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致敬劳动模范|文安县益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保立:带领四千多名社员搭上致富快车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08:19 2

摘要:“保立,红薯苗已经种下3天了,是不是该浇第二水了?”5月3日上午9时,文安县益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董少华急匆匆走进合作社办公室,向合作社理事长董保立咨询起当前的管理技术。

5月1日,董保立(左)在种植基地向瓜农传授西瓜人工授粉技术。 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摄

“保立,红薯苗已经种下3天了,是不是该浇第二水了?”5月3日上午9时,文安县益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董少华急匆匆走进合作社办公室,向合作社理事长董保立咨询起当前的管理技术。

“对,现在正是浇水的好时候。这几天要勤浇,每次浇水一定让土壤湿透。”董保立一边说,一边跟着董少华走进红薯地,蹲下身子,示范着如何调节水肥一体化设备。

“再过几天,就可以增施有机肥,把湿度控制在60%左右,保准亩产超5000公斤!”董保立说。

董少华边记笔记边说:“保立一来,啥问题都能解决!”

红薯得抓紧浇水、小麦正一喷三防、大棚西瓜要抓紧授粉……刚在北京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董保立就马不停蹄地回到合作社,把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我要把这份崇高的荣誉转化为奋进的力量,带领更多乡亲用勤劳双手共创美好生活。”提起和乡亲们共同致富的目标,董保立格外有干劲。

回顾过往,2010年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看着当地农户土地分散种植、销售模式单一,农产品很难卖出好价钱,从外地经商回乡的董保立心急如焚。

“农业不能靠天吃饭,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董保立下定决心投身农业。他购置农机、流转土地,开启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的探索之路。他还报名了四川农业大学农业技术与管理专业的函授班,一学就是两年半,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各类种植技术、科学管理培训,让自己变成懂技术的“新农人”。

2012年,他牵头成立文安县益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周边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和土地托管协议,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领乡亲们搭上致富快车。

董保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要让社员成为合作社的真正主人,得到更多实惠。”

走进合作社西瓜种植基地,近200个大棚首尾相接、错落有序。大棚内,嫩绿的瓜秧上贴着红、黄、蓝、白、紫不同颜色的标签。

“不同颜色代表距离成熟的天数不同,这样就能避免早摘或晚摘。”合作社社员、兴隆宫镇沙窝村村民高双宾正蹲在瓜秧旁指导工人进行人工授粉。

2020年,高双宾以土地入股合作社,还在董保立的指导下学会了西瓜种植技术,成了一名技术员。

“流转费每亩500元,再加上合作社每月工资6000多元,以及年底土地分红,去年收入了12万多元,比在外打工翻了一番。”高双宾告诉记者。

不远处,碧绿的麦田一望无际,植保无人机正嗡嗡作响,均匀喷洒着农药。

“和人工打药相比,植保无人机能精准控制农药用量,减少农药残留超标风险,保障农产品品质,而且还省时省力。”董保立给社员们做着讲解。

用科技赋能,董保立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合作社不仅普遍采用自动喷滴灌设施,还购买了智能拖拉机、精量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各类新型农机具,并搭载了卫星导航系统,使其变成一台台种地“神器”,助力农业生产进一步提质增效。

他还与河北北方学院、石家庄农林科学院长期合作,邀请专家讲解现代种植技术,引进优良品种,实施标准化生产。近年来,合作社种植的大田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普遍提高10%左右,红薯平均亩产5000多公斤,西瓜平均亩产4000多公斤。

“种出好产品,更要卖出好价钱。”为打开农产品销路,董保立不仅与北京及周边大型超市、农贸批发市场、社区直营店对接,还打造农村电商平台和电商直播基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让原生态农副产品销往全国。

在电商直播基地直播间,只见绿幕、电脑、麦克风、补光灯等直播设备一应俱全,桌上放着合作社自有品牌“十条”牌红薯样品。十几天前,这里刚结束一场直播,上一季丰收的最后一批红薯被顺利卖出。

“直播的产品都是合作社种植的应季产品,保立哥要求咱们必须24小时内发货,让顾客们吃到最新鲜的农产品。”负责电商直播的王西也是合作社社员,他介绍,爆款单品一场最高销售额七八十万元。

如今,该合作社已整合土地1.93万亩,发展社员4036名,解决当地8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帮助农民实现年增收1600多万元。

随着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如何让更多农户实现增产增收,董保立始终没有停下思索和行动的脚步。

每年他都会举办十几场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各类实训实习,截至目前举办了一百多场。“最近,我们要连续办几场小麦、红薯新品种以及冷棚西瓜的观摩培训,助力更多农民成长为‘新农人’!”董保立说。(河北日报记者 刘英)

来源:河北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