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来,美国重大航空事故不断,其中美军就有数架战机坠毁,造成70余人伤亡。其实,近几年,美军航空事故一直居高不下。那么,今年发生的这几次事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美军机频频出事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层危机?
今年以来,美国重大航空事故不断,其中美军就有数架战机坠毁,造成70余人伤亡。其实,近几年,美军航空事故一直居高不下。那么,今年发生的这几次事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美军机频频出事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层危机?
从2025年1月至3月上旬,美军航空事故接踵而至,4起事故共造成70多人死伤。
1月28日,美空军一架F-35A战机在阿拉斯加州埃尔森空军基地训练时坠毁。社交媒体发布的视频显示,这架F-35战机旋转着坠向基地的跑道,撞击地面后出现巨大的火球。飞行员成功弹射逃生,飞机严重受损。
坠毁的美军F-35A战斗机
1月29日晚,一架载有3名美军士兵的“黑鹰”直升机,在华盛顿的罗纳德·里根机场(简称里根机场)附近,与一架载有60名乘客和4名机组成员的民航客机相撞,坠入波托马克河,导致67人遇难。涉事直升机为陆军现役的UH-60“黑鹰”通用直升机。
2月6日上午,一架美国国防部承租的比奇“空中国王”350侦察机在菲律宾南部马京达瑙省坠毁,机上4人全部遇难,包括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电子情报分析师及3名国防承包商。根据美国印太司令部官网发布的声明,当日坠毁的小飞机是应菲律宾的要求,为其提供情报、监视和侦察等支持的。事故发生时,该飞机正在执行支持美菲安全合作活动的例行任务。美印太司令部称,坠机原因还在调查中,暂无更多细节可以透露。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网站2月9日称,美国海军陆战队彭德尔顿营官员在声明中说,在2月6日坠机事故中遇难的海军陆战队人员为雅各布·达勒姆中士,他隶属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军信息组第1无线电营。
2月12日上午,美国海军的一架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湾演习时坠毁,两名飞行员成功弹射逃生并被附近渔船救起。该机单价超过1亿美元,是海军重要的电子战平台。美国海军方面的信息显示,该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隶属第135电子攻击中队,它是在北岛海军航空站尝试降落时坠毁的。科罗纳多海军基地(注:北岛海军航空站是科罗纳多海军基地的关键组成部分)成立了应急行动中心,对坠机地点和原因进行评估。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近4个月第二起EA-18G电子战飞机的重大事故。2024年10月15日,同型号战机在华盛顿州雷尼尔山区执行训练任务时坠毁,两名飞行员遇难。那次事故的原因尚未查明,这次又发生类似事件。
此外,2月15日,美国海军陆战队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在菲律宾发生迫降;2025年2月13日晚,美国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乘坐的空军专机从华盛顿安德鲁斯联合基地起飞后,因驾驶舱挡风玻璃机械故障返航……
美国《纽约时报》数据显示,2023年美军共坠毁军机约20架,包括空军、陆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国民警卫队及海岸警卫队。2024年,美军坠毁军机数量增至41架,是2023年的两倍,事故机型遍及各型主力战机,包括H-60系列直升机和V-22倾转旋翼机,以及F-16、F-22、B-1B、EA-18G、F-35等战机。2025年1至3月,美军战机发生4起事故,这一事故率高于近10年同期平均值。
目前,美军重大航空事故分为三级:A级、B级和C级。其中,A级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飞机报废,或飞机损坏超过250万美元的事故;B级事故是指造成机组成员永久性部分残疾或导致3个及以上人员送医,或飞机损坏范围处于50万到250万美元的事故;C级事故是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5万至50万美元之间,或导致人员暂时性轻伤(须医疗处理但未构成伤残)且造成1天以上工作时间损失的事故。仅以陆航为例,2024财年(截至2024年9月),美国陆军航空兵发生17起A级事故(含15起飞行事故、2起地面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超4250万美元。
