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笔下的铜陵铁船今何在?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07 06:20 2

摘要:故宫博物院馆藏的众多书法珍品中,有一幅名为《铜陵观铁船歌》的长卷,作者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圣人之一的王守仁。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是心学的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王阳明笔下

的铜陵铁船今何在?

故宫博物院馆藏的众多书法珍品中,有一幅名为《铜陵观铁船歌》的长卷,作者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圣人之一的王守仁。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是心学的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幅《铜陵观铁船歌》书法长卷,是阳明先生的书法代表作,创作于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年),是他往南京献俘后,乘船返回江西路经铜陵创作的,卷首有短序:“铜陵观铁船,录寄士洁侍御道契,见行路之难也。”

士洁应是谢源,福州府怀安县人,正德十一年选授南京云南道试御史,宁王反叛时,他被王阳明留在幕府参谋军事,两人是平叛的战友,“道契”就是志同道合之意,所以阳明先生才会向他发出“行路之难”的感叹。

正文如下:

青山滚滚如奔涛,铁船何处来停桡。

人间刳木宁有此,疑是仙人之所操。

仙人一去已千载,山头日日长风号。

船头出土尚仿佛,后冈有石云船稍。

我行过此费忖度,昔人用心无己忉。

由来风波平地恶,纵有铁船还未牢。

秦鞭驱之不能动,奡力何所施其篙。

我欲乘之访蓬岛,雷师皷舵虹为缫。

弱流万里不胜芥,复恐驾此成徒劳。

世路难行每如此,独立斜阳首重搔。

卷后是题跋:“阳明山人书于铜陵舟次,时正德庚辰春分献俘还自南都。”款下有“阳明山人王伯安印”章。

题跋清晰地告诉我们这首诗书写的时间和背景,“献俘”字眼牵扯到“宸濠之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消息传到北京后,正德皇帝朱厚照却大喜过望,原来正德是出了名的荒淫无度好大喜功,正愁没理由去耍呢!于是他自封“奉天征讨威武大将军镇国公”,纠集大军御驾亲征。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叛乱消息传到北京时,叛乱已经被人平定了,这人就是时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的王守仁。宁王是六月十四兴的兵,阳明先生是七月二十六平的乱,包括宁王朱宸濠在内的叛乱核心人物全数被俘。八月末,正德带军刚到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时,捷报也传到了,场面多少有些尴尬。

正德身边的人认为王守仁抢了皇帝的风头,为了讨好皇帝,他们“欲令纵宸濠湖中,待帝自擒。”面对这样荒唐的要求,王阳明自然不允,于是趁着平叛大军还没赶到,自己匆匆押解着朱宸濠绕道玉山(今上饶市玉山县)去了钱塘(今杭州市),在这里把朱宸濠交给了颇有些正气的太监张永,自己称病休养净慈寺数日,然后北上京口(今镇江市),准备到南京觐见即将到来的正德皇帝,估计想面陈平叛经过。他的做法自然不讨皇帝的欢心,于是皇帝身边的人对他“谗毁百端”,阻挠他和皇帝见面。最后平了叛反没落到好,“从征官属”也未获封赏,接着他就接到巡抚江西的诏令,阳明先生只得溯江而返,时间已经到了年末。

正德十五年(1520年)初,为了试探他的忠诚,皇帝诏令他前往南京献俘,但只到芜湖就被围在皇帝身边的小人阻拦,“寻得旨,返江西。”因为小人诬陷他与宁王勾结谋反,“召必不至”,所以他没有直接回江西,而是在九华山盘桓半月,正德派来的锦衣卫在九华山刺探到先生并无反状。

等阳明先生刚回到江西没多久,应该也是锦衣卫将实情报告了正德,皇帝再次诏令他前往南京觐见。这次他到了南京城外的上新河码头,无奈又被小人阻拦,再次被诏返还。大概就是在这次返回江西的途中,阳明先生在铜陵落了脚,写下了这首诗。

在《王阳明先生全集》等诸多文集中,都收录了此诗,但均去掉了序和跋,诗名改为“舟过铜陵县,云县东小山有铁船,因往观之,果见其仿佛,因题石上。”正文中“昔人用心无己忉”一句在文集中均作“无乃忉”。

包括笔者在内,很多铜陵人对这段历史并不太了解,对诗中所说的铁船更是陌生。

按说阳明先生诗作信息很详细,比如诗名中就说“县东小山有铁船”,可以得知铁船就在铜陵县城东,也就是现在的五松镇东边小山上,很容易寻得。但实际上,时过境迁,城东早已见不到小山,铁船也是毫无踪影,还得从史料中寻找线索。

明嘉靖《铜陵县志》把“铁船遗迹”列为铜陵八景之一,并对铁船有说明:“在县南五里,相传官山神乘铁船至五松山左,见人遂匿于水,止露船头尾,相去百余步,浮于土面真若生铁,曾有修官山庙者于上凿铁为钉,入炉果镕。今其迹见存。新建伯王守仁有赋,怀宁李楫此韵。”这里面提到的李楫,字济之,安庆府怀宁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知江西泰和县,从王守仁平逆濠”,县志中“此韵”应该是“次韵”,次韵就是按照王阳明原诗的韵再写一诗,但很可惜,李楫的和诗没能流传下来,否则可能会给我们提供更多关于铁船的线索。‌

