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乌蒙山腹地,织金县的群山之间,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皂角林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些看似普通的树木,如今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近年来,织金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将皂角产业打造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乌蒙山腹地,织金县的群山之间,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皂角林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些看似普通的树木,如今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近年来,织金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将皂角产业打造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立夏之际,走进猫场镇皂角林,连片的皂角树在微风中摇曳。村民王明才正在林间仔细除草,他笑着告诉记者:“去年我家皂角大丰收,盛果期亩产达到300公斤,收入比往年翻了好几番。今年我早早就开始准备肥土、除草了。”
像王明才这样的种植户在织金县不在少数。目前,全县皂角种植面积已突破50万亩,覆盖十余个乡镇,带动上万名群众就业增收。
织金县种植皂角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上世纪80年代,猫场镇就有人开始收购皂角籽销往外省,当地的皂角精深加工产业也由此萌芽发展。这种耐旱耐贫瘠的树种,不仅非常适合山区种植,而且市场需求持续旺盛。2017年,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织金县正式将皂角产业列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并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
在猫场镇工业园内,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熟练地分拣皂角米,经过精细加工、烘干后分装打包。技术人员介绍,“织金县的优质皂角品种,皂苷含量比普通品种高出一成,挂果期也提前了不少。县里还建成了现代化育苗基地,年育苗能力达百万株,不仅能满足本地需求,还远销周边省份。”
织金县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发出皂角米、桃胶、雪燕、皂角口服液等高附加值产品。2019年,“织金皂角精”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远销广东、福建及东南亚市场,年销售额达4.8亿元。
谈到村间经济效益,王明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片皂荚里平均有十粒籽,一粒能卖1毛多钱,一片就值1块多。一棵树能结几百片皂荚,成熟的树可以结上千片,算下来收入相当可观。”更值得一提的是,皂角精加工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皂角籽中剥出完整的皂角精必须依靠人工完成,机器难以替代。仅这一环节,每年就需要6000多名工人,发放加工费超过5000万元。
“皂角+”模式也是织金县林下经济助农增收的方式, 为破解皂角生长周期长、前期收益低的问题,织金县创新“皂角+林下经济”模式,在皂角林下套种辣椒、南瓜、魔芋等作物,实现“以短养长”。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在皂角基地务工时,春天可以翻地播种蔬菜,夏天除草管护皂角林,秋天就可以采收了,一天能挣100多元,一年能干一百多天。收入很满意了。”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精深加工,是织金县建设乡村振兴美好“黔”景的重要抓手。作为贵州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猫场镇通过持续研发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成功将皂角从初级农产品转变为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产品,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目前,猫场镇皂角产业的企业已有40余家,带动当地上万名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皂角林间,嫩绿的叶片随风轻舞。织金县正依托这小小的皂角果,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新路。从传统种植到精深加工,从线下销售到电商带货,织金皂角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让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让山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永燚
编辑 汪瑞梁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