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江南某座千年古城的兰苑深处,一盆铭品春兰正吐露幽香。这株传承N代的兰花,曾在清末民初的兰展上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彼时的评奖台上,老茶客们用紫砂壶冲泡明前龙井,谈的是瓣型如何美好花守如何紧致的审美意境,比的是养兰如养性的文化积淀。百年后的今天,同一方兰界却
——兰花评奖使雅集变赌局 从风骨清流到名利围城
在江南某座千年古城的兰苑深处,一盆铭品春兰正吐露幽香。这株传承N代的兰花,曾在清末民初的兰展上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彼时的评奖台上,老茶客们用紫砂壶冲泡明前龙井,谈的是瓣型如何美好花守如何紧致的审美意境,比的是养兰如养性的文化积淀。百年后的今天,同一方兰界却充斥着推杯换盏的喧嚣,资本掮客与职业炒家手持拍卖图录,在手机上竞逐着天价兰花的投标。这场穿越时空的镜像,折射出传统雅文化在当代遭遇的价值异化困境。
某老兰家至今记得,某次兰博会,一盆铭品兰花因瓣型端正、香气清冽摘得金奖。评委们传看时需净手焚香,仿佛触碰的不是草木,而是千年文脉的活体遗存。而今的兰展上,同样一盆铭品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它的花瓣被喷上荧光剂,根系裹着激素泥,花主在展台前架起手机直播:“老铁们看这科技狠活!刷火箭解锁开花特效!”
当评委的专业眼光变成POS机时,当获奖证书带有赞助商的烙印时,兰花评奖便从风雅之事沦为资本的狂欢。某次兰展上,一株染色蕙兰拍出高价,买家却在三天后发现褪色,维权时被告知合同注明“颜色以自然光线下为准”——原来连展厅的LED灯都是特制光谱。
一、评奖异化史要从《兰蕙同心录》到赞助说起
清代《艺兰杂记》、《第一香笔记》、《兰蕙同心录》记录的“瓣型学说”,本是一套精微的审美体系:荷瓣需收根放角,梅瓣贵在五瓣分窠,水仙瓣求软捧起兜。这些标准如同围棋定式,在数百年间维系着兰文化的雅正品格。
而现代评奖标准已演变成商业模式:
要看参展方赞助金额多少给奖;
要看对方的影响力大小给奖;
还要顾及平衡而送奖;
参展参评的兰花,视真正的好花而不见的为常有之事,谁叫你没有关系没有人脉?就有某评委私下坦言:“现在评奖要先看参展商赞助额度,再看能不能制造热搜话题,最后才轮到品相。”
二、乱象生态链中当兰花成为金融衍生品
2016年云南某花卉产业有限公司搭建的兰花交易中心,通过互联网技术等手段,形成线上与线下对接、商品与金融对接的模式,让参与者能跨平台、跨区域、跨行业交易。还有2018年四川某花卉有限公司与某花木交易所合作打造运营的兰花现货交易平台,推动兰花电子化现货交易,实现了传统兰花的资产化与证券化。
另外,操盘手利用组培技术批量生产“期货兰苗”,通过控制参展获奖频率操纵市场价格。2006年曝光的“大唐盛世事件”中,庄家先以百万天价合伙制造行情,再通过虚假宣传是原生种来收割散户,最后卷款跑路——这套路数与P2P爆雷如出一辙。
更有报料“兰花期权”玩法:买家预付20%定金锁定“未来名品”,若三年内该品种未获省级以上奖项,定金不退。某兰友苦笑道:“这哪是养兰?分明是赌石。”
三、文化回归能否寻找评奖本真的三种可能
重返器物精神
2025年无锡兰展暨“江南兰王”沈渊如120年纪念家藏特展,布置得就非常典雅,在喧嚣的当下给人以一种宁静之感。这才是雅赏兰花,让审美回归纯粹。
建立基因公信
未来兰展可以试行“兰花区块链”:每盆参赛兰花的原生地坐标、落山时间、选育人、命名人、参评人上链存证。同样,科技兰亦标明,生产企业或个人工作室,杂交亲本、命名人、参评人上链存证。评委扫码即可查验一目了然。当科技成为真相守卫者,乱象自然无处遁形。
重构价值共识
重启“盲评选秀”:收花组对参评所有兰花实施,蒙标准制度,底下一层是详细登记信息,有正规的花名,参展人及参展单位等,第二层则隐去参展者姓名与品种背景,仅以编号呈现。在详细信息标签上对荷形水仙、梅形水仙、团瓣荷等描述形体的花不能作为参展品名,另外下山新花或资源品种也不能使用。好花不易出现,一旦结缘应该有一个典雅的名字才能对得起这份难得的缘分。
2021年9月7日,地生兰被列入二级保护,在此节点上后面下山的新品被视为非法获得,现在很多展会评委对这块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睛,允许以混乱不规范的名字或代号通过,同时也为科技草冒充原生种打开了绿灯。试想一下谁得到一真正的好花不想起一个得体的名字去斗兰?俗话说好马配好鞍,一棵传世好花拥有一个好名字才能实现未来品牌兰花的第一步,除非是抱着割韭菜的态度薅一波羊毛就走人的想法。参评兰花名称规范这貌似是题外话,先放置一边改天再说。
也有兰友说参评者可以把照片先拍摄好再发给评委,这样串通起来似乎蒙标签也没有办法杜绝评奖放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存在形形色色的人,逐利的本性在一切利益面前就会淋漓尽致地展现,能够约束的唯有制度完善。
针对这样的问题可否这样来杜绝,不固定评委,随时变动让参展方找不到关系可利用从而避免人情奖发生。另外,是否可以向中考高考制度学习,对出题的老师严加管制,考试结束后恢复自由。我们可否对所有评委实行手机管控,评奖结束后手机这才归位。我们在大型学习会场面就有管控手机这块的,效果很好。
