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1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刊发了李冠华博士关于《丝绸之路千问千答》(西北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版)的书评文章——《一部极简丝绸之路志》,全文如下:
4月21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刊发了李冠华博士关于《丝绸之路千问千答》(西北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版)的书评文章——《一部极简丝绸之路志》,全文如下:
一部关于道路的书
李冠华
《丝绸之路千问千答》是高建群“欧亚大穿越,丝路万里行”归来后,奉献给读者的“一本关于道路的书”,是作者在长达两万多公里的丝绸之路上、从中国西安到英国伦敦一路陆行中的所见所闻、所遭所遇、所思所想,所有这些都在作者夹叙夹议、天马行空、睿智幽默的讲述中呈现为一种既往历史与我们现实处境的对话、通过旅行者个体经验而抵达人类总体问题的思考。简言之,这是一部关于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东西、贯通古今、在千百年历史中承载着人类沟通与交流的伟大道路的“百科全书”。
一、向伟大的道路与旅行致敬
《丝绸之路千问千答》的前言是“极简丝绸之路志”,从历史、地理、人文等各个方面对丝绸之路及古往今来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伟大旅行”和发生在这条道路沿线的重要历史做了巡礼,提纲挈领地为我们指明了穿越这部复杂作品的路径:“让我们用双脚,向道路致敬,向我们光荣的先贤张骞致敬,向两千一百多年来行进在这条道路上的每一个匆匆的背影致敬。”
本书致敬的对象是这条伟大的道路,以及两千多年来走在这条道路上的匆匆背影,同时也是对历史致敬、对文明致敬、对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及其生产方式和交通方式的致敬。不仅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中国和西方、域内和域外、城镇和乡野,甚至人类和整个包围着人类的自然、地理、历史等,都借助于丝绸之路的伟大连接作用,成为某种具有共同体性质的存在。与这样巨大的存在相比,道路上匆匆而过的背影、历史暗角上的个人际遇,某一民族和古国的消亡,都不过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注脚,某种发展大势的具体细节。
本书重视对这些注脚和细节的打捞,它们像珍珠一样在这条道路上闪闪发光,也像路标一样,为文明的后人们标识出曾经的道路。张骞、傅介子、班超、法显、鸠摩罗什、玄奘等光辉闪耀的名字;匈奴、大月氏、突厥、鲜卑等已经消亡的民族;楼兰、尼雅精绝、于阗、鄯善等存在于典籍和想象中的古国——它们构成了人类曾经的历史,也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影响着人类的现在,它们同时作为表征为人类指涉着一种更为清醒、理性的未来。
二、为山水做志,为风景造像
《丝绸之路千问千答》为丝绸之路上的山水做志,是一部关于丝绸之路的“山海经”或“地理志”。翻开本书,无法精确计量的一道道山、一条条水,就展开在我们眼前。这些山水的地理方位、源头走向、结构布局、前世今生,发生在这道山间或那条水上的历史故事,像是被巫师召唤而来,而高建群,就是那个对所有掌故和知识都了如指掌的“巫师”。
例如关于黄河的讲述:“塔里木河东北行到蒲昌海时,遇见巴颜喀拉山的阻隔,不能前行,于是汇水成海,后来变成潜流,从山底潜行而过,一千五百华里后,重出积石山,为黄河源。……黄河在营造了大西北名城兰州以后,它本该趁势一路浩荡而东,然而,它受到了一座大山的阻隔。……那座阻隔黄河东进的山,是有名的鸟鼠山,渭河的发源地……”在这些关于山水的文字中,讲述者好像身处长空,俯瞰大地,随着目光的游移,山水的大势尽收眼底。这种高姿态、大眼界带来的大开大合,几有千钧之势,而被观察到的山水,也在这种大眼界中呈现出大趋势、大境界。
除了山川河流,丝绸之路上的城市、遗迹、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凝结着独特历史记忆的种种风景,也是重要的观察和叙述节点,看着书中一个又一个让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地名,属于人类的大历史且同时也属于我们个体的记忆和想象被唤醒。我们惯常所谓的文学的审美意义退居其次了,或者说,“文学”的内涵被极大地扩展了,我们在这里似乎获得了某种伟大的“统一”,抵达一个最为温暖的领域。在这一领域内,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是: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三、致意英雄,书写传奇
高建群自称是有“匈奴情结”的人,他的精神世界里一直澎湃着不羁的“胡羯之血”。考察其大部分创作,几个关键词尤其显得醒目:西域、中亚、匈奴、游牧民族等,几乎构成了一个创作的系列,其中摆放着他最重要的作品:《边防线上》《遥远的白房子》《最后一个匈奴》《统万城》《我的菩提树》等等。并不意外,在《丝绸之路千问千答》这部著作中,匈奴“这根人类历史的大筋”,再次被隆重地抽动起来。除了随处可见的对于匈奴的穿插提及,本书专列有“匈奴”一章,章前言几百字,采正史记录,取严谨笔调,与章内正文部分对历史传奇和自身经历的个性化书写构成彼此映发、相得益彰的结构关系,关于匈奴民族的来龙去脉,其在历史上演绎出的各种传奇故事都完整地呈现出来。
