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彼得·林奇看了上海车展,会怎么做投资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07:16 1

摘要:两年一度的2025年上海车展刚刚落幕,国产新能源车再度成为主角,曾几何时笼罩在中国汽车工业头上的老牌豪华车品牌阴影,似乎已在新能源的浪潮中被“弯道超车”,翻开了新的篇章。

两年一度的2025年上海车展刚刚落幕,国产新能源车再度成为主角,曾几何时笼罩在中国汽车工业头上的老牌豪华车品牌阴影,似乎已在新能源的浪潮中被“弯道超车”,翻开了新的篇章。

作为一名基金投资者,我立刻想到的就是:这对于行业主题投资而言,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当然,我知道在汽车问题上,我不是一个容易保持中立的观察者,作为一位至今仍是牧马人和奔驰 G55 等硬派越野车拥趸的人,是当下中国汽车市场极为边缘化的一份子,不具有代表性。但这并不影响分析,2025年正值 AI 赋能浪潮,因此我以上海车展为契机,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

对于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大体还是明白的。所以我首先请谷歌家的Gemini由 Gemini 2.5 Pro 加持的 Deep Research 分析了以下问题:

请分析 2025 年上海车展上,传统豪华车厂商、传统国产厂商和新能源新势力各自的参展情况

凭借谷歌强大的搜索能力,Gemini 很快就生成了一份内容详实的万字报告。文档很长,我就不全文贴了,有兴趣的可以去下面这个腾讯文档查阅:https://docs.qq.com/doc/DRERWbVVnUWxUaU5I

以下是由 Gemini 2.5 Pro 基于万字报告归纳的核心内容,先让大家有一个直观感受:

2025年上海车展以“拥抱创新,赋能未来”为主题,凸显了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的格局。三大阵营表现各异:

进口品牌(尤其豪华品牌): 面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本土品牌的崛起,豪华品牌展现出强烈的求变欲。它们加速电动化转型,并深化本土化战略,积极与本土科技企业合作,将先进的智能驾驶和座舱技术融入新车,以期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巩固高端市场地位。

传统中国国产品牌: 国产品牌以庞大的展台规模、多元化的技术路线(纯电、插混、增程并举)和丰富的车型矩阵(覆盖各细分市场)展现了强大的主场优势。它们不仅巩固主流市场,还通过高端子品牌和旗舰车型冲击高价值区间,并大力投入核心技术自研,同时加速全球化布局,“出海”成为重要战略方向。

新能源汽车新势力:新势力继续引领技术创新,尤其在智能驾驶、补能技术和软件定义汽车方面。为应对竞争和寻求增长,它们展现出战略分化:多品牌运作、技术输出、聚焦性价比或生态整合。

总体而言,车展显示新能源车已成绝对主流(占比超70%),智能化是核心战场,竞争白热化导致部分品牌缺席,中国品牌全面崛起并加速全球化。

那么,这篇 1 万字的 Deep Research,能为我们的投资带来哪些启发?

依然采用规避个人偏见的方法,请出在利益分析上格外见长的 Grok 3,给他这句提示词:

如果你是彼得林奇,在看完下面关于上海车展 2025 的介绍后,在投资上,你会有什么想法?

不愧是以思考详细(啰嗦)见长的 Grok 3,洋洋洒洒给了我 3500 字的投资分析,先是分别点评,最后给出综合评价:

基于“投资于你所了解的领域”和“寻找被低估的成长股”的原则,我的投资优先级和策略如下:

首选:传统中国国产品牌中的龙头企业。它们在本土市场的主导地位、多元化技术路线和全球化潜力使其成为最符合我投资理念的标的。我会长期持有,关注其高端化与出海进展。

次选:供应链与科技企业。这些企业是行业变革的“基础设施”提供者,具备长期增长潜力,且风险相对可控。

观察与选择性投资:新能源汽车新势力。这些公司创新能力强,但盈利不确定性较高。我会等待其销量和盈利能力的进一步验证,选择性建仓。

谨慎对待:传统国际豪华品牌。尽管其品牌价值依然存在,但转型速度和市场份额压力使其短期投资吸引力有限,除非出现显著低估或转型突破。

当然,不愧是AI 模拟彼得·林奇的地方在于,在谈完上述看法后,他还补充了一点,强调分散投资。毕竟,现实中的彼得·林奇以分散投资著称,其管理的基金曾持股超过 1400 只,并将约半数资产投资于约 100 只核心股票。