上述4起航空事故,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伴随调查的进展,眉目渐渐清晰。
故障因素。针对今年1月28日发生的F-35A战机事故,该机所在部队-美国空军第354战斗机联队的指挥官保罗·汤森德在事后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飞行员遭遇了“飞行故障”。他还称,飞行员在坠毁前已宣布飞机出现飞行紧急状况。2025年2月15日,美国空军事故调查委员会就此次F-35A坠毁事故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基于飞行数据记录仪(黑匣子)分析、残骸检测及极寒模拟实验复现故障链等核心证据,给出了事故调查结论;其一是多系统交互故障。事故发生时,阿拉斯加州的气温低至-42℃,极寒环境导致液压系统油液黏稠度超出设计阈值,触发飞控软件误判“液压失效”,强制切换至备份电传操纵模式。同时,备份模式在极端低温下与主控系统参数校准失配,致使飞机姿态失控并进入螺旋下坠状态。其二,机械故障关联,主要表现为飞控系统异常和发动机响应延迟。飞行员在坠机前报告“飞行故障”,初步调查显示飞控系统在极寒环境中出现传感器数据漂移,导致自动修正指令错误;低温环境下发动机推力调节滞后,加剧了飞行姿态失控风险。事故暴露美军五代机在极端气候下的可靠性缺陷,液压系统耐寒设计未能通过北极作战验证。
复杂因素。在1月29日的“黑鹰”直升机与民航客机相撞事故中,几个关键因素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其一,空中交通管制员与直升机间的通联问题。当地时间2月14日,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主席珍妮弗·霍曼迪在记者会上表示,里根机场附近撞机事故,现场调查已经结束。根据最新调查进展,肇事“黑鹰”直升机与客机相撞前正在进行考核飞行(注:飞行员获得执行特定任务资格的实操考试),该机其时可能未听到塔台发出的关键指令。两机相撞前的通信记录显示,机场塔台初次提醒“黑鹰”直升机时说,一架飞机正在盘旋,准备进入跑道。直升机驾驶舱语音记录器数据显示,“正在盘旋”的信息可能没有被机组人员接收到。直升机机组后来回复塔台称,已看到飞机,申请“目视隔离”并得到塔台允许(“目视隔离”是指通过飞行员的目视观察,确保两架飞机之间保持安全距离)。撞机前17秒,直升机被指示从飞机后面通过,但直升机驾驶舱语音记录器数据显示,“从飞机后面通过”的信息可能没有被机组人员接收到。
1月29日的“黑鹰”直升机与民航客机相撞事故搜救现场
其二,“黑鹰”直升机超过了指定飞行高度。根据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规定,直升机在靠近里根机场附近区域时,必须保持200英尺(约61米)或以下的飞行高度,以减少与其他飞机发生碰撞的风险。现场目击者拍摄的视频显示,“黑鹰”直升机在撞击前突然进行违反常规的30度仰角爬升,而民航客机则呈现异常俯冲姿态。联邦航空管理局事后公布的ADS-B数据显示,涉事直升机在最后10秒内从200英尺陡升至320英尺,远超军用低空飞行器法定上限,客机则从正常的500英尺进近高度骤降至280英尺。这种双向异常机动,使得原本应该相距120米的垂直安全间距瞬间归零。
事故初步调查报告,将矛头指向“飞行数值系统性错误”-黑匣子数据显示,直升机的飞行管理系统(FMS)在撞击前42秒突然注入异常坐标参数,导致自动驾驶仪错误计算爬升速率。蹊跷的是,该机导航数据库在事发前3小时刚完成更新,但军方拒绝透露升级包来源,仅强调“未发现恶意代码入侵迹象”。
霍曼迪还说,调查团队认为当时直升机机组人员可能戴着夜视镜,在事发地里根机场所处的城市区域,过多人造光可能对飞行员视线造成干扰。
评论认为,“黑鹰”直升机事故反映美军低空飞行训练与空域协调机制存在漏洞。事故发生后,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被批评长期纵容军方违规飞行,美国国会已要求其提交整改方案。
截至4月上旬,比奇350侦察机和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坠毁事故,尚无相关事故调查进展的披露。这加剧了外界对相关行动的质疑。
客观而言,军机只要执行任务,就会存在潜在风险。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军机事故频发的“系统熵增”现象(注:熵增是指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系统的混乱程度会不断增加,熵即混乱度或无序度)。美军近年事故频发,根源在于其军事体系中多维度、深层次问题的叠加与失控。
据不完全统计,F-35战斗机已经坠毁17架
