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比较,这一方向整体估值仍在低位,未来可能具备较大的修复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07:16 2

摘要:前几天的文章里,我列出了18只QDII指数的估值情况,详见下表【表1】,可以看到:中国互联网人民币指数的市盈率、市净率都已经在历史的相对低位,股息率在历史的相对高位,从数据来看当前的投资性价比还是比较不错的。

前几天的文章里,我列出了18只QDII指数的估值情况,详见下表【表1】,可以看到:中国互联网人民币指数的市盈率、市净率都已经在历史的相对低位,股息率在历史的相对高位,从数据来看当前的投资性价比还是比较不错的。

我简单又拉了一下数据,

QDII被动指数型基金,基金名称中有“恒生科技”四个字,全市场有40只,多份额仅保留人民币A类,则是23只基金,展示见下表【表2】,篇幅关系,这张表本文后续不展开了。

数据来源:东财Choice,截至2025年4月30日

没看懂,为什么有基金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大于100%,Choice数据这里可能有误。

QDII被动指数型基金,基金名称中有“互联网”三个字,全市场有22只,多份额仅保留人民币A类,则是12只基金,展示见下表【表3】。

数据来源:东财Choice,截至2025年4月30日

榜单给出了管理费率、托管费率等信息,如果跟踪的是同一只指数,建议多关注规模较大、费率相对较小的。

以上合计提及了6只指数,当前的重仓股信息展示如下【表4】,可以关注一下权重的区别。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4月30日,历史业绩不预示未来走势

剔除中美互联网人民币指数后剩下5只,我们简单看看最新估值情况。

下表【表5】是它们的市盈率估值情况。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4月30日

下表【表6】是它们的市净率估值情况。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4月30日

下表【表7】是它们的股息率估值情况。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4月30日

将表5、表6、表7的信息整理,测算出ROE和市赚率PR数据整理进下表【表8】。备注:市赚率PR是一个民间指标,由雪球球友@丁宁发明,具体计算公式为市赚率PR=PE/(100*ROE),市赚率小于1.0视为低估,大于1.0视为高估。

从市赚率PR视角看,中国互联网人民币指数当前估值相对来说最低。

我从【表3】中挑选一些“互联网”基金(剔除业绩基准对标中美互联网人民币指数的基金),简单看看基金经理在2024年年报、2025年一季报中的看法,看他们对于“中国互联网”的最新看法。

一、易方达基金余海燕

2024年年报:展望2025年,尽管美联储表示将根据通胀粘性维持较为谨慎的货币政策,市场预计欧美通胀水平将趋于稳定并逐步回落。

国内整体经济预计进一步温和复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持续增长的数字化需求,将为互联网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有望推动中国互联网行业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

2025年一季报: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50指数的走势,主要受宏观经济及企业基本面、全球金融条件、境内外产业发展及监管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宏观经济及企业基本面方面:2025年一季度经济整体表现尚可,延续回暖态势,但复苏动能仍偏弱。

此外,港股科技龙头公司相继发布的四季报显示,多家龙头公司业绩均超预期,实现营收端和利润端的双重增长,基本面仍显稳健。

全球金融条件方面:2025年1月和3月的两次美联储议息会议均宣布维持当前利率不变,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保持在4.25%至4.50%之间,符合市场预期,这也是美联储连续两次暂停降息。

政策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全方位扩内需”为导向,2025年财政赤字率或创新高,同时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以协同发力应对内外部不确定性。

在上述几个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叠加一季度以来市场对DeepSeek等人工智能算力和应用的热情,本报告期内,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50指数震荡走高。

短期来看,全球金融条件和境内外产业发展及监管政策等因素仍有可能对海外中概股价格和估值水平造成扰动。

中长期来看,价格的中枢由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和上市公司业绩基本面决定。

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50指数的成份股是境外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中总市值及流动性综合排名最好的头部公司,是中国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领域的代表性企业。

伴随未来中国经济的企稳和消费的复苏,中国互联网公司也有望迎来持续、健康的发展局面。

在全球指数化投资方兴未艾的今天,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50指数产品为境内投资者提供跨境投资的桥梁,未来仍将是分享中国科技互联网产业投资机遇的重要工具。

二、华夏基金徐猛

2024年年报:展望2025年,促消费、稳地产等政策逐步落地显效,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仍有进一步的政策空间,国内经济基本面有望继续改善。

再有,国内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而港股仍处于较低的估值水平,权益资产的配置性价比提升,以保险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以及居民的资产配置均有望更加积极地向权益资产倾斜。

此外,DeepSeek引发全球市场关注,海内外投资者或将重新审视中国科技企业的优势和潜力,有望提升中国科技企业乃至中国资产的吸引力。

在上述几个因素的共同推动下,2025年港股市场有望实现估值和业绩的双重修复。

中美贸易摩擦、美联储降息预期波动以及地缘政治风险或将加剧港股市场波动。

2025年一季报:本基金跟踪的标的指数为香港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该指数反映在香港上市、主要经营与互联网或信息科技业务有关的证券的整体表现,采用流通市场加权法计算,每只成份股的权重上限设定为12%,最新成份股的数量为30只。

