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音频“声意”困于变现难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7 08:00 2

摘要:一则收购传闻,将喜马拉雅推到聚光灯下。连日来,多个信源称,腾讯音乐计划以2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喜马拉雅,该项交易事宜已在两个月前就启动。4月28日,记者向涉事两方企业求证,均暂无回应。

本报记者 袁璐

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传出将被收购。日前,有市场消息称,腾讯音乐正在洽谈收购喜马拉雅。对此,截至记者发稿,双方均无正式回应。

作为成立已13年的“音频一哥”,该公司近年来发展颇为坎坷,四次冲击IPO(首次公开募股)未果,也折射出长音频赛道商业变现之困。

音频市场受到短视频冲击

一则收购传闻,将喜马拉雅推到聚光灯下。连日来,多个信源称,腾讯音乐计划以2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喜马拉雅,该项交易事宜已在两个月前就启动。4月28日,记者向涉事两方企业求证,均暂无回应。

这不是喜马拉雅首次传出被收购的消息,上一次传言的收购方也是腾讯。

记者梳理发现,腾讯对长音频行业的布局由来已久。2015年,企鹅FM上线;2020年,腾讯音乐首次对外发布长音频战略,推出首款长音频产品“酷我畅听”,并高调投入数亿资源“挖角”喜马拉雅头部主播。2021年,腾讯音乐斥资27亿元收购了知名音频平台懒人听书。不过,近年来,腾讯的这一业务逐渐收缩。2023年,该公司下线运营8年的企鹅FM,将重心回归网文有声书。

“音频市场如今被短视频冲击得非常厉害。”在业内人士看来,喜马拉雅约3亿的存量月活跃用户,或许是腾讯有意收购的原因。

赢利模式问题挥之不去

从红极一时的国内最大在线音频平台,到如今屡传“被吞”,喜马拉雅一路走来的处境令外界颇为唏嘘。

不愁没听众,困于变现难,一直是围绕在该公司甚至整个音频行业头上的难解魔咒。“赢利模式一直是喜马拉雅挥之不去的问题。”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作为内容平台,该公司当前的会员模式和广告模式虽然稳定,但变现结构过于单一,给资本想象的空间并不大。同时,音频的广告收入和视频完全不在同一量级。

“喜马拉雅本质上做的是内容和IP的生意,但缺少底层的护城河。”某营销广告投放平台副总裁凌琳说,对在线音频来说,关键资源是有声书与出版物,但喜马拉雅少有自己的IP,自我造血能力较差,版权采购成本又很高。内容成本的高企,致使喜马拉雅亏损一度成为常态。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喜马拉雅累计亏损99.13亿元。

“具体盈利多少不那么重要,盈利这件事的意义本身很重要,这表明喜马拉雅可以不借外力自我造血。”喜马拉雅创始人兼CEO余建军曾对内表示。

2023年,该公司也首次实现了经调整后的盈利。但这一盈利并非源自业务蓬勃发展,而是通过削减版权资源、裁员四成和高管降薪一半的激烈“节流”获得。随之而来的,是老用户对平台版权流失愈发不满,付费点播和直播收入贡献占比不断降低,知名音频主播相继出走,平台再度陷入恶性循环。

押注AI尚待市场检验

收购传闻有待证实,但创业13年长跑未上市,喜马拉雅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2024年,中文播客热度升温,该公司又全力投入播客业务,但商业化进展依旧缓慢。

AI,成了平台最大的希望。在最新的招股书中,这一技术被多次提及。在该公司有关负责人来看,一方面,AI技术可以快速实现音色“克隆”,批量生产有声书。另一方面,AI可以提升内容分发的准确性及效率,并实现内容自动审核。

但业内对这一押注仍充满争议。“目前有专门的算法团队负责平台内容推荐,用AI去做分发内容改造,等于团队用AI革自己的命,员工积极度并不高。”有喜马拉雅前员工表示。

在外界看来,长音频行业更大的挑战或许恰恰来源于AI。截至2024年年底,喜马拉雅已累积459个品类的4.88亿条音频,内容总时长超过36亿分钟,平台有声书数量突破520万本。“该平台的壁垒就是这些由真人主播演绎的海量有声内容。”凌琳认为,AI的兴起,反而利好阅文、番茄这类手握大量自有IP文本的阅读平台。“当微信读书AI够用,番茄小说角色化朗读更沉浸,消费者为什么非二次跳转在线音频不可?从这个角度看,AI反而成为击溃喜马拉雅优势的命门。”

余建军亦承认,AI发展确实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行业竞争也在加剧,但仍愿意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拥抱AI。但这项高投入和高风险并存的变革,能否受用户喜爱,并以此叩开上市大门,仍需时间检验。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