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概念及其核心股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6 20:04 2

摘要:可控核聚变是人类能源革命的终极目标,其原理是通过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将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在高温高压下结合成氦,释放出巨大能量。这一过程具有燃料来源无限(海水可提取氘)、零碳排放、安全性高(无核泄漏风险)等优势,被视为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圣杯”。当前主流技术

可控核聚变是人类能源革命的终极目标,其原理是通过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将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在高温高压下结合成氦,释放出巨大能量。这一过程具有燃料来源无限(海水可提取氘)、零碳排放、安全性高(无核泄漏风险)等优势,被视为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圣杯”。当前主流技术路线包括磁约束(如托卡马克装置)和惯性约束(如激光驱动),中国的EAST、美国的NIF等装置已实现阶段性突破。

中国在这方面技术突破引领全球,2025年3月,中国环流三号实现1.5亿摄氏度等离子体持续运行300秒并发电,单次运行可释放1.2万千瓦时电能,年设计发电量达10亿千瓦时,运行成本降至0.18元/千瓦时,接近煤电水平。这标志着人类首次实现核聚变从实验室到电网的跨越。

美国NIF在2022年实现净能量增益后,2025年ITER项目计划首次点火,尽管建设周期推迟至2033年,但验证了磁约束技术的可行性。私人企业如美国Helion Energy计划2028年建成首个聚变电厂。

在高温超导材料突方面,中国能量奇点研发的“经天磁体”产生21.7特斯拉磁场,刷新世界纪录,为紧凑型聚变堆提供可能。

中国“十四五”规划将核聚变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美国《聚变能源战略2024》承诺2030年前实现商业化,欧盟通过“欧洲绿色协议”支持核聚变技术。

2023年全球私营核聚变公司融资额达62.1亿美元,中国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成员超百家,中核集团等央企投资超17亿元参股聚变能源公司。

能源安全在传统能源转型方面面临压力,俄乌冲突加剧能源危机,全球核电装机容量预计2050年翻两番,核聚变被视为“零碳基荷电源”的终极方案。

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核聚变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仅为太阳能的1/5,若2050年全球聚变发电占比达10%,可减少100亿吨/年CO₂排放。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覆盖材料、设备、工程三大环节。

核心材料中的 超导材料有西部超导,西部超导是全球唯一量产ITER用Nb3Sn超导线材的企业,高温超导带材市占率50%+,西安基地2024年产能扩至3000吨。

此外 永鼎股份,超导材料应用于核聚变磁感加热系统,实现批量生产。

特种金属方面安泰科技,是全球唯一全系列涉钨产品供应商,为EAST和ITER提供钨铜偏滤器、中子屏蔽材料,累计交付数万件。

应流股份在开发高硼钢、钨硼钢等极端环境材料,核电铸件全球市占率超70%。

真空与冷却系统有国光电气,其ITER真空室部件国内唯一供应商,真空泵技术适配紧凑型聚变堆,2025年军品订单占比超30%。

此外雪人股份,为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所提供氦气螺杆压缩机,应用于全超导托卡马克低温冷却系统。

在磁体与电源方面,东方电气,其交付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主机磁体线圈,国内首家制造大型磁体线圈的企业。

弘讯科技控股子公司EEI为CERN提供核聚变电源器,技术适配等离子体约束。

工程与系统集成方面,中核工业(601985.SH)是国内唯一拥有完整核工业产业链的企业,牵头CFETR主机研发,核级不锈钢材料市占率超90%。

海陆重工供应热核聚变堆压力容器及真空室设备,参与中核集团聚变项目,2025年5月6日股价涨停。

合锻智能参与CFETR真空室原型件研发,通过等离子所工艺评审,计划2024年交付。

在衍生应用方面。

检测与监测上,凯普生物参与CFETR中子谱仪开发,布局聚变中子活化分析技术,抢占核聚变电站安全监测市场。

海南矿业是全球最大锂矿企业,参股钍基熔盐堆项目,未来或成第四代核能核心供应商。

投资风险提示:当前全球仅35个国家具备核聚变研发能力,商业化仍需20-30年,ITER项目多次延期,General Fusion等企业面临资金短缺。

2025年5月6日A股可控核聚变板块波动剧烈,海陆重工涨停但精达股份暴跌8.18%,反映市场情绪分化。

长期机遇,中国计划2035年建成聚变示范堆,2050年实现商用;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为核聚变提供税收减免,全球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2.26万亿元。

高温超导、人工智能控制等技术推动装置小型化,成本降低90%,如能量奇点“洪荒70”装置尺寸缩小至传统托卡马克的1/10。

【再次提醒,仅作为学习使用,不作为投资建议。】

来源:奇幻溪水O0h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