本基金主要采用组合复制策略及适当的替代性策略以更好地跟踪标的指数,实现基金投资目标。

2025年1季度,美国通货膨胀下降速度低于预期、就业市场韧性较强等多重因素推动美联储降息预期推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增加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

国内方面,财政和货币政策延续前期积极基调,宏观经济持续修复;2025年2月举行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有力提振市场信心; DeepSeek的出现提升了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竞争优势,投资者重新审视中国资产的投资价值;1季度南向资金加速流入港股市场,净流入超4000亿元。

市场表现方面,1季度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呈上涨态势。

三、交银施罗德基金邵文婷

2024年年报:展望2025年,美联储后续降息节奏、关税政策、国内经济修复情况将是核心变量。

十二月,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积极,后续财政货币双轮驱动下有望持续改善经济修复预期。

会议提出2025年要“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预计后续针对提升居民收入、丰富消费场景、给予消费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有望不断落实。

消费政策刺激下,互联网板块电商业务、本地生活业务、广告收入等均有望受益,进而促进板块基本面持续改善。

尽管市场预期美联储降息节奏可能放缓,或对板块流动性产生一定影响,但我们认为当前影响港美上市中国互联网企业盈利的主要因素逐渐从中美经济周期切换至中国经济周期,未来板块走势仍取决于国内基本面的好转。

后续,如国内宏观基本面、中概股基本面业绩、美国关税政策等出现更明朗的信号,板块估值有望进一步修复。

总体而言,我们对于海外中国互联网板块的表现保持谨慎乐观的看法。

2025年一季报:2025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动能放缓,同时美国政策不确定性加大。

一至二月,全球制造业PMI连续两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新订单、新出口分项均回升,表明制造业需求改善。

其中二月美国Markit制造业PMI改善显著,日欧和新兴市场也整体回升。

服务业方面,一至二月全球服务业PMI延续回落态势,发达国家普遍下行,其中美国回落幅度较大。

同时,二月美国消费回升不及预期,企业投资意愿回落,表明美国经济增长动能趋缓。

就业方面,一季度美国就业市场放缓,但整体仍有韧性。

其中一月美国新增非农就业降至14.3万,不及市场预期。

但失业率意外下降,降至2024年6月以来最低水平,同时薪资增速超预期反弹。

一季度美联储未进行降息,三月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宣布将从四月起放慢缩减资产负债表(缩表)的步伐,这是联储自去年六月以来首次调整缩表。

海外政策方面,美国政策不确定性加大,扰动全球经济修复进程,亦对风险资产表现产生压制。

国内政策层面,三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延续积极定调,经济增长目标、通胀目标、赤字率等符合预期,政策储备充足,以化解风险和扩大内需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一季度,DeepSeek 技术突破之下,全球开始关注到中国企业在科技方面的硬实力,海外资本纷纷重估中国资产价值,提振市场风险偏好。

从生态侧到基建侧,AI叙事全面转向中国。

在AI大模型、云计算、AI应用等方面具备领先优势的中国互联网科技板块,受到市场高度关注。

资金层面,一季度南向资金加速流入港股市场。

作为跟踪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的指数基金,本基金在一季度总体呈现先快速上行、后宽幅震荡态势。

展望2025年二季度,美国关税政策、国内经济表现以及互联网公司AI业务兑现情况将是核心变量。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内需”列为年度首要任务,明确提出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继续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3月16日,《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正式印发,围绕居民增收、消费环境优化等8大领域部署30项重点任务,通过政策组合拳释放中低收入群体消费潜力。

政策协同发力下,预计今年消费端将边际好转,互联网板块电商业务、本地生活业务、广告收入等均有望受益,进而促进板块基本面持续改善。

尽管未来美联储降息节奏可能放缓,或对板块流动性产生一定影响,但我们认为当前影响港美上市互联网企业盈利的主要因素逐渐从中美经济周期切换至中国经济周期,未来板块走势仍取决于国内基本面的好转。

此外,互联网大厂纷纷加大AI相关资本开支,密集发布大模型与技术突破,同时国内政策持续强化AI产业支持,长期看中国科技资产重估趋势不改。

后续,如国内宏观基本面、中概股基本面业绩、美国关税政策等出现更明朗的信号,板块估值有望进一步修复。

四、嘉实基金王紫菡

2024年年报:展望2025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仍将持续,宽松的货币环境或逐渐转化为信用端的扩张,促进企业盈利的进一步修复。

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保险等长线资金持续流入资本市场,财富效应有助于进一步刺激内需。

展望海外市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科技产业的发展可能让宏观层面的经济状态保持一定的韧性,但在经历过去一段时间的持续上涨后,较高的估值也增加了潜在的风险。

