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坐在电视前,看着赵心童第7次举起球杆瞄准长台。心里还在小声嘀咕“这球超分了吧”,结果白球像装了导航似的,贴着库边把红球稳稳送进底袋——满场惊呼里,我突然意识到,中国斯诺克真的要换个活法了。
素材来源于网络
我坐在电视前,看着赵心童第7次举起球杆瞄准长台。心里还在小声嘀咕“这球超分了吧”,结果白球像装了导航似的,贴着库边把红球稳稳送进底袋——满场惊呼里,我突然意识到,中国斯诺克真的要换个活法了。
说实话,看赵心童打球跟看传统斯诺克完全不一样。以前看丁俊晖,讲究的是“算无遗策”,每一杆都像在下围棋;但这小子不一样,他像带着把手术刀在拆zhadan——第3局那个45度角的薄球,杆头接触白球的瞬间,我甚至听见邻座的资深裁判倒吸凉气。数据屏上明明白白写着:首阶段长台成功率89%,比威廉姆斯高出整整40个百分点。
更狠的是他的进攻节奏。现场计时显示,他平均出杆时间13秒,最快一次从架杆到击球只用了9秒——这意味着什么?当50岁的威廉姆斯还在扶着腰思考防守线路时,28岁的赵心童已经用三次破百把比分拉到7-1。中场休息时,旁边的英国大爷忍不住说:“这哪儿是打球,分明是用机关枪扫场子啊!”
素材来源于网络
很多人知道赵心童跟奥沙利文练球,但亲眼看到他打球才发现,这孩子把“火箭”的野路子玩出了新境界。第11局那个反角度K球,按照教科书该打安全球,但他偏要硬解,结果母球绕了三库精准停在粉球点位——连场边的奥沙利文都忍不住鼓掌,后来看回放才发现,他的杆法比师傅多了0.5度的侧旋,这是AI训练系统给他的独家秘方。
比起技术,更惊人的是他的“胆子”。半决赛打奥沙利文时,0-3落后的情况下,他连续两杆远距离炸球堆,生生把老师傅的节奏打乱。这种“把悬崖当蹦床”的狠劲,连丁俊晖当年都没这么疯过。现场导播很会来事,总把镜头切向观众席上的丁俊晖——前者的眼神里,分明有看到自家孩子出息的欣慰。
打到第15局时,威廉姆斯的失误明显多了。不是球没进,而是架杆的手在抖——后来看体能数据才知道,赵心童赛前三个月每天练8小时对抗赛,核心力量比老将强37%。最关键的第18局,威廉姆斯在领先20分的情况下打丢中袋,这在他巅峰期几乎不可能发生,但22岁的年龄差,在打满35局的马拉松里,就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坎。
更绝的是心理战。每次威廉姆斯打进关键球,赵心童都会故意加快擦巧粉的速度——这招还是跟奥沙利文学的“节奏干扰术”。现场能清楚看到,老将的眉头越皱越紧,到后段甚至开始频繁看比分屏,而赵心童始终盯着球台,像台不知疲倦的进攻机器。
记得丁俊晖第一次进世锦赛决赛时,我们还在讨论“中国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斯诺克明星”;现在赵心童告诉世界,明星不仅要赢,还要赢出风格。他的比赛视频在抖音播放量破亿,00后们跟着学他的“甩杆式出杆”,连小区台球厅都开始教小孩练长台——这项曾经被英国人垄断的运动,正在被中国小伙子用“暴力准度”撕开缺口。
更让我感慨的是他的经历。禁赛那段时间,他在西安老家的台球厅当助教,每天用矿泉水瓶练准度,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在市井里打磨的日子,反而让他的球风多了股“野劲”。当他在台上举起拳头时,镜头扫过观众席上举着“中国龙”旗帜的孩子们——这才是最动人的传承:丁俊晖打开了门,赵心童正在把这扇门拆成落地窗。
素材来源于网络
你看现在的斯诺克圈,已经没人讨论“能不能赢”,而是在说“赵心童能把斯诺克带到多远”。有人说他打法太冒险,可别忘了,当年奥沙利文的“火箭式进攻”也被批“不严谨”,如今却成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们看赵心童的比赛,印象最深的是哪杆球?是那个惊世骇俗的长台,还是他永不放弃的拼劲?不管怎样,这个从西安走出的小伙子,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斯诺克写下新的篇章。下次再有人说“斯诺克是绅士运动”,咱们可以骄傲地回一句:“对,是绅士,但带着中国的狠劲。”
(提示: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颈肩腰腿痛和运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