“技术神话”崩塌,明星战机呈现“事故体质”。F-35战机曾被宣传为一种“全能”战机,具备隐身和网络中心战等能力,适用于执行多种任务。其设计目标是取代多种老旧战机,成为未来空战的核心力量。然而,在实际研发和部署过程中,F-35战机暴露出诸多问题,导致“技术神话”逐渐崩塌。根据美国政府问责局2024年报告,F-35战机存在800多项未解决的设计缺陷,涵盖软件、隐身性能、发动机、结构、传感器、电子系统、人机界面、后勤维护和训练系统等多个方面。以F-35的Block4版本为例,其升级计划原定为2023年完成,但因TR-3航电系统软件缺陷(涉及2300万行代码的漏洞),交付时间推迟至2027年,总延迟周期为48个月。而软件漏洞导致火控系统误判率上升,在2024年测试中,虚警率同比增加17%,迫使飞行员必须手动介入核心操作流程……F-35这些未解决的设计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可靠性和作战效能。
2022年10月19日,一架美国空军第388战斗机联队的F-35A战机在犹他州希尔空军基地起飞后不久,就在跑道北侧尽头坠毁,飞行员成功弹射逃生;2022年12月15日,一架F-35B在得克萨斯州沃斯堡进行试飞时,因发动机过热导致控制系统失效,飞机在着陆时冲出跑道,飞行员成功弹射逃生,飞机几乎全毁;2022年1月24日,一架美国海军第2舰载机联队147舰载战斗攻击机中队的F-35C战斗机在准备降落到“卡尔·文森”号航母上时,冲出航母甲板,坠毁在南海海底,飞行员弹射逃生……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25年3月初,明星战机F-35的这种“事故体质”,使得其至少损毁17架(包括A、B、C三型)。
人力资源系统的结构性缺陷与航空事故频发存在强关联。美国海军2024年官方报告显示,舰艇作战岗位总缺口达2.2万人,包括飞行员在内的高技术岗位缺额占比超40%。美国海军研究所2024年分析指出,舰载战斗机飞行员(F/A-18E/F、F-35C)缺额约450人,占该类岗位需求的15%。2025年1月,美国海军人事局局长办公室发言人向美国海军学会新闻网表示,当前美国海军存在约2万个海上作战岗位缺口,需要通过连续3年完成年度征兵目标(每年约4万名现役水兵)逐步缓解。美国空军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战斗机飞行员缺额达1150人,其中F-35飞行员占总缺额的67%,而新型隐身战机保障人员缺额达2400人。关于2024年美国陆军航空兵飞行员缺额情况没有相关发布,但2024年美国陆军现役军人约44.5万人,缺额4.9万人,陆军整体人员短缺将对航空兵的人员补充产生直接影响。上述情况显现美军当前普遍面临兵力短缺困境。
人力资源短缺与装备复杂性上升的叠加,更加剧了美军航空风险。装备复杂性上升加剧了操作与维护压力。新型装备,如B-21轰炸机,依赖人工智能辅助决策,飞行员须同时掌握传统飞行技能与算法逻辑。然而,由于培训资源不足及其他因素,导致人员断层。F-35战机维护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然而,复杂系统对维护标准的要求与现有人力技能断层形成冲突,导致战备率长期偏低。2024年,美国空军F-35机群因维护人员不足,导致战备率长期低于60%。人力短缺限制新型装备效能发挥。人工智能等前沿装备的列装,要求操作人员具备跨领域技术素养,但兵力不足迫使训练周期压缩,飞行员与维护人员难以适应技术迭代速度,间接增加操作失误风险。双重矛盾形成系统性风险闭环。信息化装备的规模化部署依赖充足人力保障,而人力缺口与技能不足导致维护延误、训练不充分,进一步放大装备复杂性带来的不确定性,形成“装备升级-人力缺口-事故隐患”的恶性循环。
美军全球部署压力导致人力与装备长期超负荷运转,推高海外军机事故率。美军全球部署与任务超负荷间的矛盾日益加剧。F-35承担美军全球威慑任务,2024年,单机年均飞行时长超过300小时(较F-16高出50%),加速了机体疲劳和部件磨损。2024年美国政府问责局指出,美军航空部队存在“重任务轻安全”倾向,如EA-18G电子战飞机事故所属的美军第135电子攻击机中队,年均飞行小时数比10年前增长了40%,飞行员“压力山大”。五角大楼战备评估承认,海外部署部队装备妥善率不足55%,F-35机队仅有30%达到完全任务能力标准。
据不完全统计,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已坠毁11架
美军事故频发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军事系统在装备、人员、管理、指挥等子系统协同失效下产生的熵增效应。如果不从根本上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整,这种熵增效应会持续存在,军机事故也可能持续居高不下。正如《华盛顿邮报》对1月29日空难的评论,“这次空难的可怕之处在于,所有人都知道它不是最后一次”。
来源:军师军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