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第一大车企通用汽车近日公布了一季度财报,受消费者赶在关税导致汽车涨价前抢购潮的推动,公司一季度营收达440亿美元,同比增长2.3%,超出430亿美元的市场预期水平。不过,净利润仍下滑6.6%,降至28亿美元。
回旋镖来得真快,“懂王”预期中的制造业回归遥遥无期,但关税大棒却已结结实实打在了“自己人”的头上。
美国第一大车企通用汽车近日公布了一季度财报,受消费者赶在关税导致汽车涨价前抢购潮的推动,公司一季度营收达440亿美元,同比增长2.3%,超出430亿美元的市场预期水平。不过,净利润仍下滑6.6%,降至28亿美元。
鉴于特朗普政府持续实施的汽车关税政策导致成本预期上升,以及行业不确定性增加,通用汽车先是撤回了约为112~125亿美元的年度盈利预期,两天后直接“摊牌”,称关税可能让其全年利润损失50亿美元,接近利润腰斩。
美此前宣布对进口汽车和关键零部件加征的25%关税,现都已生效。当地时间4月29日,特朗普签署公告,允许对进口汽车零部件、在美国组装汽车的汽车生产商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补偿金额最高可达汽车零售价格的3.75%,这一补偿上限在第二年将降至汽车零售价格的2.5%。
通用CFO保罗·雅各布森无奈表示,白宫的补贴虽然有点用,但根本无法抵消高昂的零部件进口关税。
位居第二的福特汽车同样深陷利润危机,当地时间5月5日,公司公开披露,“懂王税”将导致其损失15亿美元的调整后息税前利润(EBIT)。考虑到关税等“重大行业风险”,福特宣布,将撤回公司此前发布的2025年业绩预期。
根据福特2月发布的全年业绩预期,其原本预测2025年的调整后EBIT将在70~85亿美元之间。路透社表示,如果不计关税影响,公司原本有望达到这一业绩目标。
同为“底特律三巨头”的Stellantis集团(前身是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也处境艰难。4月30日Stellantis集团公布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净营收358亿欧元,同比下降14%;受关税相关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公司暂停发布2025年财务指引。
甚至连最“美国化”的特斯拉也很受伤。相关数据显示,特斯拉北美50%的零件由中国公司提供,其中20%由中国直接出口,剩下30%大部分由中国供应商在墨西哥的工厂提供。据投行Wedbush测算,新关税将使每辆特斯拉成本增加8000~12000美元,若转嫁给消费者,Model Y售价恐突破6万美元。
众所周知,按照特朗普的说法,美国对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加征关税,本意是保护本国汽车产业。最新的财报数据也确实反映出,关税大棒对大众、奔驰、保时捷、沃尔沃等跨国汽车巨头造成了巨大冲击,其中最惨的大众和奔驰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超四成。
然而事实证明,美国汽车并没有因此获益,反而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美国汽车研究中心(CAR)指出,关税政策将在2025年令美国车企成本增加约1080亿美元。“到目前为止,我们能预见的是巨额成本和大量混乱场景。”福特汽车CEO吉姆·法利也在近日的一场投资者会议上表示,这些关税是“毁灭性”的,将把美国汽车业“砸出一个我们前所未见的巨坑”。
现在摆在美国车企面前的只有两个糟糕选项,要么提高产品价格,如福特早前警告,如果美国政府继续征收关税,该公司7月起将不得不在美国市场上调价格。但这么做很可能导致消费者购买意愿下降,进一步打压企业业绩。
要么车企只能动用非常手段削减成本。由于关税政策引发的成本激增,撕裂了Stellantis原有的跨境生产网络,致使美国工厂设备利用率跌至52%,难以维持基础运营开支,集团不得不裁撤在美五家工厂的900个岗位,并暂停加拿大与墨西哥两地的两家整车装配厂生产。如此一来,受伤的其实还是美国本土的汽车产业。
“所有零部件都来自美国的‘美国汽车’概念只是童话故事。”美国知名投行韦德布什分析师丹·艾夫斯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不是这些汽车巨头遭受的第一次打击了。早在2018年特朗普的首个任期,就曾向中国发起贸易战,一众跨国车企因此损失惨重,如今不仅噩梦重演,而且伤害更是加倍。
一方面,当前全球汽车行业正处在市场寒冬之中,技术变革叠加中国市场的极致内卷,已经让不少跨国企业压力山大。另一方面,“懂王”此次发起的无差别攻击,波及面更广,招致的反制也会更强,让本就艰难的汽车产业雪上加霜。
目前,大部分跨国企业还未确定应对之法,面对朝令夕改的特朗普政府,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但以史为鉴,有些结果我们已经可以预判。像2018年之后,奔驰、宝马、福特等厂商为对冲影响,纷纷转移在美产能;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正是在此后开工建设的。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滴汽车立场。
来源:水滴汽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