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9岁维族女孩下飞机就被捕,为什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05:55 2

摘要:2008年3月7日下午,兰州中川机场的地面塔台收到了一条紧急请求。那是一架原定从乌鲁木齐飞往北京的南航CZ6901号航班。此时,飞机正在空中盘旋,提出了“紧急迫降”的请求。

2008年3月7日下午,兰州中川机场的地面塔台收到了一条紧急请求。
那是一架原定从乌鲁木齐飞往北京的南航CZ6901号航班。此时,飞机正在空中盘旋,提出了“紧急迫降”的请求。

没有风雨交加,也没有机械故障,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可紧接着,飞机安全落地的那一刻,一队全副武装的武警迅速登机,从机舱里押下两人:一个19岁的维吾尔族女孩和一名中年男子。

故事从飞机上的一个异常开始。

南航CZ6901号航班,平常不过的一班民航飞机。机舱内乘客们安静地看报、睡觉、和邻座闲聊,空姐推着餐车穿梭在过道上,广播里传来安全提示的温柔语调。

然而,大约起飞一小时后,一名空姐注意到,一个年轻的维族女孩神情慌张,一次次地往返厕所。最初大家以为她是身体不适,可连续多次进出厕所,而且脸色越来越苍白,让她不得不引起重视。

空姐靠近厕所的一瞬间,一股强烈的汽油味扑面而来。

在万米高空的机舱里,这种味道就是最危险的信号。一点火星就足以让整个飞机化为火球。

空姐不敢大意,立刻报告机长。与此同时,机组人员秘密行动,锁定那名女孩,并悄悄搜索机舱。

很快,他们发现了同行的那名中年男子,也是维吾尔族人。两人一起被控制,座位下也发现了藏匿过痕迹的汽油罐。

此时飞机正在空中,机长果断请求最近的兰州中川机场紧急迫降。

飞机落地后,武警在第一时间登机,现场控制,女孩和中年男子被带走。

这起事件,从外表看毫不起眼,但审讯过程中,却逐步揭示出一个早有预谋、涉及境外背景的恐怖阴谋。

19岁的古扎丽

女孩叫古扎丽·图尔迪,维吾尔族人,来自新疆喀什。出事时,她才刚满19岁。年纪轻轻,没有正规教育,也没有太多社会经验,在当地生活圈子封闭,对外界几乎一无所知。

审讯中,她的情绪一度崩溃,不停哭泣。她交代,自己确实携带了汽油罐,意图在飞机靠近北京时引爆,制造空难。可她也承认,在关键时刻退缩了。

“我没点火,我只是想把汽油冲掉。”

调查显示,她并不是主动策划者。整个事件背后,牵出的是一个名为“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ETIM)的恐怖组织。

这个组织在2002年被联合国安理会列为国际恐怖组织,多年来通过洗脑、胁迫、金钱诱惑等手段,在边疆地区发展成员,策动多起袭击行动。

而古扎丽,就是被选中的“执行者”。

古扎丽的“招募过程”,在反恐人员眼中几乎是经典案例。

她生活贫困,家庭教育缺失,社会接触有限,自小接受的思想影响比较单一。一个外来“亲戚”接近她,带她认识了“信仰坚定”的“姐姐”“哥哥”,给她送食物、衣服,甚至承诺将来能安排出国、挣钱、过更好的生活。

短短几个月的接触里,她开始听“讲座”、看视频,内容里充满了偏激的言论:国家压迫、民族仇恨、“为信仰牺牲才是真正的勇敢”……

等她发现不对劲的时候,已经很难脱身。

那罐汽油,是她和“指导人”一同准备的。为了能通过安检,他们用空的饮料易拉罐重新灌装汽油,罐口焊接,伪装成饮料。

乌鲁木齐机场安检曾要求她试喝一口,但她抗拒,说罐子一开就不能再密封。当时排队乘客众多,安检放她过去了。

这个细节,在事后被反复讨论。一罐汽油的漏检,是制度漏洞,更是对恐怖分子“创新伪装”的警醒。

上飞机后,古扎丽其实一直很紧张。她的任务是,在飞机接近北京时,前往厕所用打火机点燃汽油罐,引爆整架飞机。

但真正坐上飞机,看着身边的孩子、老人、普通乘客时,她的理智开始动摇

她知道,一旦点燃,飞机炸毁,她和机上近200人一个也活不了。而她也不过是恐怖组织手里的“一次性工具”。

她的手,一直在发抖。

最终,她下不了手。

在中年男子的监视下,她也没敢直接把汽油暴露出来。她只能反复前往厕所,想将汽油倒掉。

可飞机厕所的排水系统,并不适合排放这种易挥发的液体。汽油的味道在密闭舱内迅速扩散,最终引起空姐警觉。

这起未遂事件,以古扎丽的“临阵脱逃”收场。

古扎丽最终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虽然她确实携带危险品登机,但由于她未实施最终引爆行为,也主动交代罪行,法院综合考量做出了相对轻判。

中年男子则因参与组织、教唆犯罪,被判刑十年。

他们背后的“东突”组织,再一次成为国家反恐工作的重点。

这起事件公开之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不少人批评安检制度存在漏洞,也有人意识到:与其事后抓捕,不如在“源头”处进行防控。

于是,从2008年起,全国各大机场全面加强液体安检,严查易拉罐、饮料瓶等可疑容器。后来我们上飞机时常遇到“饮料需试喝”或“不得携带液体”的规定,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而新疆当地,对青年群体的思想教育也全面加强。

我记得第一次看到这起事件的报道时,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场景:

飞机上,一个19岁的女孩,在厕所门口犹豫、彷徨,双手握着一罐汽油,站在生与死、对与错的边界线上。

在恐怖主义面前,普通人很容易忽视一个事实:极端组织洗脑的对象,往往是最弱势、最没有判断力的那批人。他们并不“天生邪恶”,很多时候,只是没学会分辨。

从这个角度看,古扎丽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这不是在为她开脱,而是提醒我们:反恐,不只是抓人、判刑,更要防止一名名“古扎丽”被推上歧途。

真正的反恐,是保护人,也拯救人。

这起未遂事件,因为没有酿成空难而很快淡出了公众视野。但它的意义不容低估。

在2008年那个奥运前夕,全国都在为北京奥运筹备忙碌,一架载有近200人的飞机差点变成悲剧。

这是一次侥幸逃过的“伤害”。

当我们今天还在享受着坐飞机旅行的便利,还能自由走进机场登机口,就该记住那位空姐当时的警觉,机长的果断,还有古扎丽心中残存的一丝清醒。

每一项规则背后,都是用事件和代价换来的教训。

《南航航班紧急迫降事件回顾》,央视新闻,2008年3月

《新疆“3·7”未遂恐袭内幕曝光》,新华社专题报道,2009年

《国家反恐形势报告(2008)》,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

来源:宇宙骑士林黛玉一点号

相关推荐