当然,肯定也有事先之前就透露参评兰花的品相给评委的,不过,在不确定评委就是增加了难度系数,当不记名唱票时就减少被串通的机会。总之,凡事怕认真,只要大家认真对待,办法总比困难多,但如若大家沆瀣一气天下乌鸦一般黑,评奖终将沦为昨日黄花的下场。
四、文化基因的断裂与重构
在农耕文明时代,兰花评奖承载着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寄托。其中文徵明的《墨兰》图评标准融合了《溪山琴况》①的审美哲学,将“清、微、淡、远”的琴道精神注入兰事活动。这种文化基因在民国时期达到巅峰,就有人将兰花品鉴与家国情怀相映照。当时的评奖证书用宣纸装裱,钤盖的是西泠印社的田黄印章,每个细节都透着文脉传承的庄重。
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刷着这份雅致。某省兰协近年公布的评奖规则显示,参评兰花在交评奖费用之外还要交“赞助费”,虽然表面上是自愿原则,但已经形成潜规则了。并且催生出专门运作参评的“兰花经济人”。民间举办兰事活动不易,拉资金赞助本来是好事情,可是在无利不起早的驱使下也就失去了公正。这已经成了兰界的怪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风正气清?
文化符号的空心化在数字时代加速蔓延。短视频平台上的“兰评直播”,主播用美颜滤镜强化花瓣纹理,弹幕里滚动着实时播报。例如,某直播平台推出的“兰界爱马仕”评选等渲染词汇使之文化审美蜕变为流量的附庸。
五、资本逻辑对审美的殖民
评奖机制的异化始于评价体系的重构。某兰展的评审委员组中,金融投资人与电商运营专家的席位已占相当比重,传统园艺专家反而成为少数派。在某次兰花展会筹备会上,某评委直言:“现在要看参赛品种的社交媒体热度指数,没有百万级话题的品种根本进不了终审。”这种评判标准彻底颠覆了传统赏兰理念。
资本运作正在改写兰花的价值坐标系。某企业通过操控区域代理权,将同一品种的兰花在不同赛区反复参评,制造“连中三元”的炒作噱头。
文化失序带来的是生态灾难。为迎合市场偏好,很多地方一些兰圃使用激素催生技术,追求快发猛长,导致品种退化严重。某濒危兰花品种因被资本爆炒,盗采者深入保护区疯狂采挖,其野生种群十年间锐减。当文化审美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评奖活动已然成为破坏生态的帮凶。
六、重建文化自觉的破局之道
回归文化本真需要构建新型评价体系。可借鉴日本“华道”的传承机制,设立终身成就奖表彰默默耕耘的育兰人②。江苏金坛于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举办三届“长江杯”蕙兰展就实施了“盲评制度”,将参评人信息完全屏蔽,仅凭花叶形态进行审美评判,有效遏制了投机行为,并真正实现了公正、公开、公平评奖。这种去功利化的评审,让真正的精品、铭品重获应有的地位。当奖项含金量高,外省兰友都愿意把好花抬来参展、参评,就是因能够得到公平对待。
制度创新需要构建制衡机制。为了兰业振兴补充规定,所有参展品种必须提供至少五年的连续栽培记录,从制度层面遏制短期投机。未来可以引入区块链技术,将品种培育过程全程存证,使十年磨一剑的匠心得到可信认证。这些技术赋能的制度设计,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
破局之道在于重塑文化共同体。苏州拙政园在兰文化方面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相关活动。兰雪堂是拙政园东部入园游赏的第一景,堂名取意于李白诗句,寓意园主道德品行似兰之幽香,如雪之洁白。2021 年,拙政园与苏州农林院校共建兰花工作室,逐步成为苏州代表性育兰基地。据透露有人用AR技术还原古代兰谱中的诗意场景,让年轻人在数字交互中感悟传统美学。这些创新实践证明,传统文化完全能在当代焕发新生。
当资本潮水退去,那些真正具有文化价值的兰花品种仍在深山幽谷静静绽放。在大山深处的原始森林里,野生兰花依然遵循着千年不变的物候规律生长。或许真正的启示在于:文化传承不应是资本围猎的名利场,而该成为守护初心的精神家园。当我们重新学会用观物取象的东方智慧看待兰花,那些被异化的评奖乱象,终将成为文化自觉的启蒙契机。
结语:让兰花重新成为兰花
敦煌莫高窟第320窟的唐代藻井上,工匠用青金石与金箔绘出永不凋谢的宝相兰。这些花不参与任何评奖,却因承载着人对永恒的想象而千年不败。
或许真正的兰花评奖,应该发生在每个晨昏的莳弄时分:当第一缕阳光穿透兰叶,当夜露在瓣缘凝成珠玉,那些无需证书与聚光灯认证的美,才是中国兰道绵延千年的精魂。毕竟,能经得起时间审判的,从不是展台上的奖杯,而是文人书房里那盆静默生长、岁岁含芳的寻常兰草。
