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石筋:魔幻的旋律5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7 00:41 3

摘要:当然,石筋的“对称性”构图也是千变万化的。赏石人如果还没有充分地把握去清晰地识别它们,那么,笔者将再举一例,予以说明。比如长江筋脉石《王者香》(见图37-5),该

当然,石筋的“对称性”构图也是千变万化的。赏石人如果还没有充分地把握去清晰地识别它们,那么,笔者将再举一例,予以说明。比如长江筋脉石《王者香》(见图37-5),该

图37-5 《王者香》 长江筋脉石 16*8*20厘米 吕沛霖 藏

奇石表面的白色石筋构图是不是“对称性”构图呢?

答案,仍然是肯定的。

你看,该石表面的主要构图元素——两组多条筋脉,它们虽然位于该石表面中下部的偏右侧,但是,它呈现出的大致两丛“兰花”的自然构成状态,显得更加自然、随意。你看,右边的兰花,底部、中部都是白色,而其顶部是土黄色、灰白色;左边的兰花,底部是白色,而其中部、顶部是土黄色、灰白色。

令人惊奇的是,天公地母将这两组兰花的“对称性”构图,设计成近似一对人物的简洁形态。你看,这一对人物都转向左方,右边人物的手搭在右边人物的肩上,在扭动着腰身,做出夸张的动作;而左边人物呢,似乎故作姿态,显得庄严得很,令人捧腹。

聪明的赏石人,你能知道长江筋脉石《王者香》表面白色筋脉的“对称性”构图,它属于三种对称中的哪一种吗?

当然,天公地母在该石表面创作的这个“对称性”构图,它之所以能够让赏石人产生更多的联想,是因为该画面中存在着两个具备线条特征的元素——筋脉发生相交。

众所周知,相交形成的交点,它可以产生聚焦。而这个“聚焦”,就非常容易牵涉到赏石人的“通感”(synaesthesia)现象。

为了对“通感”这一现象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笔者在这里引用一位学者有关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研究成果。他认为,“通感”之一是“以声类声”。比如,韩愈的诗歌《听颖师弹琴》中: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

显然,在该诗歌中,这里的“儿女语”是以声类声。

他认为,“通感”之二是“以声类形”。比如,同样是该首诗,“勇士赴敌场”,它就是“以声类形”了。浮云柳絮的飞扬,既指琴音的纵横变态,它更是“以声类形”。

他认为,“通感”之三是“类声和类形”的结合,从百鸟的喧啾到忽见孤凤凰,从“跻攀分寸不可上”到“失势一落千丈强”,它可以和“上如抗,下如坠”相印证。也就是说,肌肉通于肌肉运动觉:随着声音的上下高低,身体里起一种“抗”、“ 坠”、“攀”、“落”的感觉。

由此可见,所谓的“通感”,它指的就是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运用各种审美感官,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让它们互相沟通,互相转化的一种能力。

如此,如果运用这种“通感”策略来欣赏奇石,比如长江筋脉石《王者香》,赏石人是不是就好像闻到了一股清香?显然,这就是通感现象。因为“香”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而在这里,却是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

总之,石筋形成的“对称”构图,不管是中心对称,比如灵璧筋脉石《飞天图》;还是左右对称,比如长江筋脉石《王者香》;或者是上下对称,它们都可以增强画面的平衡感、深度感,突出主题,提高画面的整洁度。

《石道》(1-4卷)417

来源:石道讲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