冲冒雪踉跄归来。
刘长卿擅写萧索之境,此诗却于冷寂中暗藏温情。
前两句如淡墨渲染:山远、天寒、屋贫,层层叠加出荒凉;
后两句蓦然点活画面,犬吠打破寂静,归人抖落一身风雪,瞬间让寒夜有了人间烟火气。
“夜归人”是谁?是山民,是旅者,抑或诗人自己?
答案已不重要。那一声犬吠,一盏昏灯,足以让漫天风雪化作归途的陪伴。
乱世中的款款温情,尽在此夜。
29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唐·李峤《风》
它吹散深秋枯叶萧萧而下,亦催开早春繁花灼灼而生。
掠过江面掀起滔天巨浪,穿过竹林引得万竿低俯。
此诗通篇不着一“风”字,却句句写风之形神。
前三联以“解落”“能开”“过江”“入竹”四组动作,写尽风的温柔与暴烈、创造与毁灭;
末句“万竿斜”尤具画面感,竹海起伏如绿浪,风声似在耳边呼啸。
李峤以物咏志,风成了无常命运的隐喻,既能予人春暖花开,亦能卷起世间波澜。
二十字间,见天地浩荡,见人生起落,孩童读来觉有趣,成人品之叹沧桑。
30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唐·李贺《马诗》
塞外大漠平沙茫茫似覆雪,燕然山巅弯月如银钩悬空。
何时才能戴上华贵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如电?
李贺借马抒怀,前两句以“沙如雪”“月似钩”写边塞苍凉,后两句转写骏马的渴望,金络脑象征机遇与认可,踏清秋则是生命力的迸发。
诗人以马自喻,冷月黄沙的背景下,一匹良驹昂首向天嘶鸣。
未言壮志难酬,却让读者从“何当”二字中听出嘶哑的呐喊,这世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何在?
秋风中,马蹄声碎,踏碎的是不甘沉寂的灵魂。
31
香灯伴残梦, 楚国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 满庭山杏花。
——唐·温庭筠《碧磵驿晓思》
残存的梦境里仍萦绕着灯烛余香,遥想故国楚地却远在天涯。
月落时分,子规鸟的啼声渐渐停歇,晨光中,满院山杏花正悄然绽放。
温庭筠笔下常有漂泊之思,此诗写于旅途驿站。
前两句虚实交错:香灯残梦是眼前的孤寂,楚国天涯是心底的怅惘;
后两句悄然转换时空,子规声歇,暗喻长夜将尽;山杏花开,又似在荒凉中点亮一抹温柔。
诗人不言愁,却让读者从“天涯”与“满庭”的对比中,读出一缕欲说还休的乡愁。
杏花繁盛,反衬游子孑然;月落天明,更觉前路茫茫。
32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崔国辅《采莲曲》
玉带般的溪畔,莲花竞相盛开;金波荡漾的池塘,水流交错纵横。
采莲人相遇时生怕错过彼此,索性将木兰舟并靠,共赏一池芳华。
此诗宛如一幅江南采莲图。前两句以“玉溆”“金塘”写水光花色,富丽中透着生机;“争发”“乱流”则暗藏采莲的热闹与匆忙。
后两句笔锋轻转,从忙碌中捕捉片刻温情,舟船相并,或许是羞怯,或许是默契,将人间情愫化入碧波莲影。
崔国辅擅写细腻情思,诗中“畏相失”三字最是动人:采莲本为劳作,却在萍水相逢时生出微妙牵挂。
一池莲花,几叶轻舟,载不动的是欲语还休的青春心事。
33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岸上人来人往,只知赞叹鲈鱼鲜美。
君且看那捕鱼的小舟,在风浪中起伏飘摇,几近倾覆。
范仲淹心系民生,此诗以平实语言道出尖锐对比。
前两句写食客的饕餮之乐,后两句揭开幕后艰辛,美味鲈鱼的背后,是渔人搏命风波的险恶。
“一叶舟”与“风波里”的意象,如惊涛中的孤帆,瞬间将读者拉入渔者的视角。
没有悲悯的呼喊,却让江上每一朵浪花都成了无声的控诉。
诗人以冷眼观世情,二十字间,写尽人间苦乐不均。
34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花》
偏僻墙角斜出几枝梅花,迎着严寒悄然绽放。
远远望去虽似白雪覆枝,却有一缕幽香暗自浮动,泄露了它的真容。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此诗以梅自喻。
前两句写梅的孤傲:不择地而生,不惧寒而开;
后两句转写其内在风骨,纵使形似冰雪,终因暗香区别于俗世凡物。
“暗香”二字最妙,既写梅香清幽,亦喻品格高洁。
诗人不说自己如何坚守信念,却借梅花的凌寒与芬芳,将孤寂化为力量。
墙角数枝梅,终成中国文人精神世界里永不凋零的图腾。
来源:荔枝姑娘诗词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