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月的风总带着些特别的气息,是槐花初绽的清甜,也是百年前那些年轻身影掠过历史长廊时留下的灼热。站在时光的河岸回望,1919年的呐喊早已沉淀成河底的星子,却在每个时代的清晨,重新化作照亮前路的晨光。
《五四寄语:致永远年轻的火焰》
文//信 真
五月的风总带着些特别的气息,是槐花初绽的清甜,也是百年前那些年轻身影掠过历史长廊时留下的灼热。站在时光的河岸回望,1919年的呐喊早已沉淀成河底的星子,却在每个时代的清晨,重新化作照亮前路的晨光。
记得初次走进故宫,在泛黄的文献里读到“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手书,墨迹里的锋芒穿越百年,依然能触碰到指尖的震颤。那些用白话文写下的宣言,那些在街头振臂的青年,他们眼中燃烧的不是愤怒,而是对一个崭新世界的信仰。就像李大钊先生说的“以青春之我”,他们把生命熬成灯油,让民主与科学的火炬在长夜中不曾熄灭。如今我们握着这火炬的手柄,掌心的温度早已与百年前的心跳共振——原来所谓传承,从来不是复刻昨日的火焰,而是让每个时代的青年都能在自己的天空下,点燃属于此刻的星光。
去年在敦煌,见过修复壁画的年轻人。他们伏在脚手架上,用细笔勾勒飞天衣袂时,睫毛上落着千年的浮尘。有人问:“在数字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为何还要用最笨拙的方式临摹?”姑娘抬头笑,眉间是莫高窟的月光:“因为每一道笔触里,都藏着当年画工的呼吸。”忽然懂得,五四精神从不是悬空的旗帜,而是像莫高窟的壁画修复师,在日复一日的专注里,在明知艰难却依然选择俯身的姿态里。就像百年前的青年从课本里抬起头走向街头,今天的我们从屏幕前站起身,把“少年强则国强”的誓言,写进实验室的记录本,写进山区支教的教案,写进每一次为不公发声的勇气里。
清晨路过大学操场,总看见晨跑的学生背着单词,阳光穿过他们年轻的肩膀,在跑道上投下长长的影子。这让我想起西南联大在战火中坚持上课的学子,想起改革开放初期揣着粮票挤图书馆的年轻人。时代的考题在变,不变的是每个青年接过笔时的郑重。或许我们不必像百年前那样高举标语游行,但却可以在自己的人生战场上,用知识作甲,以理想为矛,在深夜的书桌前,在创新创业的路途中,在每一个不被看好的时刻,证明“少年气”从来不是年龄的馈赠,而是生命对时代的应答。
此刻窗外的梧桐正抽新叶,那些嫩绿色的手掌在风里摇晃,像在和百年前的春天打招呼。忽然明白,五四从来不是某个特定年份的标签,而是一场永远在路上的接力。当我们抱怨世界太快,不妨看看身边:有人在实验室里重复千次实验,只为让芯片更小更强大;有人在乡村直播间叫卖农产品,让大山的月光照进城市的屏幕;有人在航天发射场熬红了眼,把少年时的星空梦焊进火箭的每颗螺丝。这些平凡而执着的身影,让我想起《少年中国说》里的句子:“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原来真正的年轻,是心里永远有一簇迎着风燃烧的火,是明知山高路远,仍愿意把脚步踏进泥泞,把背影留给地平线。
五月的雨就要来了,洗净历史的尘埃,也滋润着新的种子。愿你我都能记住,百年前的青年曾用热血为我们点亮过黑夜,而今天的我们,正该用行动让这份光亮更炽烈。不必等炬火,你看,每个认真活着、勇敢爱着、执着奋斗着的人,本身就是这个时代最耀眼的星光。这,或许就是五四精神最好的传承——让每个日子都成为青春的注脚,让每次呼吸都带着对明天的热望,永远像1919年的那群少年那样,眼里有光,心里有火,脚下有路。
【作者简介】信真,1953年生。1973年入伍。历任北京军区党委秘书、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军区政治部秘书长,某甲种师政委,石家庄警备区政委。从部队退休后,放弃京城优越生活,回乡创业十年,组织退役军人、军烈属、困难户成立了天津龙鑫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办了有机生态果园,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2024年,被评为北京军休榜样。爱好文学写作,有多部(篇)作品出版、发表,并多次获奖。
来源:丰融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