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职人|“新农人”王亚东:“南果北种”农文旅融合添新景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6 20:47 2

摘要:如今,在河西走廊广袤的土地上,却有着一片占地面积100余亩,种植火龙果、桑葚、木瓜、香蕉、柠檬等热带高附加值作物的“南果北种”基地——位于张掖市甘州区长安镇的甘肃万通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新农人”王亚东

把南方水果引种到北方,以前是个新鲜事,也是件难事。

如今,在河西走廊广袤的土地上,却有着一片占地面积100余亩,种植火龙果、桑葚、木瓜、香蕉、柠檬等热带高附加值作物的“南果北种”基地——位于张掖市甘州区长安镇的甘肃万通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春和景明,掀开日光温室的帘幕,火龙果肥厚的枝条交织错落在藤架上,百香果藤蔓攀上智能棚架,柠檬清香在温控系统中暗香弥漫,草莓的香甜气息扑面而来,灼灼桃花,织就一片如梦似幻的粉色花海……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满眼的南国风情和扑鼻的果香出自西北村庄。

王亚东修剪火龙果树

归根:“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4月22日下午,修剪完火龙果、百香果树的王亚东,忙里偷闲煮了一壶百香果茶。在阵阵茶香中,这位95后甘州“新农人”,向记者说起他与“南果”结缘的故事。

2009年,毕业于农业院校的王亚东,看着父亲大刀阔斧地迈出了南果北种的第一步——从广东引进火龙果苗木。周围四邻一片质疑声:没见过、种不成、气候不适应……

“当时我也心生疑虑,对于那时候的年轻人来讲,对种植业还是望而却步的,怕自己学不会,也怕自己做不好。将南方的水果在北方的土地上落地生根,不可避免会有很多的问题。”王亚东说。

但苗子已入棚,只能硬着头皮种!父亲的坚决,让王亚东也坚定了信念,怀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信心,王亚东带着父亲手把手、传帮带多年的实战经验,踏上了“南果北种”的农业拓荒之路。

“南果北移”,难在管护。彼时的甘州,昼夜温差可达30℃,冬季最低气温跌破-20℃。“那年冬天刚过,一些火龙果苗的叶片就开始腐烂流汁。当时,请了农业专家来看,也没找出原因。由于没有种植火龙果的先例,大家都一头雾水,以为火龙果患了某种病害。”王亚东说。

火龙果长势正盛

第一年,王亚东就栽了个跟头。

本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王亚东决定用父亲说的“土办法”试试。他把叶片出问题的部分割掉,在伤口处涂抹细土壤。出乎意料的是,这种方法竟然奏效了,一株株火龙果成功开花,但总产量仅达到预期的1/3。

后来,王亚东与专家进行探讨分析,发现只有大棚两边靠近风口位置的火龙果苗出了问题。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温度太低导致的冻伤。第二年,王亚东用草席盖住大棚两边进行保温,解决了这个问题。

为了提升产量,王亚东进一步改良土壤。按照火龙果生长习性,他在地里添加有机质、秸秆等,确保土壤疏松,帮助火龙果根系生长。

第三年,王亚东种植的火龙果终于迎来了丰收,亩产达到1000余公斤。“那三年,冬季,为管护好果苗,每天几乎就住在大棚里,遇到下雪天,点火生炉子升温,比照顾孩子还用心。”王亚东说。

王亚东介绍新培育的雪桃

坚持:让“南果”在“北土”扎根

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理念。王亚东又先后引进了香水柠檬、木瓜、佛手等其他新的品种。

“南果北种”最难的是打破作物的“气候记忆”,为了攻克这一难题,王亚东带领团队研发出“水肥光热一体化系统”,让柠檬亩产达到南方传统种植的1.8倍。

王亚东查看草莓品相

在试验田里,王亚东的实验创新从未停歇。他为火龙果设计“阶梯式休眠法”,用智能控温系统模拟海南冬季;给火龙果搭建“声波助长网”,通过特定频率振动提升坐果率;让柠檬享受“光配方浴”,LED补光系统精准调控花青素合成;为番石榴量身订制抗寒基因改良方案,让这种热带水果在零下20℃的寒冬依然枝繁叶茂;为凤梨研发基质化种植技术,使果实糖度提升2-3度;首创的“环境驯化三部曲”成为破解热带作物“气候记忆”的密钥;让甘州雪桃在初冬登上了飞往其他省份的物流专机。

“南果北移”硕果累累

十余年间,他带领团队获得14项国家专利,其中“南果北种智能温控装置”使能耗降低40%。

为了更好地让“南果”在“北土”扎根,王亚东多次赴外深耕学习,走南闯北多地“取经”,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对品种进行改良。他先后申请生态农业观光种植承载装置、农业用加湿通风装置、施肥装置、自动播种装置以及台湾青枣设施栽培论文、有机产品认证书等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实地里找到问题,从实践中得到答案,结出的果子广受好评就是对他辛勤付出的最好嘉奖。

在王亚东的推动下,甘州区成立了首个“南果北种”产业联合党支部,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在他的牵线下,甘州引进两家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从种苗培育到精深加工的完整链条。

王亚东修剪百香果树

热爱:“南果北种”农文旅融合添新景

从“南果北种”到“南果北育”,王亚东让火龙果、柠檬、木瓜、佛手、雪桃等顺利在甘州安家。这场跨越种植纬度的农业变革,凝聚了王亚东一家两代人、10多亩试验棚、15年潜心经营的心血,如今这片西北戈壁滩上的“热带经济”也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制胜法宝”。

对于农业,这位95后新农人已完成了情感转变。

他如今的目标是让更多人吃到北方种植的新品水果,让基地规模化种植模式能够持续推广;建立“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更多普通农户成为产业链上的主角;打造种、畜、菜、果优势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多点开花的“1+4+N”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将绿色经济变为群众致富的“金饭碗”,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王亚东培育成功的台湾四季长果桑葚树

种植南方水果虽然费力,但它给所在小村庄带来了经济效益。王亚东组织开展赠送树苗、棚膜等惠农服务,积极传授种植技术,辐射带动了周边4个乡镇166户农户发展大棚果蔬种植业。大棚数量由最初的50座发展到了285座,产业规模日趋扩大,年销售各类果蔬850吨,实现销售收入达2100万元,占到群众农业收入的1/3。

樱桃树花开正盛

在王亚东的带领下,村民们共同走上了致富路,规模化种植进一步显现,农民经济收入大幅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甘肃万通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也发展成为一家集生态观光、休闲采摘、生态农业科技展示、技术推广、种苗繁育于一体的农林产业化龙头企业。

“这两年我们着力发展采摘体验、休闲康养、乡村民宿等农旅融合业态,走上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让游客有看的、有吃的、有住的,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王亚东说。

新甘肃客户端记者 杨红丽

来源:观澜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