或许是“爱屋及乌”,高建群的“匈奴情结”并不狭隘,而是呈现出一种“大人类情绪”。除匈奴外,其他曾经在西域、中亚、丝绸之路上奔跑过的游牧民族、他们所曾建立的国家,还有这些民族为人类文明史所贡献出的伟大人物,也在本书中被反复致意。例如大月氏、突厥、乌孙、蒙古、吐蕃、雅利安等游牧民族;例如楼兰、西夏、贵霜、龟兹、蒙古汗国等由游牧民族所建立、但又消亡于历史烟尘中的王朝;例如成吉思汗、鸠摩罗什、赫连勃勃、阿提拉、帖木儿等各游牧民族的英雄们。当然,游牧民族之外的“定居民族”,包括汉族,以及他们所建立的国家、所贡献的英雄,也被反复致意。由匈奴而人类,由中国而世界,随着高建群旅行的拓展,借由丝绸之路的伟大启示,其所关怀者,也更博大了。
四、文化交融才能生生不息
高建群是素有“佛缘”的人,在《丝绸之路千问千答》中,来自于佛教的精神和智慧,谈论大教东流和高僧大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因为丝绸之路作为大教东流、最终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的一条最重要的道路,高建群在其上的旅行,也具有了为高僧立传、重走求法道路的意义:“佛教的传播方式是顺着丝绸之路,一代一代僧人的远行传经,一个佛窟接一个佛窟的凿造而推进。
法显、鸠摩罗什、玄奘是这些西行求法者的光荣代表,鲁迅先生称他们是民族脊梁。”在高建群的叙述中,鸠摩罗什、法显、玄奘,只是佛门中人中的最显著者,其他如修凿敦煌莫高窟的第一人乐尊,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画僧贯休,禅宗六祖慧能,追随法显西行、后返回敦煌在莫高窟修凿事功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僧人刘萨诃等等,构成了历代求法者的光荣榜。尤其是匈奴人刘萨诃,本书对其身世传奇的追踪,直让人感叹历史造化的神奇和人生际遇的神秘。
一代代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先贤和后人的共同努力,大教东流,才能落地生根;文化交融,才能生生不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是具有了文化史和交通史的意义。
五、一路行走,一路讲述
“亚细亚在东,欧罗巴在西,张骞一直在路上。”这是高建群行进到莫斯科那天所作演讲的题目。这种一直在路上的姿态,也是作为张骞后之来者的演讲者的姿态。这位后之来者,谙熟丝绸之路上所有的历史掌故,并且是一位善于讲故事的人。本书就是一本充满着趣味的、让读者兴味盎然的旅行故事书。这些故事可能是历史上的大事件,如汉武帝征伐匈奴,左宗棠抬棺入疆,阿提拉席卷欧洲,葡萄牙殖民者占领澳门;也可能只是历史烟尘中别有意味的角落,如昭君弹奏她的琵琶,塞万提斯写出他的《堂·吉诃德》,中亚枭雄帖木儿跛掉的那条腿。
所有这些都是有趣的,但引起读者最大阅读兴味的,还是作者在行进路途上所遭遇的某些精彩瞬间。所有这些笔墨,往往文字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且人物、情节、环境俱全,正是典型的小说家言。正是这样的文字的大量存在,让《丝绸之路千问千答》在具有宏大主题意义的同时,也成为布满大量如珍珠玛瑙般璀璨细节的旅行日志。
除了讲故事的天赋,高建群还有演讲的天赋,在法兰克福的演讲以《东方与西方是一个汽车轮子的距离》为题。其中提到张骞,提到他的“凿空西域”;提到李希霍芬,提到他对“丝绸之路”的命名……别有意味。
“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有年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愈发深入人心,文学界和学术界也完成出版了多种有关丝绸之路的著作,但像《丝绸之路千问千答》这样厚重,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容纳人类大视野和旅行者个体经验,把地理与人文、中国和西方、历史和现实勾连得如此之紧密而丰富的著作,还不多见。
《丝绸之路千问千答》
ISBN:978-7-5604-4760-5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21年5月出版
《丝绸之路千问千答》是作家高建群历欧亚十七国,行旅两万余公里之后,完成的一部关于丝绸之路的“百科全书”。在书中,作者钩沉历史,连通古今,从部落、民族、国家,到全球,纵论丝绸之路沿线曾经两百多个游牧部落、民族,在东罗马、西长安两个文明制高点之间初生、演进与蝶变的历史,及对文明版图的影响。该书气象宏大,立意高远,内容涉及文化发展史、国家形成史、宗教兴衰史,以及东西文明交往史、融合史。
作者简介
高建群,西安市临潼区人,当代著名作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代表作有《最后一个匈奴》《大平原》《统万城》《遥远的白房子》等。他被誉为当代文坛难得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的写作者,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引发中国文坛的"陕军东征"现象。
来源:西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