2025年一季报:本基金跟踪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30指数,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30指数选取海外交易所上市的30家中国互联网企业作为样本股,采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权计算,以反映在海外交易所上市知名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投资机会。

2025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延续偏强走势。

1月受春节假期及员工返乡影响,制造业PMI指数稍有回落,美国关税落地预期及内需放缓压制出口及进口订单。

但同时,政策持续发力背景下,金融部门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提升,1月社融增量超预期,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创历史新高。

2月开始复工复产,生产经营活动加快,制造业PMI明显回升,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均超荣枯线。

3月复苏状态持续,制造业PMI进一步回升至50.5%,同时受AI模型突破性进展等事件带动,3月战略性新兴产业景气度显著上升。

总体来看随着节日影响消退,前期一篮子增量政策效应逐渐显现,我国经济复苏进程持续推进。

海外方面,美国宏观经济对联储政策的影响仍是主要关注点。

1月美国经济数据强劲,CPI同环比读数均超过预期,失业率超预期降至4.0%,市场对再通胀的担忧进一步加深,联储表态偏鹰,导致2025年首次降息的预期延后。

2月新增就业较前值上升,但同时失业率上升、时薪增速放缓,劳动力市场显现一定的降温迹象。加上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美PMI数据走弱,降息预期也开始上升。

3月美联储暂停降息,同时表态中性,认为经济数据仍然稳健,但通胀的不确定性也有显著提升。

五、华安基金倪斌

2024年年报:展望2025年,在适度灵活的货币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下,国内经济有望延续平稳复苏,国内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的趋势将对港股基本面形成有力支撑。

同时随着中国科技资产在AI技术领域的崛起以及AI应用的进一步普及,港股科技板块投资价值有望迎来重估。

但也需要关注美联储流动性收紧甚至转向以及关税等外部因素对港股造成的扰动。

整体看,港股的基本面、资金面以及风险偏好都有望继续改善,指数的成份股覆盖移动互联网、AI大模型开发与应用等未来发展方向,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

2025年一季报:一季度,我国经济平稳开局,消费边际走强,固定资产投资中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速,房地产投资降幅缩窄。

海外方面,美联储货币政策维持联邦基金利率不变。

报告期内港股互联网板块表现较好,主要得益于中国AI大模型技术的突破、国内基本面稳中向好以及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

六、华泰证券(上海)资产管理毛甜

2024年年报:展望2025年,压制港股互联网板块走势的多重因素在未来有望逐步改善。

流动性方面,美元指数与美债利率位于相对高位,进一步上行空间或相对有限,对港股估值和流动性的影响或将缓解。

业绩方面,随着业务高质量增长及利润率持续提升,互联网龙头的业绩有望继续改善。

港股互联网板块一直以来是港股的优质资产,DeepSeek-R1的出现,引发全球投资者对中国互联网资产的价值重估,且25年有望受益于国内经济复苏消费复苏,是25年港股市场结构性机会所在。

2025年一季报:2025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内需正在渐进筑底,同时,海外扰动增加,美联储暂停降息,特朗普政府上台带来对华政策的不确定性,但市场预期和信心整体有所改善,港股估值具备性价比,春节后受DeepSeek事件催化,中国科技板块表现突出,港股相对A股更为受益,南向资金净流入显著,港股大涨。

七、万家基金杨坤

2024年年报:展望2025年,港股市场此前面临的经济下行、资金外流等诸多利空因素有望改善,增量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持力度或将大于2024年,同时,市场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也有比较充分的预期和准备。

春节以来,DeepSeek大模型的横空出世显著提振海内外投资者信心并改变中国科技的叙事,有望进一步抬升港股估值中枢。

2025年一季报:一季度港股市场表现突出,主要指数收益显著,其中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分别上涨15.25%、20.74%,虽在季末受外部流动性压力影响有所回调,但整体仍保持强劲走势。

年初以来,在AI技术突破和政策预期改善的双重推动下,科技股主导本轮反弹行情。

从行业表现来看,市场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分化特征,消费、医药和科技等成长性行业涨幅居前,而能源、公用事业等传统周期性板块则相对表现较弱。

资金流向方面,南向资金持续活跃,成为支撑港股市场的主要交易力量。

展望后市,虽然经历一季度上涨后港股估值有所抬升,但横向比较来看,其整体估值水平仍处于全球主要市场的低位区间,未来仍具备较大的估值修复和提升空间。

有什么想交流的,欢迎评论区留言。

本文是自己的梳理笔记,所有内容均是个人研究,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大家更关注客观数据。

风险提示:转引的相关观点均来自相关机构或公开媒体渠道,本人不对观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做任何保证,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文中涉及个股的,不构成股票推荐和投资建议,股票市场波动大,购买前请审慎操作。市场有风险,定投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来源:阡陌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