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迅速变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植物物种在其原生地以外的地区扎根生长,这些物种被称为外来种。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许多在非原生环境中生长繁茂的植物物种,却在其原生地面临生存威胁。这一现象被学者们称为“保护悖论”,Staude等撰文深入探讨了这一
在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迅速变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植物物种在其原生地以外的地区扎根生长,这些物种被称为外来种。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许多在非原生环境中生长繁茂的植物物种,却在其原生地面临生存威胁。这一现象被学者们称为“保护悖论”,Staude等撰文深入探讨了这一悖论的广泛性,并揭示了其对全球植物保护和生态管理的深远影响。
本研究通过分析来自103个国家的子全球红色名录(记录植物物种在某些地区的濒危状态),并结合全球自然化外来植物资源库(GloNAF)中的数据,对全球范围内自然化植物物种的濒危状态进行了系统评估。研究重点是识别那些在非原生范围内成功生长的植物物种,同时在其原生地面临生存威胁的情况。
3个保护悖论的例子
“保护悖论”现象普遍存在: 在全球9195种自然化植物中,约27.3%的物种在其原生地的某些地区面临威胁,而包括近危物种在内,受威胁的物种比例提高至31.1%。这意味着,超过四分之一的外来种不仅在异域成功生长,而且在本土也面临濒危。全球红色名录数据分析: 从全球红色名录的评估结果来看,约2.1%的自然化物种在全球范围内被列为濒危,比子全球红色名录的结果要保守得多。这表明,子全球的区域性数据能够提前揭示物种在本土的濒危趋势,而全球评估则往往反映滞后。威胁的空间分布分析: 对1716种既有自然化种群又在原生地遭遇威胁的物种进行空间分析后发现,原生地面临威胁的面积占其自然分布区的13.6%。其中,绝大多数物种在其非原生范围的分布面积都大于其在原生地的威胁面积,表明这些物种通常能够通过扩展非原生分布区域来弥补本土范围的损失。生态新颖性与保护策略: 本研究指出,虽然非原生种群有时能够弥补本土范围的损失,但并非所有物种都有此能力。研究强调,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应重新审视外来物种在保护工作中的角色。本土植物受到威胁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它首次将全球和子全球的红色名录数据相结合,全面评估了植物物种的分布动态和威胁状态。通过空间分析,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细致的视角,揭示了非原生种群和原生地威胁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一研究拓宽了植物保护领域对“保护悖论”现象的认识,填补了以往主要集中在动物领域的相关研究空白。
重新审视非原生种群的保护价值: 研究结果呼吁我们不应将所有非原生种群视为负面因素。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某些外来种群可能会对生态系统功能产生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原生物种无法适应新环境的情况下,外来种群可能为生态系统提供所需的功能特征。区域性与全球性的保护策略结合: 研究提出,子全球红色名录的数据能够为物种保护工作提供早期预警,因此应加强对区域性数据的重视,并将其纳入全球物种保护的决策过程。保护性转移与生态适配: 研究支持“保护性转移”的概念,考虑将物种转移到新的区域,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然而,这一过程需要谨慎,确保物种迁移后不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这项研究揭示了全球植物物种在面临快速环境变化时,如何通过扩展非原生种群来弥补本土种群的威胁,提出了植物保护中应更加灵活和动态的思维方式。随着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亟需更加精细化的保护策略,既要关注本土物种,也不能忽视非原生种群可能带来的保护机会。
论文详情:Staude, I.R., Grenié, M., Thomas, C.D., Kühn, I., Zizka, A., Golivets, M., Ledger, S.E.H. and Méndez, L. (2025), Many non-native plant species are threatened in parts of their native range. New Phytol. https://doi.org/10.1111/nph.70193
来源:农科最前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