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6日清晨,柏林国会大厦内,基民盟主席弗里德里希·默茨步入会场,目光如炬,仿佛已触及德国总理的宝座。基民盟与社民党组成的联盟掌控328个议席,理论上足以确保他登顶。然而,10时05分,联邦议院主席尤利娅·克勒克纳(Julia Klöckner)宣布
2025年5月6日清晨,柏林国会大厦内,基民盟主席弗里德里希·默茨步入会场,目光如炬,仿佛已触及德国总理的宝座。基民盟与社民党组成的联盟掌控328个议席,理论上足以确保他登顶。然而,10时05分,联邦议院主席尤利娅·克勒克纳(Julia Klöckner)宣布结果时,宛如晴天霹雳:621名议员投票,默茨仅获310票,距绝对多数316票差6票,307人投反对,3人弃权,1票无效。76年来,德国首次见证总理候选人在首轮折戟,默茨的加冕之梦瞬间崩塌,联盟的团结神话化为齑粉。这场失利不仅震慑政坛,更将德国推向未知的深渊。
叛变的暗箭:18名背叛者的动机剖析
默茨的失利源于联盟内部的致命裂痕。基民盟(208席)与社民党(120席)共占328席,理论上可提供12票缓冲。然而,秘密投票揭露惊人事实:至少18名议员背弃了默茨。基民盟新任党团主席延斯·施潘(Jens Spahn)坚称其议员全员到场,内部试投票无异议,试图将矛头指向社民党。社民党党团主席拉尔斯·克林拜尔(Lars Klingbeil)则反驳,称120名议员全数支持,85%的党内成员支持联盟协议是“不可动摇的承诺”。秘密投票的匿名性让真相成谜,但叛变者的动机清晰可辨。
社民党叛变者:部分社民党议员可能因默茨2025年1月在移民政策上与德国选择党(AfD)的短暂合作而心存芥蒂。社民党前党团主席罗尔夫·穆岑尼希(Rolf Mützenich)曾怒斥默茨“开启地狱之门”,此言在党内激起强烈共鸣。此外,克林拜尔在政府组阁中冷落资深成员,如前劳工部长胡贝图斯·海尔(Hubertus Heil),可能导致部分议员借机发泄不满,试图给党团领导一个“教训”。
基民盟叛变者:基民盟内部,默茨在债务刹车改革上的妥协引发反弹。他竞选时誓言坚守财政纪律,却在3月与社民党达成巨额债务协议,激怒保守派。此外,联盟谈判中,社民党获等量部长席位,尽管其选举表现远逊于基民盟,让部分议员感到被“出卖”。未获内阁职位的议员或地方派系,如被忽视的下萨克森和柏林代表,可能在秘密投票中表达抗议。
这场叛变不仅是个人恩怨,更是两党团主席领导力的双重失败。施潘未能弥合基民盟内部对默茨的疑虑,忙于新任党团主席的协调工作却忽略了潜在裂痕。克林拜尔过于自信的党团管理,忽视了党内对组阁安排的不满。18名叛变者的暗箭,让联盟的根基摇摇欲坠。
选举程序与未来迷雾:危机中的抉择
默茨的失利触发了联邦宪法第63条的复杂程序,选举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总统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Frank-Walter Steinmeier)提名默茨,需绝对多数(316票)当选,但已失败。施潘和克林拜尔事前确信联盟团结,未料投票崩盘。
第二阶段:议会可在14天内(至5月20日)以绝对多数选出总理,可进行多次投票。提名需至少四分之一议员(158人)或相应规模的党团支持,通常由基民盟或联合提名默茨。议会规则要求提名提前三天公布,但若三分之二议员(420人)同意,可缩短至5月7日。施潘正紧急联络绿党和左翼党以争取支持,克林拜尔则强化社民党纪律,防止进一步叛变。若默茨再次失利,其他候选人可能被提名,但联盟暂无替代人选。
第三阶段:若14天内无人获绝对多数,立即举行新投票,相对多数即可当选。总统可在七天内任命当选者,或解散议会,触发提前选举。若选择党在此时支持默茨,将令联盟陷入道德困境;若默茨再败,施泰因迈尔可能倾向解散议会,导致政局更乱。
当前,施潘和克林拜尔决定5月6日不举行第二轮选举,可能于5月7日或最晚5月8日再试。施潘呼吁“迅速行动”,克林拜尔警告党内“不可再失误”。奥拉夫·朔尔茨继续以看守总理身份执政,其3月底获授权的临时政府将维持运转,直至新总理产生。这场危机让德国的领导真空持续,施潘和克林拜尔的协调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德国的隐忧:信任危机与国际震波
默茨的失利对德国造成深远负面影响,施潘和克林拜尔首当其冲。
国内信任危机:联盟的裂痕加剧公众对主流政党的不信任。经济学家马塞尔·弗拉茨舍(Marcel Fratzscher)批评联盟协议缺乏改革魄力,未能应对税收、养老金和移民挑战,公众信心已跌至谷底。政治学者卡尔-鲁道夫·科尔特(Karl-Rudolf Korte)指出,默茨的“领导光环已破灭”,施潘和克林拜尔需重建党团团结,但秘密投票的阴影让猜忌挥之不去。若联盟在百日内无法展现治理能力,选择党可能在下次选举中崛起。
国际形象受创:基民盟秘书长卡斯滕·林内曼(Carsten Linnemann)坦言,推迟的巴黎和华沙访问损害了德国的全球信誉。在欧洲战事、贸易动荡和跨大西洋关系重塑的背景下,德国的领导真空让欧盟和北约倍感不安。选择党主席爱丽丝·魏德尔(Alice Weidel)要求重新大选,其潜在的第二轮干预可能玷污联盟的合法性。
政治生态恶化:各方反应凸显危机深度:
基民盟:施潘称默茨获“长时间掌声”,强调将团结再战。林内曼呼吁迅速投票,候任外长约翰·瓦德富尔(Johann Wadephul)淡化危机:“令人遗憾,但非灾难。”社民党:克林拜尔坚称无内部叛变,强调党内纪律。州长曼努埃拉·施韦西格(Manuela Schwesig)怒斥结果“不负责任”,内政部长南希·费瑟(Nancy Faeser)避免指责但承认可能有少数异议者。绿党:联合主席卡塔琳娜·德勒格(Katharina Dröge)拒绝支持默茨:“政策方向错误。”副主席弗兰齐斯卡·布兰特纳(Franziska Brantner)遗憾联盟无执政能力。选择党:魏德尔嘲讽联盟“根基脆弱”,联合主席蒂诺·克鲁帕拉(Tino Chrupalla)暗示将影响第二轮。左翼党:图林根前州长博多·拉梅洛(Bodo Ramelow)怒斥联盟“制造混乱”。马克斯·索德(Markus Söder)称联盟是“民主的最后一颗子弹”,但其“火药已受潮”。这场选举风波不仅是默茨的悲剧,更是德国民主的试炼。施潘和克林拜尔肩负重塑联盟的重任,而德国的稳定与国际角色岌岌可危。❖
来源:德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