《县志》说得很详细,不仅明确了阳明先生写诗一事,还指出铁船在“县南五里”“五松山左”,左即东,也就是五松山的东侧。总体来说铁船应是在老县城的东南方向,所以阳明先生说是县东,《县志》说是县南,均无误。

再看明嘉靖年间陈沂、闻人诠撰修的《南畿志》:“铁船山,在五松山前湖田之上,首尾皆生铁如船形,故名。王守仁有诗。”“五松山,在县南五里。”

明末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五松山前湖田之下有山,首尾皆生铁,其形如船。古志相传,晋灵祐王乘铁舟过山左,人有见之,遂溺于水,露舳舻浮水面,其质若铁。有修官山庙工凿铁船入炉镕之,可作钉。”其后还有注解:“按灵祐王,晋浔阳守杨州长史也。唐中和间,有助战阴功,江东观察使裴休奏立祠于铜官山下,当时墨敕三道尚存。”

清乾隆年间的《江南通志》载:“铁船在铜陵县五松山前湖田之下。首尾船形如积铁。旧传晋浔阳太守张宽殁,为神于此,一夕乘船至,为人所见,其船遂溺,而露首尾焉。”

清朝穆彰阿等纂修的嘉庆本《大清一统志》载:“铁船山,在铜陵县南五里。名胜志:山首尾皆生铁,其形如船。”“五松山,在铜陵县南四里。”“铜官山,在铜陵县南十里。”

这里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铁船到底有多大。按照《县志》所说头尾“相去百余步”,明朝一步大约在1.6米左右,百步要超过150米,也就是铁船的头尾两端相距约150米,俨然一座小山墩,所以多数史志都称为“铁船山”。

上面志书说的内容也大同小异,综合起来,特别是根据《大清一统志》所说的铁船山在“县南五里”、五松山在“县南四里”、铜官山在“县南十里”,铁船山在五松山东侧,以及现经考证五松山遗脉大约在今天铜陵市第三中学到铜陵市广播电视台附近等,可以粗略定位一下铁船山位置大概在现在的石城广场到铜陵市科技馆周边。

那铁船到底是什么,又到哪里去了呢?

网上有说,民国时期铜陵县长张武考证铁船实为两块铁矿石。这个说法笔者没找到史籍出处,但笔者认为不足为信,至少不够严谨。因为自然界中不存在铁单质,铁元素都是以铁矿石形式存在,比如我们铜陵地区就有不少磁铁矿、褐铁矿等,但这些铁矿石凿下来类似于碎石,必须经过冶炼才能提炼出柔韧的铁,不能像县志中所说“凿铁为钉”。

所以笔者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铁船是一块巨大的史前铁陨石,在坠落前破碎为数块,历经数万甚至数十万年的风化沉淀堆叠,小的碎块流失了,两块较大的碎块嵌入到土石两端,仿佛船的首尾,因为铁陨石多为铁镍合金,含铁量很高,才能够做到“凿铁为钉”。

另一种可能,铁船是两块混合了铁的大型铜矿渣。铜陵地区的铜矿很多都含有铁,比如黄铜矿就是铜铁硫化物。按照史志记载,铁船最晚在唐以前已经存在,唐以前的金属冶炼技术很容易形成含铁较多的矿渣,这些矿冶遗存被不明所以的古人附会成铁船也是有可能的。特别是《大明一统名胜志》和《江南通志》都称铁船是“晋浔阳太守张宽”所乘,我们可以合理想象,铁船山所在位置原本就是晋代的铜矿冶炼场所,中间船身是一道土岗,土岗两端是当年炼铜留下来的两块巨大含铁铜矿渣,历经数百年,矿渣表面一些杂质被风化侵蚀,更多的铁显露出来,而且矿渣的形状规整,仿佛船的首尾,很容易被演绎成铁船。

从史志来看,至少在清朝嘉庆年间铁船还是存在的,后面笔者暂时没找到确切的记载,如果民国时期真有某任铜陵县长来现场考证过的话,那么铁船极有可能是在日占期间消失的。1938年侵华日军占领铜陵后,侵略者在铜官山进行掠夺性采掘,铁船毁于战火或者被作为资源掠走都是有可能的。

五百年弹指一挥间,坚不可摧的铁船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脆弱的一卷素宣却完好无损留存至今,成为铜陵铁船曾经存在的明证。这方无名之石,经阳明先生心性之光的投射,也被赋予“世路难行,铁船难渡”的哲学意义。当现代矿山的机械臂与明代铁锤的幻影重叠交合时,我们也终将读懂:真正文明的传承,既是矿石在炉火中的涅槃,亦是心灵在观照中的觉醒。

作者:于太平

来源:铜陵社科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