作为彼得·林奇,我始终强调投资中的风险管理。汽车行业的快速变革意味着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政策变化和市场竞争可能带来波动。因此,我会分散投资,避免过度集中于某一领域,同时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和公司财务表现。此外,我会保持长期视角,相信汽车产业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耐心持有那些在行业变革中占据有利位置的公司。

沿着 Grok 3 模拟彼得·林奇的分析思路,对于我们普通基金投资者而言,一个相对简单的策略便是选择合适的汽车指数产品,进行指数化投资。

站在新能源与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浪潮前,作为老股民,我多少有些唏嘘。

曾经,汽车股是 A股“五朵金花”行情的主力,但如今,投资者的目光似乎更多地需要投向港股市场。

下面是中证港股通汽车指数的十大权重股,如果跟A股的中证800 汽车指数、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做对比,你会发现这三个指数迥异的选股风格。

数据来源:中证指数官网(截至 2025 年 4 月 30 日),指数成分股仅作展示,不构成个股推介

我们知道,中证新能源指数侧重于新能源供应链,不像中证800汽车指数和中证港股通汽车指数那样主要聚焦整车企业;但结合前文 Gemini 的上海车展综述以及 Grok 3 的分析,不难发现,那些备受市场瞩目的“明星”品牌,大多位列中证港股通汽车指数的成分股之中。

这几年,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不断提升,也让一众新势力(以及在新能源领域表现突出的老牌车企)广受关注,下图是中证港股通汽车指数 2023 年迄今的走势对比,可以看到涨幅高于中证800 汽车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未经汇率调整)。(指数过往收益不代表未来)

两大增长前景

渗透率提升,过程自然意味着增长。

但当渗透率足够高之后,显然下一个问题就来了:未来的增长趋势在哪里?

目前来看, 是出海, 是人形机器人。

出海,这是很直接的思路。

毕竟,从下图可以看到,像中国这样高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全球还是一个领先者,有大量的汽车消费市场,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资料来源:亿欧智库《2024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链出海战略研究报告》,2025/1/2

根据亿欧智库的数据,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了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如果未来汽车的出口能够继续扩大,对于有优势的整车企业,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增长点。

比如天风证券的《乘用车行业2025年度策略》将出海视为估值重构的关键因素之一,认为出海已进入从产品出海到产能出海的2.0时代。通过本土化生产有望减轻关税压力,提升盈利能力。报告预测2025年出口增速虽可能边际放缓,但仍将稳健增长,并看好比亚迪、长城等企业的出海表现。

中泰证券《2025年汽车行业年度投资策略》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出海是整车企业的增量及更高盈利弹性来源。中国车企正从“中国造车全球买”向“全球造车全球卖”过渡,通过海外本土化建厂加速全球份额提升。

如果说“出海”属于常规增长来源,那么站在 2025 年,最令人惊讶的就是,许多汽车行业的分析师,重点关注车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机会。但看过一些报告之后,我觉得这虽然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整个逻辑链条如下:

首先,技术共通。很多先进的汽车技术,尤其是智能驾驶所需的人工智能(AI)、传感器、算法和电驱动技术,和制造智能人形机器人所需的技术是相通的。车企在这些领域投入巨大,研发机器人能充分利用这些已有技术积累,可以说机器人是车企AI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另一个重要落脚点。

其次,生产应用。汽车工厂有大量重复性、甚至有一定危险性的组装、搬运工作,是人形机器人理想的早期应用场景。像一些车企已经在自家工厂测试或计划使用机器人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不仅能优化汽车生产,也为机器人提供了真实的“练兵场”。

第三,供应链协同。汽车行业拥有成熟且庞大的零部件供应链体系,这为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基础。车企擅长大规模生产和成本控制,这有助于推动机器人更快地商业化并降低价格。

最后,未来增长。机器人被视为继汽车之后的又一个巨大市场。车企布局机器人,是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多元化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就像特斯拉展示的那样,未来车企可能不仅仅是卖车,更是提供包括机器人在内的智能移动解决方案。因此,关注车企在机器人领域的进展,有助于判断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

新能源车的“未来已来”,但显然,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的未来还在不断探索之中,这样的不确定性和机遇,对于成长投资而言,至关重要。

如果希望通过指数投资来捕捉相关的机会,不妨关注相关的 ETF 产品。目前,港股汽车在指数基金领域,依然不是一个热门区域,幸运的是,不断有新的基金产品加入,丰富了投资者的选择。

近期,汇添富正在发行跟踪中证港股通汽车指数的港股汽车ETF,感兴趣的投资者不妨关注。

来源:EarlETF只投基不炒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