①.文徵明一生爱兰、种兰、画兰、咏兰。他的墨兰画意境清幽,别有清绝之趣,力争表达的是形态毕现、清趣盎然的自然界。在笔法上,他把行草的笔法运用到描写兰叶上,更能表现出迎风飞舞的态势,将兰的飘逸,竹的清虚和石的俊秀发挥到了极致。其画兰常与松、石、竹、水相伴,多了几分自然的清气。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文徵明画兰追求一种自然、清幽、淡雅的风格,这与《溪山琴况》中“清、微、淡、远”的审美哲学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溪山琴况》强调音乐与自然、人心的紧密联系,认为音乐应当如溪山般自然流淌,以琴声传达出心灵的感受。文徵明画兰注重展现兰花在自然中的姿态和神韵,借兰花寄托自己的情趣、理想、美感和追求,也是将内心的情感与自然之美相融合,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与《溪山琴况》中所倡导的审美理念有相似的内在逻辑。
②.日本华道在传承方面有其独特的机制和特点,对于设立终身成就奖表彰育兰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下是具体分析:
日本华道传承机制的特点
家元制度:日本华道许多流派采用家元制度,即由家族中的嫡系传人继承家元(流派宗师)的地位,负责传承和发展流派的技艺与文化。这种制度保证了技艺传承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严格的教学体系:华道各流派有着完善且严格的教学体系,从入门到高级阶段,有着明确的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学员需要经过长期系统的学习,逐步掌握插花的技艺和理论,同时接受华道精神的熏陶。
重视精神传承:华道不仅注重插花的技巧,更强调通过插花来培养人的精神品质,如敬畏自然、追求和谐、注重礼仪等。这种精神层面的传承使得华道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修养的体现。
组织与推广:各华道流派有自己的组织体系,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举办展览、比赛、讲座等,以推广华道文化,提高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华道的学习和传承中来。
对设立育兰人终身成就奖的借鉴意义
激励长期投入:借鉴华道对技艺传承者的尊重和认可,设立终身成就奖可以激励育兰人长期专注于兰花培育事业。对于那些多年来默默耕耘、为兰花品种培育、栽培技术创新、兰文化传播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给予高度肯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规范育兰标准:参考华道严格的教学体系,在育兰领域可以制定一套相对规范的评价标准和体系,用于衡量育兰人的成就和贡献。这不仅有助于评选出真正优秀的育兰人,也能为整个育兰行业树立标杆,引导更多的育兰人朝着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传承兰文化精神:如同华道重视精神传承,育兰领域也应注重兰文化精神的传承。兰花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高洁、典雅、爱国、坚贞不渝等象征意义,设立终身成就奖可以强调这些精神内涵,鼓励育兰人在培育兰花的过程中,传承和弘扬兰文化所蕴含的美好品质,使育兰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促进兰文化推广:华道通过各种组织活动来推广其文化,育兰领域也可以借助设立终身成就奖的契机,举办各类兰展、兰文化研讨会、兰花科普活动等,提高兰花和兰文化的社会关注度,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兰花,推动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不过,在借鉴日本华道传承机制时,也要结合中国育兰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创新,使其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和育兰行业的特点。目前虽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已经有借鉴华道设立育兰人终身成就奖的相关举措,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看,这种借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积极意义。2025年5月6日于国香居
说明:本文配图是追忆沈渊如先生办展的典雅,以及2009年“长江杯”蕙兰展部分铭品。
本文系原创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盗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5年5月6日万云坤于国香居
来源:第一香笔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